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李宏如:情系清凉山(二)》
二
李宏如:情系清凉山
清凉情结
李宏如虽非佛门弟子,但他家住五台山北麓几乎村村都有佛寺的繁峙,他出生的村庄——鳌头,大约五千年前,人类就在此定居。传说,旧村之北就有一古寺,规模很大,周皆楼房,后被火烧,改建于村西,名曰兴福寺,历代断续毁建。2007年重建时,在古寺遗基上竟出土有唐代板瓦、滴水300多个、宋朝大观铜钱1枚,还有琉璃瓦残片和灰烬等古寺遗物,佛教在此地传承久矣。
11岁(1949年)时,李宏如曾在外祖母家(台怀下庄村)住过大半年,在竹林寺村亲戚家还小住过几日。那时,竹林寺后有一片油松,约十余亩大。他至今还记得当时林内的野猪很多,到了晚上,村民们举着灯笼火把,敲锣打鼓去白天刚下种的蚕豆(当地俗称大豆)和土豆地块附近高声呐喊,惊吓野猪——否则野猪会顺着田垅把种子拱出来吃掉。但他们从不用枪猎杀。
关于五台山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当数狮子窝梁上的翡翠琉璃塔了。狮子窝(在繁峙地界内)是从西路(峨口茶铺)入台怀的必经之地,也是他从小去姥姥家的必经之路,但每次路过都有不同感受,他总是恋恋不舍。特别是那十余丈高的八角塔,外面用黄绿色的万尊佛像琉璃砖贴成,塔顶(用黄铜做的)明亮发光,老远就能看到,真是雄伟辉煌。还有每层(共13层)檐角挂的风铃(铜制),足有一百多个,山风吹过,铃铃作响,分外悦耳,在很远处就能听到。这让他既羡慕,又觉得不可思议,在这近无村庄,交通极不方便的高山之上,古人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不知付出了多少艰辛啊,一种对古代先贤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11岁那年路过时,此塔还保存完好。后来,五台县于1958年从清凉桥往五台县引水和五台山往中台修公路时,工人们住在塔内,人们拆掉塔上檐椽当柴烧,在塔内盘炕、砌烟囱,塔外部分琉璃砖已拆毁……
1980年7月,当他再度路过,看到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景象时,他还给省文管局写过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建议救一救五台山狮子窝的琉璃塔。
李宏如与五台山渊源之深,感情之厚由此可见一斑。
但作为一项任务他正式与五台山佛教接触却是在1984年。那时,李宏如已经从繁峙县革命委员会主任(相当于现在的县长)的位置退下来,调到繁峙县委统战部工作。当时,忻县地委统战部安排各县整理宗教志史料,为省和地区编写宗教志提供资料。县委统战部长宫子清把这项任务恰好交给了他。本来把一些现成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报上去就可以交差,但他觉得那样做不单是对不住别人,而且也交待不了自己。何况通过初步调查,他已发现了繁峙佛教的不少历史资料,有的还需进一步核实,怎么能为省事半途而废呢?这与他从小养成的喜欢寻根问底和要做就尽力做好的性格不符。
李宏如在读初中时,大约是初一的下学期吧,开始迷上了小说,一发而不可收。结果因看小说过度,患上了失眠症,后来发展到一见了书就头痛,甚至连书店也不能进。父亲去世后,身为长子的他,一方面因为家庭困难,另一方面也是饱受失眠困扰,他只得放弃上高中,选择回村参加劳动。还有一件事,1970年代后期,李宏如担任繁峙县革委主任时,在县大礼堂给1000多名干部、职工传达一份篇幅很长的上级文件,一口气读了4个多小时,声音又高、耗气又多,结果伤了身子,会后就得了胸憋气短的毛病,以至好长时间竟没力气说话。
在他的骨子里,压根就潜藏着那么一股拼命三郎的劲,这也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接受任务那天起,他就以近乎玄奘西天取经的精神,开始了耗时近20年,行程数万里的漫漫求索。(未完待续)
文字责编:王志秀 图文编辑:侯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