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散记:背部不适症状的处理
熟悉头部以及肩颈的经络循行路线,有点像在原始森林里穿行,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藤蔓,抬头是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个人在林间小道穿来穿去。到了背部,忽然像到了一片开阔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循行背部的经络相对比较少,主要是太阳经和督脉。这里所说的背部,主要指躯干后侧中焦、上焦的区域范围。
李老师来针治失眠,我刚下好针,他又问背上疼痛能不能针一下?当然行啦。李老师背部的不适症状在左肩胛骨下缘和脊柱正中。
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督脉。
按左病右治法则,取右手后溪穴一针。然后让李老师活动肩背。松了,好了。李老师说。
李老师背部这个症,用太阳经支正穴、督脉后溪穴两针也是个思路。但是后溪穴一针为何奏效?后溪穴既属于太阳经,又是督脉的交会穴,从三焦同气来看,也正好对应中焦,这么多同气汇在一起,自然是较为理想的下针点。
黄帝内针用针不在多,能一针解决的就不用两针、三针。症在何经何络、在三部哪一部,心里时刻要明明白白。
大姐有次电话我,说身上痒得难受,觉也睡不安稳,能不能扎针?我说晚上来试试。大姐这个症,几乎每年都在冷热交替时发作,往常用金银花煮水擦洗,几天也就会好。这次不同,擦洗了几次没有明显改善,痒的面积也比往年大。
大姐瘙痒的不适症状,主要分布在后背、大腿后侧以及腘窝,脚背二、三趾之间也有症状。
上中下三焦都涉及,经络主要是太阳经(后背、大腿后侧以及腘窝),督脉(后背中线)、阳明经(脚背二、三趾之间)。
这种大面积的瘙痒,没有具体的不适症状点位,似乎一时很难找到下手的同气点。
遇到复杂或者吃不准的情形,第一选择是回到内针法则。后背及大腿后侧以及腘窝瘙痒症状面积再大,三焦定位还是上、中、下,经络涉及督脉和太阳经,方法依然是在经刺经、在络刺络。
症状无法区分左右,按照男左女右取穴,在太阳经支正穴、小海穴以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各刺一针。
太阳经支正穴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一针。
然后,取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两针加强调中。
阳明经、太阴经这两针也可以看作是后病前治,后背(太阳经、督脉在躯体之后)为阳,胸腹为阴(阳明经、太阴经在躯体之前),阳病治阴、从阴引阳。
进针不久,大姐就说后背以及大腿后面不痒了,脚背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脚背症状在阳明经区域,下病上治,在手部阳明经合谷穴刺入一针。同时,表里倒换太阴经鱼际穴一针。这两针,正好又与曲池穴、尺泽穴两针形成上下倒换。针入的同时,脚背瘙痒症状消失。留针结束,大姐的不适现象已然不见。
第二天,大姐告诉我原来的地方不痒了,转移到肩前和右边腰侧去了。我又仔细问了问症状,肩前主要是太阴经区域,腰侧主要是少阳经区域。那天下大雨,大姐从乡下上来不方便,我就嘱咐正在学内针的姐夫自行施针。
肩前取太阴经,怕姐夫一下子搞不定,让他同时表里倒换至阳明经。
右边腰侧取少阳经,同时表里倒换至厥阴经。
第三天,大姐说瘙痒症状全部退缩到小腿和脚板上去了。我请姐夫继续随证治之,就这样把那些不适症状打发回去了。
第四天,大姐又微信我,说还有件事更奇怪,走了一年的“大姨妈”回来了。大姐现在这个年龄,正好是更年期的档口,黄帝内针顺便还给大姐捎带了一份“礼物”。
今年春节前,正是辞旧迎新最忙的时候,有个加班加点经常熬夜的朋友得了带状疱疹,欲遵医嘱回家休息。我建议他试试黄帝内针。他愣了一下,针灸能治带状疱疹?可以试试啊!我笑着说。朋友犹豫了一会,接受了我的好意。
朋友带状疱疹患处在后背中间的左侧,约有巴掌大小。
识证是中焦,经络为太阳经。
首先在太阳经后溪穴、小海穴各进一针,然后上下倒换太阳经腕骨穴、支正穴。支正穴、小海穴分别表里倒换至少阴经通里穴、少海穴。
同时,针刺阳明经曲池穴、太阴经尺泽穴。再上下倒换掌部阳明经合谷穴、太阴经鱼际穴,腕部阳明经偏历穴、太阴经经渠穴。阳明经、太阴经这几针,既有促进调中之意,也有后病前治之用。
这次下手也没有往日那么“温柔”,尤其对阳明经、太阴经这么多倒换,主要想尽可能发挥中中之中的力量。
考虑到他说最近加班加点经常熬夜,又加了厥阴经内关穴、少阳经外关穴两针,这两个穴位除了跟肝胆二气有关,还分别是阴维脉和阳维脉的交会穴。
针入不久,朋友就告诉我,感觉有什么东西在往里收,痒痛的症状渐渐减轻。留针结束,患处的颜色已由原来扎针前的暗紫色变为浅红色,丘疹状隆起物的边界也变得十分清晰。
第二天行针前,发现患处较昨日相比已经明显变小。如此用针三次,患处就由连片结块的症状,变成了零星散布的疹子。后来又扎了三四次,前后十天左右,朋友的背部就恢复如常。
用针期间,没有挂水吃药,也没有采取其他措施。至于痒痛等不适,首诊之后就没有痛过,仅在触碰衣物时有轻微瘙痒;三诊后,所有不适症状均未再出现。
这个案例让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不能机械地理解随证治之的意思,不能囿于患处之症所在的狭隘空间。杨真海师父说,黄帝内针是调中的。这句话,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小贴士:
背部不适症状,识证为上焦、中焦,经络主要为太阳经、督脉。
一般按上病下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求同气若症在两侧,以相对严重的一侧作为主症;若症在中间或两侧症状基本相似,可按男左女右求同气。
取穴可以《黄帝内针》“三焦经络(同气)”章节所给出的穴位为据。
具体取穴可以阿是穴为准。如用针效果不佳,可采取阴阳倒换办法强化。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