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症微记:下腹疼痛怎么办
方女士下腹疼痛,患处主要在脐下巴掌大区域,患者自述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
症在脐下,三焦定位为下焦。肘膝以上禁针,下焦倒换至上焦用针。患者为女性,症在中间,按男左女右取穴。
从患处所涉经络来看,主要是任脉、少阴经、阳明经以及厥阴经。在其右手上焦太阳经及督脉交会穴后溪穴附近刺入一针,然后问其症状有何变化。
方女士感受了一下说,不疼了,但好像感觉小腹有点凉。
取后溪穴,是前(腹)病后(背)治,也就是阴(腹)病治阳(背)。后溪穴是督脉交会穴,与循行腹部正中的任脉还是前后倒换。
脐下发凉,不适症状还在,继取循行腹部中间的少阴经同气,在通里穴附近刺入一针。这一针,与刚才太阳经后溪穴用针形成表里倒换。
针入,方女士说那股凉气在往下走,到耻骨附近了。
耻骨附近不适,选择循行此处的厥阴经,又在其内关穴附近刺入一针。针刚进去,方女士说,不适症状没了。
下腹不适症状的处理,从中间往两侧,考虑的循行经络一般是任脉、少阴经、阳明经、厥阴经、太阴经、带脉。
如果上述用针后,患者的症状改善不明显,还可以继续采取一些对治方法:
比如根据患处所涉经络,还可以考虑阳明经、带脉等经络同气。
比如通过阴阳倒换强化疗效,少阴经、太阳经还可以上下倒换,厥阴经可以上下倒换、表里倒换。如果阳明经、带脉已用针,同样可以再次进行倒换。
比如在同侧足部用针,三焦、经络求同气的方法同上。
比如下病上治,直接在头部百会穴、四神聪穴等用针。黄帝内针出于安全考虑,头部属于禁针范围,但在特殊情况和急救时,此处可以用针。
对同一个病症,具体用针思路有很多,但万变不离阴阳,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是学用黄帝内针的不二法则。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