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古迹的莲莲:地下宫殿 | 明蜀王地宫的惊艳
寻古迹的莲莲
彼时,国是大明王朝的西南重地。
王是从朱元璋第11子朱椿开始,到大明灭亡200多年间的十代13位蜀王。
沧海桑田,留给后世的从表面看只是一间房或一抔土,没有王爷的气势,被掩没在一片餐饮饭店背后,走过去,全是坑洼的土路。
到今天不算短的时光,浓缩为冬季阴冷空气下的一抹影子,投在菜地的垄间,只为守候近旁历史的一柱炊烟。
一窥豪门的威严,折戟沉沙铁已销,山河易位,前朝的故事伴着流浪的风来述说。
朱元璋称帝后为了巩固政权分封藩王,蜀王所在的蜀地是“各处土官来朝”的西南重地,所以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在下达修建蜀王府的诏令时,曾特别诏谕“非壮丽无以示威仪”。关于蜀王府的记载,最深刻的印象更是:明崇祯十九年,张献忠纵火焚城,致蜀王府毁于一旦,后人便只能从古籍的画卷中感受其雕梁画栋之貌。
王陵还是真真实实存在可寻的,虽然就如我开篇说道地面文物已没啥。明王朝在成都共封了13位蜀王,如今的成都龙泉驿周边分布着世子、僖王陵、成王陵、怀王陵、惠王陵、昭王陵,王陵本身 分支 王妃~十座陵寝简称十陵外,凤凰山和天回山分布着其它三王及分支。
在已探明的蜀王陵中,目前只有僖王陵和昭王陵地宫对外开放,以僖王陵最为代表性,其地宫规模较大,装饰精美绝伦,有“精美的地下宫殿”之称。僖王地宫可以说是已考古挖掘的明藩王地下建筑的典范作品,其地宫之大,格局之完备,是寻访明藩王陵寝中最值得称道的。
僖王朱友埙是朱元璋第11子朱椿的孙子,朱椿的长子朱悦燫没当上蜀王也没熬到他爹死就挂了,朱椿跟朱元璋一样只好把孙子立位,就是第二代蜀靖王。结果这个靖王没干几年也挂了,最可悲的是还没孩子,那就只能从朱椿的孙子里再选一个,这就是蜀僖王,僖王也是英年早逝,叹朱悦燫这一脉两个娃为啥都短命呢?还都没娃!地宫第一道大门后的墓志铭石碑记载了僖王的生平。有必要提一嘴的是,凤凰山的世子墓有可能当初是给朱椿这一脉准备的,但墓没建好娃就挂了,只好把已建好的让给他,否则在位没几年没啥功绩的娃,地宫怎会如此之大?格局与建筑如此完备?
最里面的棺室顶部绘有藏传佛教的花纹,表明藏传佛教在明朝时已经广泛为王公贵族所接受。蜀地濒临藏地,明蜀王很可能是最早受到藏传佛教影响的一批明代王公贵族,由于蒙古族也信奉藏传佛教,这也可能是元代所留下的影响。
中庭与后庭最精彩的便是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细节,整体三进三重殿仿若四合院的布局,推测是与蜀王府的建筑相对应,左右两厢表示正殿两庑的左右二殿,墓室寝殿代表王府寝宫,再看残存的琉璃瓦、琉璃斗拱、脊兽等其他装饰,不由得推测应是模仿当时蜀王府的格局。有史可查明朝历代的蜀王都算得上是贤德之王,历代帝王对蜀王也都是恩宠有加,后世了解最多的应是朱棣“靖难之役”中,蜀王曾助朱棣夺得皇位,所以推断蜀王地宫仿王府建制也是情理之中。
正壁上的镂空彩釉五爪双龙盘,威严下透着精致,想必最初的模样应该是金光闪闪的,而几百年来地宫潮湿晦暗的条件下,龙盘的描金逐渐剥落,本色最终显露。
不过几步之遥就是蜀昭王陵,上世纪90年代建成渝高速,蜀昭王陵被迫搬迁,以至于当你寻访时会莫名其妙的疑问,两座王爷陵为何如此之近?有资料记载,昭王陵的地宫曾经遭受过非常严重的破坏,以至于仿木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一些基座和残垣断壁,整个地宫给人一种晚节不保的凄凉感。
蜀昭王陵是昭王和他的正妃的合葬墓,昭王朱宾瀚是朱元璋六世孙,有记载整座墓室是按蜀王府的地面宫殿木结构建筑修建的。陵内夫妻合葬的棺椁有墙分隔开一一这也是王府中的生活复刻。墙中间还雕刻有一扇开着的小门,由此可见,这对夫妻感情甚笃,墓志铭已被砸坏,昭王妃的墓碑也断裂在一旁。
一块蟠龙石碑应该是昭王地宫里最值得称道的,但明代朱家用龙并不新鲜,蜀王在分封的藩王中比较受宠,蟠龙石碑应该就是当时的规制。棺床上刻着门,仿若通往爱妃的思念,精致里留有温情。回望历史,朱宾瀚并无铭记的功绩,年纪轻轻就挂了,从棺床细节来看,从造墓之处,就是为夫妻同葬建造的,可见昭王夫妇感情至深。
明末1644,风雨中飘摇的明王朝随着李自成一路风卷残云杀进北京城而瓦解,与此同时,张献忠进攻湖广、四川,逼得最后一代蜀王召集妃嫔一起跳井,末代蜀王随王朝覆灭。
上二图:四川省博物院馆藏蜀王陵陶俑
苍茫大地,倾心一曲,最忆当年王城舞;
争锋天下,待得了乾坤,锦绣江山,谁人共君长歌?
一场声势浩大的藩王雄踞,如今只剩蜀国明朝时文化与经济实力的见证。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