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乡思也是怀念丨故园情深
本文作者 | 黄㛚中学81级校友 戴进健
文章记录的是校友对家乡
丰林紫荆山戴家的真情实感
宗祠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形式之一,所谓寻根问祖、叶落归根就是指这个吧。
这个宗祠是我们这个小山村的根,由于改革开放的大潮外出打工和在外工作的人很多,平常留居在这里的不足30人......
可是每年春节的时候,从这里走出去的家族成员,由于“根”在这里,近300人都聚集于此,那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
由于引用了山泉,装了自来水后,小时候嬉戏玩水的池塘,如今除了灌溉,其他作用很少了,年久失修,淤泥不少,水也变得浑浊了......
村前的池塘利用新农村建设资金,做了一些改造,美观了很多,可上半年的一场大雨,冲下了不少的泥沙,在一角成了'小洲’。
村前的小路也变成了水泥路了。回家再也不担心路滑了。
这个石臼看起来是废弃于路边很多年了,当年春节前的那些天,是它最忙碌是时候,当时,每家都会蒸好糯米饭,然后呢,倒入它的怀里,三五个壮实有力的小伙子每人拿着一根粗木棒有节奏的次第杵下去,不多时捣烂了糯米饭,拿回家碾压、切块就成了糍粑了......
它的弃用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乡土文化或乡土记忆的流失。
那时候的良田今天成了家庭的蔬菜地,更多的则是荒芜了,长满了杂草和茅草,可见我们国家耕地的流失不少,好在家乡德安出了个袁隆平,粮食产量没有少。
小时候小伙伴们周末抓鱼的水沟哪里能见到鱼的影子,都堵塞了,只是看着能回忆孩童时的乐趣,想来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啊。
当年把村子一分为二的石板路成了水泥路,少了记忆却多了平坦,那时候石板路的格子成了我们小孩子做“跳房子”游戏的道具。我记忆犹新的是,我在上面摔了一跤,额头缝了好几针呢。
村里有这么一个人,他爸爸在村里长大,后来成了老师,他不是在村里长大的孩子,别人以为他对这个小山村没有什么感情的。
可正是由于他体内流淌着这个小山村戴氏宗族的血液,远在北京的他思乡之情日增,捐资二十多万帮着完成了宗祠的重修。
这是他偶尔回家小住的别墅,好一个“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光宗耀祖的所为,但我想更是一种乡思的体现!
从这里的田埂小路走过去,在那小杉树林的上面,我最思念的亲人长眠在哪儿了。叶落归根的思想让我年近九旬的父亲在快离去的还算清醒的时候,坚持着吵着要回家,我是真的理解了。
他在那里生活了一辈子啊,只是在他真的老了快80了才和我们住在小县城里,期间,他还时不时的回家一个人住上一阵子,现在好了,他永远的住那里了。只是再也看不到什么、听不到什么了.......但愿他们能感受到我的回去,能感受到我对他们的思念。
乡思是一首歌,那熟悉的旋律,是妈妈小时候哄我们的摇篮曲......
怀念是一杯白酒,是养育我们的山泉水和五谷杂粮在我们体内酿成的,愈久愈香浓。
父母虽然不在了,可对养育我的小山村的感情依旧,还愈发的随时间而浓烈。
正是那份情感让我喜欢一个人有事没事的回去走走看看,找寻儿时的记忆、快乐....“看看”长眠在那里的生我养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