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针灸:
面瘫
夏天到了人们喜爱贪凉,吹空调 ,面神经瘫痪,中风口眼歪斜时有发生
治疗
1,.额睑瘫:取阳白,太阳,四白。
2。口面瘫,取翳风,迎香,地仓透颊车,人中。
针法 ,翳风在耳后凹陷中央向前直刺0.8-1寸。人中向上斜刺0.5寸,其他穴位按基本针法扎,每5-10分钟捻转一次,留针30-40分钟。
审证求因精准辨证
周围性面瘫主要症状以面部患侧表情肌功能丧患失、口角下垂并偏向健侧为主,多因机体正气不足,经络空虚,以致外邪乘虚侵袭,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面瘫的病机责之于风、痰、瘀阻及气血亏虚等。起病之初多为表证,日久可以入里,成为内外合邪之证。因此辨证从病程、症状着手,辨明病因、病位,临床常分为风邪袭络、风痰阻络、气血亏虚3型。
①风邪袭络型是由于风邪侵袭面部阳明经脉,气血痹阻,经络失养,筋脉弛缓无力,故而发病。而寒、湿、热诸邪均可依附于风邪侵袭络脉,痹阻经气,治疗上主要采取温经通络的方法。
②风痰阻络型是由于患者素体亏虚,痰饮内伏,感邪于风,伏痰遇感引触,或气郁痰扰,痰动生风致风痰搏结,而风性善行数变,挟痰上扰面部,致痹阻阳明络脉,经气壅遏不行,经脉失养而成面瘫,治疗上多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为主。
③依据脉象变化精准预防倒错面瘫“倒错”现象,一般发生于面瘫后期,在治疗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预防倒错。注重对面瘫患者的双侧寸口脉诊,通过切诊寸口脉可初步判断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的气血盛衰情况,从而判明脉象之大小强弱,病情的虚实寒热。若双侧脉象基本相似,则双侧都行针刺或都不针。即当健侧脉强,而患侧症状较明显,则两边均刺,补患侧泻健侧;若后期患侧面部症状减轻,但健侧脉强,则泻健侧,患侧予以浅刺激或不针 。用巨刺调燮阴阳在治疗面瘫时擅于应用巨刺法,依据脉象、穴温运用补泻,调燮阴阳。“巨刺者,左取右,右取左”。即当健侧出现实脉及穴温较高时,针用泻法:若健侧出现虚脉及穴温较低时,针用补法;若双侧脉象大小、强弱、穴温、虚实差异不明显,可双侧同时取穴,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此法可为临床治疗面瘫提供更加量化、客观化的理论依据,从而可以从整体观来通调经络,调燮阴阳平衡。
发现面瘫后遗症期患者往往容易形成“三角嘴”,更有甚者久治不愈。因此独创“口内三针”疗法,对于此类症状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好疗效。“口内三针”三穴均位于口腔内,其具体定位分别为:内陆仓,面部口角向后0.4寸,口腔内颊黏膜上:内水沟,上唇系带的上1/3与中2/3交点处取穴:内陆仓与内水沟连线中点处。碘伏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毫针针刺,针尖朝向患侧方向斜刺,进针20-25mm,一般采用补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0d为一个疗程。“三角嘴”形成于面瘫后遗症期,当其病程过长,往往虚实夹杂,阴阳失衡,取“口内三针”,当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地仓为阳明经六,阳明经脉循行均“环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经脉病则口歪眼斜,为治疗口歪之要穴。水沟为督脉止穴,取之可交通阴阳,疏通经气。外为阳,内为阴,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三穴均取之于内,属阴,针以补法,补阴以助阳,以达到阴阳互长,从而经络气血畅通,阴阳平衡。
顽固难愈特色割治在临床上发现,面瘫久治不愈或者拖延时间过久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其口腔黏膜上有一条紫黑色或有黑点发硬的白线,此为顽治性面瘫的阳性反应点,对此采用割治疗法,收效较好。具体操作方法为:令患者端坐于椅子上,头略后仰,张口,常规消毒患侧齿颊部黏膜,用针在白色线状病变上每隔1cm上下划割1次,浅刺为主,使其出少量瘀血,然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清洁。嘱患者闭口,禁食1~2h,隔日治疗1次。割治疗法是在古代贬刺、刺络放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运用此法通过强刺激增强并改善面部肌肉、神经机能,从而使疾病消失,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重视解剖多法结合在治疗难治性面瘫时多辅以穴位注射、面部闪罐走罐、刺络放血等疗法。穴位注射常规于面瘫患侧取2穴分别注射甲钴胺注射液约0.5ml,常用穴位为四白、地仓、迎香、牵正、口禾等。注重解剖知识的应用,面神经支配面部表情肌。当应用面部闪罐走罐法时,注重面部的“四条线”走向。 因此在颞支支配部位选取阳白、丝竹空、太阳走向,额支肌肉瘫痪可选用四白、醪、下关走向,颊支支配部位选取水沟、巨、牵正穴位走向,下颌部症状重可选用地仓、颊车、承浆、大迎穴位走向,分别从外向内施行面部闪罐走罐法。以上诸穴合用可减轻面神经纤维无菌性炎症及水肿,并能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从而治疗此病多奏佳效。亦可配取耳前牵正、耳后风进行强度以患者能耐受的程度进行刺络放血疗法,每次血量不超过5ml,每次取一侧,左右两侧交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