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索隐·五雷符之文化(三)

关于符令及五雷法的研究也指出了符令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有一个十分神秘的角落。那就是出入于三教九流、流传在神州千古的符咒之学。它联贯天象、地理、人物,涉及宗教、哲学、医学、气功、养生、语言、文字、书法、艺术、环境、民俗等科学。它凭借变化莫测的图文语言及神秘的机理,深入了中国社会的腠理,从而广泛地影响过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时至现代,除了在中国大陆被多方掣肘外,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及全世界的华人社会中,仍可看到各种各样的符箓。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活中的一种要素与文化标志。
符箓法术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一门显学。唐朝时,道观林立;在明朝时,嘉靖皇帝更是修练符箓的爱好者。但就是因为其中含藏了太多神鬼之说,常被质疑为迷信,而且这千百年下来迷信之说从不间断。然而,这其中却包含了中华大地几千年来的传统,若只是以神鬼之言来评论,那这千百年下来,研究此学问的道士、学者、甚至是民间口耳相传的这一群广大的信仰者岂不怪哉?
当然,符箓的信仰长时间只被定位在神鬼之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只因为符箓的治病功能被强调为重点,而其文化维度在民间却很少被人提及到。早期的医学不发达,瘟疫丛生、痈疔百出、怪病不断,在道士的推广下,确实有很多人得到了治愈;在医书上难以证实的病症中,符箓也确实治疗了许多病患,特别是在有关精神疾病的部分。
在现在医学昌明的时代,也有不少此类案例,但由于缺乏所谓的科学或现代医学的依据,故而符箓的此项功能不能被认同。符箓治好了病人常被人称为巧合,治不好又导致延误就医,那可是罪上加罪,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符禄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是只醉心于技术的江湖人士,甚至有一大批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故而时常被当作是一种工具。但也不能因为他们是文盲就因此断言符箓是迷信之说,信仰的基础就在于“心”,在谈及信仰中,若是要以实验来证明一切,那其中的信仰也只能说是相信。以信仰的角度而言,正是因为这群文盲的符箓师以信仰为前提,才得以将符箓文化推广至更深层的角落。
李远国在《符箓、咒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到:“道教运用符咒为人治病,即包含着精神治疗。凡采取此法,首先要求病人相信符咒有灵力的,否则不予治疗。” 《祝由十三科》说:
不诚不敬者不治,毁谤天医者不治,疑信不决者不治。
中医祝由科,借画符等形式改变影响病人的心理和气场,对某些疾病有良好的效果。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之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为了增强病人对于符咒治疗的信任,道教称符咒是由天尊、老君亲自传授的,因此具备种种超凡的人力。其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强化患者对道士及其符咒的认同与信任,从而借助信仰的力量来配合治疗。符令的核心价值的乃是“心”,也就是“信仰”的力量。虽说如此,符令含藏了如此丰厚的价值,其中必定有更多重要的概念被大多数人所忽视,所以才导致了一般人对于符令的误解。
关于五雷法的研究早在北宋时就成为当下最多道士的研究对象,雷的概念在很远古初民的时期就已经有了,在北宋时期更为发达,刘仲宇在《道教月刊》发表的“五雷正法渊源考论”中说到:
北宋末年,在道教界突然出现了一个法术流派,号称“五雷正法”。它先在当时的新符派神霄派中流传,以后迅速被其它道派所采用,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法术体系。自那以后,五雷正法几乎成了正一道法的别名。从南宋以降,道教法术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除度亡多沿用灵宝法,一般祈祷、驱邪等则多袭用五雷正法,因此,它又是自宋代以来最大的道法体系,我常称之为道教法术发展史上最后的重镇。因为从它以后,实在没有足以与之相比的道法出现。
五雷法在道教中确实是一门很受重视的法门,其涵盖了大多数的符法,用另一种说法是符法的集大成之作。五雷法在治病、驱魔、除煞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其架构稳固、体系完备、脉络清晰,其也是以中华文化的基础为基础,但由于其中法门的繁琐,故而在学习上也有了一些难处。
但无论如何,五雷法确实是一套文化构建下的符箓学,《三洞修道仪》说他们“治六天鬼神辟邪禳祸之事”,所受符法中有各种经书符箓十余种,其中正有“北帝雷公法”一种。这是迄今为止所知最早提到与雷公有关的法术。该法术体系中还提及召役五雷神兵的方法,称:若有道士一心目,专一法,建立道场,燃灯行道,符章厌镇,追捉鬼神,我当为召请五雷神兵亿亿万骑,来降道场,消灭精魅,挥割虫毒疫精(《七元召魔伏大天神咒经》)。是故该派有召五雷神兵的秘法。
所谓召役五雷,指中央大云雷和东、南、西、北大云雷,各统有火铃神兵,并伴有木、火、金、水、土精神兵。召役五雷,正是后来的五雷正法的主要内容,只是后世的五雷正法,召役之法与北帝法颇有差异,而且雷法盛行之后,对所谓五雷的含义作了新的解释,除如北帝派的五方五雷外,又构想出各种不同的“五雷”称号,但其间的沿袭之迹宛然可见。
五雷法的系统脉络各方面都是稳固清晰的,所以在各门各派吸取之后,都用来建构自己一套特殊的法门。也正因如此,五雷法的讨论越来越多,流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乃至传播的地域也越广。在高道的研究下,虽然说法不一,在其中也有较为重要的道士集其大成,致使脉络的统一性也才能更为稳固。
雷法的重要特点,是它明显的内道外法的观念,或者说,是它的精致理论。人们常说,这一理论,与当时的金丹南宗有关,诚然有理。但南宗成熟于北宋熙宁年间,而类似的内道外法思想已见于五代谭峭《化书》,故论雷法渊源,不能不述及谭峭这一精深之作。谭峭《化书》在道教哲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众所周知,然而人们很少了解,它与道教的法术有密切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说,《化书》的基础乃在于道术,它是道术的哲学概括,算是宋代道法的理论先驱。
北宋的道法理论,主要的就是五雷正法的理论。五雷正法,北宋时一哄而起,根本找不到一个具体而确切的创立者,所以无法判断谁是其理论的奠定者。南宋以降,金丹南宗五祖白玉蟾随其师父陈楠之后,修习雷法,名气极响。白玉蟾善于撰述,对雷法阐述颇为精深,其说也很有影响。雷法开始时神霄派最著名,然后以张继先为代表的正一派亦行雷法,并且迅速建立起相当高的威望。南宋时兴起一个综合正一、神霄、上清诸法的清微派。该派后起,吸收了诸家之学,故能得其精要。
在五雷法的研究中,其中重要的派门为,正一、神霄、上清以及清微派,这几大道派对于雷法的研究更为重要,他们将五雷法的根源理论、文化传承都加以研究,将其中重要的概念保留,并且在文化上重要的概念及其关键之处也做了融合,其中也包含了道教中的神鬼系谱之说,而这些抽象的概念上也具备了哲学思维上的意义,在长时间的研究,经过岁月的淬炼,抽象意义上的传承若无经过这一代代人的反思,若无思辨的过程必将无法传承如此的久远。
在以符箓思想为前提的环境下,将中国的五行概念融入其中,再以文化角度的契合,五雷符的研究就更具备了文化意涵,并且以哲学的面向来讨论,其中的神鬼之说也将得到更真实的面貌,不再被迷信之说所误解,并且能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化传统下五雷符图像文化的真正意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