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农 | 柳之文化意象(随笔)
柳之文化意象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此诗赋物入妙,语意温柔。用拟人手法,将早春二月之柳,比成风姿绰约的小家碧玉,妩媚动人。
又以设问加妙喻,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裁出了春天。
由柳树而柳条、柳叶,总分条序井然。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晓畅华美。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
已带斜阳又带蝉。
此诗写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诗人借咏柳自伤迟暮。
忆往昔,乐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红裙飘转,绿袖翻飞。春风荡漾柳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
后两句陡然一转,回到眼前,斜阳照着秋柳,秋蝉哀鸣,一派肃杀凄凉。
诗中,柳之荣枯,正是诗人身世遭际写照。
(唐)薛涛
二月杨花轻复微,
春风摇荡惹人衣。
他家本是无情物,
一任南飞又北飞。
柳絮,又名杨花,乃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韞)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从此,咏絮成为女子有诗才之典。
只是,薛涛有咏絮之才,亦乃柳絮之命。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乐伎、清客,八岁通诗律,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曾与元稹谈恋爱,无疾而终,从此一袭道袍了余生,郁郁寡欢,终生未嫁。
此诗吟咏柳絮,真挚深沉,暗寓诗人漂零无依的悲哀。
1、柳眼报春
春寒料峭,柳条点点新绿,柳叶初生,似睡眼刚展,故称“柳眼”。
唐·元稹《生春》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
李商隐《二月二日诗》:“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2、咏柳喻美
柳,树姿婆娑,象征春天。诗人将柳树比喻成年轻貌美的女子,如同杨柳般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女子秀眉细长为柳叶,喻为“柳眉”。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
女子身腰若柳条柔软,故称“柳腰”。韩屋诗:“柳腰莲脸本忘情。”
3、咏柳寄情
●离别之情
柳丝纤柔细软,象征情意绵绵。诗人移情于物,折柳送别。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怀古幽情
唐人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咏柳伤情,以杨柳“无情”反托时代变迁、人世沧桑的伤痛。其时晚唐乱世,诗人凭吊六朝兴亡,实际上是感叹唐朝的衰败没落。
于是,柳文化里,有离别之苦,有生世之悲,亦有家国之恨。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