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

林逋(967年宋太祖乾德五年-1028年宋仁宗天圣六年),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奉化大里黄贤村(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他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补遗》一卷。《全宋词》录其词三首,代表作:《山园小梅》、《点绛唇·金谷年年》、《长相思·吴山青》、《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相思令·吴山青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王若水点评:

林逋壮年隐居杭州西湖畔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终身不娶,是不是受到了爱情的巨大打击?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陪葬品唯有一方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是林逋自用之物,而那只玉簪呢?再结合这首词的线索,我们能得出这样结论:他和心上人两情相合,却未成眷属,忍痛离别,自此隐逸世间,不娶他女,一直等待着她终老了一生。

词的上阕写景,景中衬情。“吴山”与“越山”是指钱塘江两岸的山,钱塘江北岸的山,是“吴山”,此地古代属吴国,钱塘江南岸的山,是“越山”,此地古代属越国。词的开篇用复沓语,以拟人化的手法写钱塘江两岸青山相对送客迎客,托物以寄怀。青山江水本无意,奈何离人知心酸,一道江水,隔开两地青山,更将隔断情人的欢聚,一别长相思,音容已渺然。离别的愁苦情殇自是情人才能知道了。

词的下阕抒情,以情托景。“罗带”是丝织的带子;“同心结”指罗带打成结,象征结成婚姻,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新娘迎娶到男家时,两家各出一根彩段绾成同心结,男女各执一头,相牵而行,拜谒祖先,然后夫妻对拜;“潮已平”指潮水涨满,即将开船,暗示不得不从此分别。词人承绪上阙,写情人离别时难舍难分,泪眼相视。况且有缘无分,不能结成罗带同心,难成眷属,这一别几乎就是永诀了。人不想分离,无奈外力阻挠,就连江水也是一样的无情,潮涨催发,悲痛和感伤无限,这时,情人拔下玉簪递交情郎,是托身?是恋念?是信物?是相守?是回忆?是挂怀?却是林逋的生生世世!

这首小词既寄离情于山水物态之中,又直抒离情于字里行间。两情相悦的才子佳人难舍难分的送别,唯有亲身体验,才有如此感慨而发。词人的几多伤心惆怅,和着他的词,流传了千载春秋。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李都蔚点评:

在中国诗史上,有许多诗是通过对物的吟咏,抒发诗人的感情的,通称为咏物诗。它与情诗一样,数量很多,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大类。咏梅,又是咏物诗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部分。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咏过梅花。这么大量的咏梅作品中,最为历代读者称道赞赏的,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就是其中之一。

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这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是首创,但是把梅花写得这样美,却是罕有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疏落的梅枝,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淡淡的。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融合协调,恰到好处。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俗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寄予了作者本人浓厚的感情色彩。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作者以梅自比,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疏影”、“暗香”二词,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是一种极富力量的心灵审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