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灸气海,秋灸关元」,艾灸养生的要领都给你总结好了......
本期专家
岭南艾灸可治疗皮肤疾病,还可治疗不同年龄段的常见疾病。
灸法起源于北方,后流传至岭南,逐渐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岭南灸法,最早记载于东晋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
岭南艾灸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加之长期待空调房,因此寒湿热都齐全了。
中医认为化湿不如燥湿,通过岭南灸法,用温阳、温通、温消、温清功效的艾灸将体内的湿邪躁化掉,达到清散郁热、温燥化湿、调畅气机的作用。
岭南灸法与穴位
每个年龄段的艾灸的穴位不同,艾灸的保健功效也不同。
儿童阶段——身柱穴
儿童(16岁以下)由于肾气未足,常见生长热。
可在小儿未发烧生病时艾灸身柱穴(又称小儿百病要穴),激发阳气以预防生长热、发热、惊风、鼻炎和中耳炎等病症。
- 取穴
两种取穴方法:一是低头在最高突起的部位,即第七颈椎往下数三个椎体,便是身柱穴。
二是两个肩胛内角连成一条线,处于脊椎的连线处便是身柱穴。
- 灸法
雀啄灸:将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两侧,感知艾灸的温度来调整艾条的高度。如同麻雀进食一般,靠近离开靠近离开……
温和灸:将食中二指置于穴位两侧,艾条在穴位附近转圈。
每周一次、每次艾灸3—5分钟至皮肤潮红即可。
青年——膏肓穴
青年(16—30岁)常见鼻咽发炎、感冒,因此灸膏肓穴可固护正气,抵御外邪,预防鼻炎、肺炎、虚劳病等疾病。
- 取穴
膏肓穴位于肩胛骨内侧,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左右平行。
使用温和灸或是雀啄灸,两周艾灸一次,每次5——10分钟即可。
中年——足三里穴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先当实脾。脾胃同源,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土经的土穴。
心、肝火旺盛的中年人(31——50岁)可通过灸足三里穴提高抵抗力,健脾胃、调气血,不受病邪侵扰。
- 取穴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壮年——关元穴、气海穴、膏肓穴
壮年(50岁后)之后肾气逐渐衰减,易出现关节炎、便秘等问题。
因此灸关元穴、气海穴、膏肓穴有利于壮年身体健康。
- 取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常灸此穴可补肾补阳,理气和血。
气海穴位于体前正中线的脐下1寸半,即关元穴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谨记“春灸气海,秋灸关元”的艾灸口诀,才能将艾灸的调理功效最大化。
膏肓穴位于肩胛骨内侧,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左右平行。壮年时期灸膏肓穴可补心肺,体内的水火交融身体才更健康。
林教授提醒,可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穴位进行艾灸,以防治未病。
岭南灸法的分类
艾灸分为艾炷灸和艾条灸,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隔物灸)。
直接灸又分为瘢痕灸(化脓灸)和无瘢痕灸(非化脓灸);间接灸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等等。
艾灸以阳数(3/5/7)为灸数,艾灸每一穴,燃一柱,称之为“一壮”。
直接灸
1、麦粒灸疗法
麦粒灸属于直接灸法的一种,将艾绒制成麦粒大小的艾柱,柱底蘸取少许万花油再置于穴位上施灸。
当局部感到微微灼痛时立即将艾炷移开再施以第二壮,每日灸1次或隔日灸1次。
麦粒灸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等各种病症疗效较好,在临床中备受推崇。
2、隔物灸
隔物灸分为隔姜灸、隔蒜灸和隔盐灸等多种灸法。
3、隔姜灸
姜片切成一元硬币的厚度且戳几个小洞,在艾灸穴位抹点红花油,再放姜片和艾绒。
艾灸的温度以体感为主,感到过热可将姜片挪动再放下去。灸数以阳数为主(3/5/7壮),每日1次。
但是糖尿病患者要慎用隔物灸法,因皮肤感知能力较差,易烫伤。
4、隔蒜灸
将蒜切片再打小洞,配合艾绒进行艾灸。
大蒜能杀菌消炎,隔蒜灸可治疗小伤口以及脸上的痤疮。甚至可通过艾灸大小鱼际穴,治疗老人哮喘和小儿扁桃体炎。
家庭艾灸注意事项
1)施灸过程若有灼热感,可将隔垫料提起,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进行灸治。
2)注意保暖,切勿贪凉,影响疗效。
3)倘若局部皮肤灼伤,可涂适量跌打万花油或龙胆紫,并用消毒敷覆盖固定,以免感染。
4)灸后如果出现眼干、咽痛等症状,可饮用少量淡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