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藏锋”?书法创作究竟要不要“藏锋”?

今天书法起步多要学“藏锋”,通常来说就是起笔“逆锋”,收笔“回锋”,又叫“藏头护尾”。这个做法似乎是从颜体开始的,颜法的特点基本是:藏锋起笔画个圈——行笔——收笔再画一个圈。这两个圈不知道画得多少初学者欲仙欲死、如痴如醉。

近人练书法多从颜楷入手,它可以说是最流行、最主流的路径,因而这种“藏头护尾”的做法几乎成了人们对书法点画的固定印象。当年郭沫若的妻子于立群向他请教书法要诀时,老郭就回答了八个字“逆入平出,回锋转向”。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藏锋。如刘桂轩等人认为“藏锋逆入、顿笔回锋”这些笔法动作毫无意义,完全是后人误解与猜测而编造的歪理邪说。

那么,书法创作要不要“藏锋”?我们只要看一看对“藏锋”的三种解释就可以清楚了!

第一,“能中锋自能藏锋”。

其实“藏锋”之说古已有之。东汉的蔡邕《九势》中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按照蔡邕的说法,“藏锋”就是笔尖藏在点画中行笔。这里提到的“藏锋”与今人提到的“中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所谓“能中锋自能藏锋”(周莲星语);此外,处于点画之内的“侧锋”也可视为“藏锋”;处点画之外的“偏锋”则非“藏锋”,多被视为“病笔”。近代书家白蕉(1907-1969)说:“以偏锋解作侧锋,非也。侧锋之力,仍在画中。”

第二,“锥画沙”。

到了唐代,陆彦远将“藏锋”其发展为“锥画沙”的笔法,他说:“以利锋画而书之。其险劲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真草用笔,悉如画沙,点画净媚,则其道至矣。如此则其迹可久,自然齐于古人。”

陆彦远提到的“藏锋”类似于“出锋”。清人周莲星解释得最为细腻:“试问所谓藏锋者,藏锋于笔头之内乎?抑藏锋于字画之内乎?必有爽然失、恍然悟者……盖藏锋、中锋之法,如匠人钻物,然下手之始四面展动,乃可入木三分。既定之后,则钻已深入,然后持之以正。字法亦然。能中锋自能藏锋,如锥画沙,如印印泥,正谓此也,然笔锋所到收处、结处、掣笔映带处,亦正有出锋者。字锋出,笔锋亦出。笔锋虽出,而仍是笔尖之锋,则藏锋、出锋皆谓之中锋,不得专以藏锋为中锋也。”(《临池管见》)

第三,“模拟藏锋”。

至于蔡邕提到的“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书法家黄简称之为“模拟藏锋的效果”,他说:“如果你是用尖锋,垂直下纸,当然看不到一个尖,这就是标准的藏锋。但如果笔管是倾侧下笔,尖锋必然露出来。那么,侧锋下纸能否藏锋呢?通常采用的方法就是:侧锋下纸是倒方向,然后转过来覆盖掉这个尖,这样就看不见尖锋的痕迹了。这个方法,严格说不是正确的藏锋,是模拟藏锋的效果。”

颜真卿的书法中《多宝塔碑》《郭虚己墓志》,藏锋起笔较少,但《东方朔画赞》的“逆锋起笔”就较多。颜体并非一味地藏锋或露锋起笔,欧阳询的《九成宫》中也有主笔起势为逆锋的情况。“露锋”的字体以瘦硬为主,尽显锋芒,“逆锋”的笔法凝练持重,端庄大气。

颜真卿的书法来自于篆籀笔法,《祭侄文稿》以及《争座位帖》基本上都是中锋用笔,墨色扎实,线条饱满,转折处圆浑自然,无僵硬刻板之弊。孙过庭《书谱》有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章务检而便、草贵流而畅。”颜真卿的行草,圆头逆锋入笔,很像篆字的写法。《争座位帖》转折处弃方取圆,内力浑厚,委婉通畅。

藏锋起笔的写法是颜公首创吗?恐怕不是,篆书起收就都是圆笔藏锋。汉隶整体字势宽扁画,转角的地方也改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结体严整,挺直有力。)汉隶蚕头燕尾,起笔藏锋,但燕尾出锋而不回锋画圈,虞、欧、褚也没有收笔画圈的习惯,这种写法和形态在颜真卿之前不多见。这种“藏头护尾”的写法可谓颜公首创,与笔毫硬度与所写字大小密切相关因此。他引篆隶之法入楷,完善了楷书的笔法。

从毛笔的笔性对书写的影响来看,只要字写大了,笔变软了,聪明人自然会选择藏锋起笔、中锋行笔,汉人如此,唐人亦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