耳后切口:一种安全有效的去骨瓣减压术替代切口
序言
反问号切口是去骨瓣减压术的经典切口,耳后切口是一种新型去骨瓣减压术切口类型。尽管有文献表明耳后切口安全有效,但并没有这两种切口直接比较的数据报道。美国Ehsan Dowlati等人回顾性比较了采用反问号切口和耳后切口患者颅骨去除面积、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差异,相关结果发表在2021年1月《Operative Neurosurgery》杂志。
文献地址:https://doi.10.1093/ons/opab021
研究背景
去骨瓣减压术(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DHC)是一种治疗顽固性颅内高压,防止脑干受压的手术方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如大面积脑梗、颅脑外伤、脑实质出血、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DHC要求将部分额、顶和颞骨去除,提供减压窗口,降低颅内压力。DHC骨瓣的大小至关重要,骨瓣前后径至少12cm(15cm最佳),上缘距中线1.5cm。DHC最常使用反问号切口(reverse question mark, RQM),此外还有Kempe切口(保护血管)和三叶草切口(美容目的)。笔者提出耳后切口(retroauricular ,RA)可作为一种DHC的替代切口类型,具有保护皮瓣血供的作用。
DHC皮瓣的供血动脉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分支,包括颞浅动脉、耳后动脉和枕动脉。反问号切口易损伤或切断这些,而耳后切口能尽可能保护这些血管。Johnson等提出枕额倒U形切口虽保留了颞浅动脉和耳后动脉,但牺牲了枕动脉。危重症患者DHC损伤或切断这些供血动脉更容易导致伤口裂开、坏死、感染以及二次手术。笔者提出假设:耳后切口相比于反问号切口提供更好的减压效果,并降低切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Figure 1. (A): 反问号切口与颞浅动脉关系;(B): 耳后切口保留了皮瓣的动脉血供;(C、D): 耳后切口图示
研究方法
回顾性收集乔治敦大学医学院2017年7月至2020年4月行DHC的患者,通过纳排标准,最终纳入反问号切口63例,耳后切口43例。其中生存时间大于1周的患者数据用于评估并发症。
Figure 2. 纳入分析流程图
颅骨缺损定量分析:1)术后薄层CT计算颅骨缺损面积(cm2);2)缺损颅骨直径/颅骨总直径(枕外隆突到额突)比值
Figure 3. (A): OsiriX图片显示颅骨缺损面积(橘色);(B): 颅骨缺损最长径线(蓝色)与枕外隆突与额突连线(绿色)
研究结果
手术方法
耳后切口始于同侧乳突末端,逐渐向上、中方向弯曲延伸,越过顶骨隆突后方,最终并入中线。充分暴露颧骨颞突和关键孔,直达中颅底。
Figure 4. (A、B): 2.5cm厚急性右硬膜下血肿,中线移位2cm,右侧侧脑室消失;(C): 耳后切口标记;(D): 钻孔位置选择;(E): 硬脑膜张力高;(F): 骨瓣高度12cm;(G): 骨瓣前后径大于15cm;(H、I): 术后CT显示血肿清除、减压充分、中线移位改善;(J): 去骨瓣减压术后4月、颅骨修补术后1月切口愈合良好。
基线资料
依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106例患者,其中反问号切口组63例,耳后切口组43例。两组患者DHC最常见病因是大血管堵塞,其次是自发性脑出血。两组手术医生存在显着差异, 65.1%耳后切口手术由A医生实施(P<0.000) (表1)。
Table 1. 两组(耳后切口 vs 反问号切口)基线资料比较
缺损大小
耳后切口组的颅骨缺损面积比反问后切口组大9.2cm2 (117.0 vs 107.8 cm2, 95%CI 3.9-14.5, P=0.0009) (图 5)。为校正不同患者颅骨尺寸大小的差异,笔者计算缺损颅骨直径与颅骨总直径(枕外隆突到额突)比值。耳后切口组的平均比值为0.81,反问号切口组的平均比值为0.77(P =0.0163) (图5B)。
Figure 5 (A): RA切口组颅骨去除面大于RQM切口组;(B): RA切口组颅骨去除比例高于RQM切口组
并发症
两组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RA组手术时间超RQM组约10.2 min(143.4 min vs 123.2 min,P=0.0095);RA和RQM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8%与30.6%(P=0.5342);RA组RQM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6(8.3%),8/57(14%)(P=0.5201)。
Figure 6. ((A): 两组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B): RA组手术时间大于RQM组;(C): RA和RQM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8%与30.6%(P=0.5342);(D): RA和RQM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与14%(P=0.5201)
RQM组8例伤口并发症患者中,浅表伤口裂开7例(87.5%),其中5例培养阳性,并伴有硬膜下或硬膜外脓肿;颅骨修补术后3例(37.5%)。RA组中的3例伤口并发症患者,伤口裂开1例、硬膜下积脓1例、硬膜外积脓1例;颅骨修补术后1例。
Table 2. RA组与RQM组预后参数比较
Table 3. 两组切口并发症汇总
结论
本回顾性研究表明耳后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去骨瓣减压手术切口类型。与传统的反问号切口相比,具有减压窗更大,手术切口并发症低的优势。未来需要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明耳后切口的优越性。
讨论
本文结果表明RA切口一种安全有效、替代RQM的新型切口类型,具有颅骨缺失面积更大优势以及降低伤口并发症发生率的趋势。
DHC防止脑干受压至关重要,骨瓣底部须与中颅底齐平,以防止颞叶钩回疝。RA切口可以向下充分暴露至颧骨颞根,向后增加骨瓣后缘的去除程度。本文数据显示,RA切口的平均手术时间增加了20.2分钟。这可能与手术医生对这种切口类型的熟练程度有关,因为该研究前半部分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5.2分钟,而后半部分平均手术时间为128.3分钟(P=0.0025)。
耳后切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先标出中线和横窦的区域。切口画线从乳突后弯曲向前,止于中线。切口不需要越过中线或过于向后延伸,避免损伤上矢状窦或横窦。另外,需注意清楚地标记外耳道。因为切口始于乳突处,当肌筋膜瓣推移困难时,有越过外耳道的危险。皮瓣移动或耳道在洞巾上方时需特别注意,以避免损伤外耳道。笔者所在中心尚未发生这种并发症。
伤口愈合不良是DHC术后最常见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8%-17%。与文献报道的范围相符,本文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1/106(10.4%)。预防伤口并发症的一种方式是尽量避免损伤皮瓣的血供。笔者推测本文RQM组伤口并发症相较于RA组有升高趋势的原因是损伤了皮瓣血供。尤其在急诊DHC中,为加快速度,颞浅动脉(颞浅动脉主干和顶支)经常被不小心损伤,进而导致伤口愈合不良。RQM组7例伤口裂开,而RA组1例。就伤口裂开而言,RA组发生率显著低于RQM组(11.1% vs 2.3% P=0.0463)。这部分结果为RQM引起血供不足,增加伤口裂开风险提供了依据。伤口裂开还会引起病原体向下层蔓延感染,导致硬膜下或硬膜外脓肿。Veldeman等人报道,颅骨修补术RA切口与RQM切口相比,手术部位感染风险显著降低(6.3% Vs 18.4%)。
RQM切口皮瓣的基底较短,易引起顶部和颞后部血管分水岭区皮瓣缺血。对营养不良和无法活动的重症患者而言,保护血供更加重要。与较RQM切口相比,RA切口在后续的颅骨修补术中打开和关闭也更简单。本文结果显示RQM组颅骨修补术后发生伤口并发症3例,RA组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RA切口并不适合适用于所有DHC手术。如果损伤区域靠前,RQM切口或双额去骨瓣减压术可能更适合。但是对于涉及耳前或耳后颞叶、顶叶和后额叶区域的大面积损伤,RA切口在减压程度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外科医生应充分评估选择手术切口类型。
本文有以下局限性:1)回顾性研究,样本量较小,检验效能低;2)尽管两组大多数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但多数RA切口由同一位医生实施(65%);3)无法获得从切皮到骨瓣去除耗时的数据。
评论
Bizhan Aarabi(Baltimore, Maryland)
超过80%的DHC采用单侧额颞顶入路,剩余采用双额入路。自DECRA研究后,单侧额颞顶入路逐渐成为主流。该手术入路要求皮瓣和骨瓣超过12X15 cm。如此大的皮瓣主要由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和颞浅动脉供血。皮瓣的后顶部是供血动脉的分水岭区域(颞浅动脉、枕动脉和耳后动脉)。因此,RQM切口可能会损伤颞浅动脉,切断皮瓣后顶部的血供。皮瓣的缺血性损伤不仅容易引起皮肤坏死,还会导致切口裂开和感染。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我们的手术方式有重要贡献,可以帮助预防感染和缺血性并发症,因此RA切口优于RQM切口。
Gregory Hawryluk (Winnipeg, Canada)
神经外科医生常不愿意质疑前辈们的手术技巧。本回顾性研究促使我们对一个常见的传统手术方法提出质疑,激励神经外科医生尝试采用这种新的切口类型。
译者
神经外科学博士(在读)
就读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导师胡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