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的转变,乡村小店铺的另类功能
○
乡村观察
乡村调研手记053
在调研手记《地扪村城乡互通的三十年简史(三):村庄的改变》一文中,我们提到了随着地扪十年来打工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此背景下,商业、旅游业以及物流等服务业先后于2000年左右进入地扪,村中业态逐渐丰富,各业态店铺开始设立。
截止目前,共有餐饮店铺或食材摊位9间,杂货铺19间以及外地人开设的超市1间。
如此,近年来地扪村社会经济的变化,使得这个村落的公共空间也出现了转变。
在庙宇、家庙宗祠、院坝、晒坝、集市、鼓楼、花桥、卡房(食堂)、水井、田间地头等这类传统的公共空间基础上,增添了上述乡村小店铺这一类新型公共空间,并激活了新型公共空间的多重功能。
一、基本功能:
满足村民基本需求的消费场域
这些乡村小店铺作为村里最初级的交换单位,其最基本的功能还是作为村中的消费场域存在,用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产生活资料需求。
同时,村里生产分工以及家庭结构的转变,也使得此类交换方式有了更宽、更广的发展,从而作为消费公共空间这一载体的存在也产生了更多的可能性。
目前来看,在此类乡村小店中,大概75%的店铺每年的营利都不足万元,剩余的也不过每年1万元-3万元不等,除了1间湖南人在村里开设的超市外,其它店铺很难有更多的营利可能。
再加上乡镇集市以及县城有更丰富的选择,村内小店铺售卖的商品也只能满足村民日常最基本的需求,虽然相较以前这一消费空间已经有了更多存在的可能性,但营利依旧微薄。
现状如此,为何村内依旧有近30间这样的小店铺存在呢?
一方面,它们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的基本需求且增加了部分不能外出打工的村民的就业渠道以及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这些店铺除了基本功能之外,作为村里的多重公共空间,还有其他多元的另类功能。
二、文化功能:
激活公共文化的生活场域
除了作为消费空间存在之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是经常能看到,闲暇时村中妇女及老人在小店铺中或门口社交聊天、下棋打牌的场景。
由于小店铺多开设在地势平坦开阔之处,因此部分店铺前还常会有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一起进行文娱活动,如一起跳近年来在村中流行起来的广场舞等。
虽然这些多为日常琐碎之事,但是毫无疑问的,这些小店铺俨然已成为村民新的生活场域之一,为他们进行公共生活活动、文化活动增添了新的公共性生活空间。
此外,在原有传统公共空间的基础上,临近村户也容易发展为其临时性的扩展空间。
例如,村中模寨晒坝附近以及寅寨的路口附近的村户,在逢年过节时常会形成烧烤摊、烟花爆竹店等临时性店铺,成为村民新的生活性公共空间。
小店铺门里门外,日复一日地演绎着重复的生活场景,似乎平淡无奇、朴素无华,但却也是村民们主要生活内容的一部分。
这些琐碎的场景沉淀下来,便是村民维系村中社会关系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彼此情感的空间以及激活公共文化的场域。这些文化功能,通过潜藏在小店铺素朴的日常中,慢慢积淀着它的文化内涵。
三、社会功能:
公共议事的舆论场
既然村里的小店铺成为了村民新的生活场域之一,人们在其中社交聊天、议事讨论,那么由此又生发了村内小店铺的某些社会功能。
村民在店铺里讨论的事情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到国际风云、国内时政,小到家长里短、村中八卦。
人们在其中交流信息、互通有无,关注着与己相关的国家政策,交流着各类商品的优劣,热衷着邻居的家庭秘事,时间久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村中一个特别的舆论场。是非曲直,自在其间。
在个体化凸显发展的当下,乡村逐渐由“熟人社会”转变成“半熟人社会”,很多在道德方面可以起到规范化作用的舆论方式逐渐式微。
乡村小店铺这一新兴的乡村舆论场,无疑为乡村中逐渐衰落的道德规范舆论形式增添了新的可能与延伸。
即便随着乡村结构的变化,效果依旧不复当年,但是对于长期驻村的村民而言,他们的主体生活还是在村寨中,人言可畏,多多少少会有介意,从而起到规范言行的作用。
由上可见,乡村小店铺在村寨中,不仅是作为基本的消费空间存在,它还同时作为生活性空间以及舆论场域,发挥着它的文化功能以及社会功能。
当然,这样的店铺一般也有条件限制,就是为本村人所开设,目前来看外地人开设的店铺很难被村民赋予其文化及社会功能。
如这两年由湖南人在地扪新开设的超市虽然空间更大,但是基本被当地人当作是一个纯粹的消费空间。
即便地扪人没有明显的排外情绪,但是涉及到集体公共事务或是个人私事,还是有明显的地缘区分。
如此,对于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型复合类乡村公共空间,或许可以在其多重功能的基础上,深挖潜力,于村寨社区的组织上以及乡村治理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
作者:张媚,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助理,地扪生态博物馆执行馆长
文字编辑:姚宗远
图片编辑:姚宗远
图片来源:地扪生态博物馆资料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