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之——乾县口婆

乾县口婆

乾县把民谣叫做“口婆”。参照官话,“口婆”应为“口谱儿”的发音地方方言,此“婆”应为关中式儿化韵的“谱儿”的发音。“口婆”是一种古老的、口口相传的民谣。语言诙谐、幽默、夸张,内容涵盖了生活的诸多方面,非常接地气。

在乡间,孩子大都是从学说口婆开始学着说话的。所以,一般口婆都带有劝喻性质,教人为善。比如:《麻雀尾巴长》:麻雀、麻雀尾巴长,接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粪堆上,把媳妇背到热炕上。娘呀娘,你不哭,给你买个辣萝卜;媳妇媳妇你不哭,给你杀鸡烩豆腐。 

别嫌挣得少,得先把命保。只要死不了,样样少不了。儿孙强于我,要钱干什么?养个败家子,要钱干什么?吃好也穿暖,别为儿女攒。实话照实说,闲事你少管。早起勤锻炼,乐呵心体健。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领取几许退休钱,多也不嫌,少也不嫌;少荤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旧衣新衫不挑拣,好也御寒,赖也御寒;喜逢老友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夫妻厮守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内孙外孙同待看,儿也喜欢,女也喜欢;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也有常识性质的,如《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七九冰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八十一,老汉顺墙立(晒太阳)。

“说反话,倒葫芦,犍牛下个乳牛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鱼爱鱼,虾爱虾,乌龟就爱大王八”、“自古以来,人鳖两行”。

有些口婆具有讽刺意义,比如讽刺姑娘给未婚夫出难题,要彩礼的。“你给我不给的确良,我把你妈不叫娘;你给我不给凡立丁,你妈说话我不听;你给我不给灯草绒,打死不进你家门。”“的确良”、“凡立丁”和“灯草绒”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较时尚的布料,买布要凭布证,每人每年一丈七的指标。口婆中这位姑娘要挟未婚夫,估计把小伙子逼得不轻,要到处借布证才能娶媳妇进门。

另一有段名叫《秋鸡娃秋》:“秋鸡娃秋,秋鸡娃秋,把秋鸡娃给到庄背后。一早来起凉得很,一晌来起忙得很,一黄(黄昏)来起害怕狼得很。”这段口婆批评一个懒女子,嫁到庄背后的秋鸡娃,总是找各种借口不回娘家看她妈,不孝顺。

还有一首口婆讲述了一个关中女汉子的形象,和懒散的《秋鸡娃秋》形成明显反差:“姑姑等,心喜欢,等不到晌午就打扮。梳油头,别凤冠,絮絮耳坠吊两边。红缎袄,挽袖腕,黄丝裙,扫脚面,红缎鞋,一点点,脚尖绣个圆蛋蛋。叫兄弟,拿毡包,先问老娘立多少?老娘一句没言传。磨磨叽叽四十天,耍了个胆大五十天。女婿娃回来就要打!鞭杆,鞭杆,你嫑(读biáo)扬,活着不值几银洋,死了倒值大价钱。孝帽抹了一笸篮,柳棍扔了一河滩。还得二十四个单眼和尚把经念!”

这个叫“姑姑等”的小媳妇真是厉害,在婆婆没有表态的情况下,在娘家待了四五十天。回家后女婿娃要打她,结果被她几句话说得不敢下手,真是活脱脱的一个关中女汉子。

大多数口婆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并不当真。农村露天放电影,电影开演前的时间,是小孩子比赛口婆的重要场合。这边喊:“咱俩个好,咱俩个好,咱俩个上县买手表。你掏钱,我戴表,你没有媳妇我给你找。一找一个阿庆嫂,阿庆嫂,爱唱戏,一唱一段红灯记。”

那边不甘示弱,也来一段:“扯箩箩,打面面,你舅来了吃啥饭?炸油糕,下挂面,你舅一碗我一碗,把你舅憋死我不管。”哈哈哈……幽默诙谐的口婆逗得坐在银幕前的男女老少哄堂大笑。

还有一些搞笑性质的口婆,“杜鲁门,高鼻子,爱吃中国的瓤皮子,辣子蘸了一鼻子,我到河里洗鼻子,大象踢了一蹄子,哎呦我的大鼻子。”

“从前有个人爱放屁,一放放到意大利,意大利有个国王爱看戏,……”

有些“口婆”带带有一定的政治历史痕迹,“夜业婆,嗮娃娃,娃娃长大拾棉花,拾下棉花交公家,公家给娃二毛钱,娃买了个燃子弹,炸到美国千千万,美国说娃大坏蛋,毛主席说娃真能干。”

《撒种歌》:一籽落地,万籽归仓。细撒细掩,保住地墒。老鸦偷吃,死在树庄;老鼠偷吃,死在洞旁;兔子偷吃,死在崖上;佃户吃了,理所应当;地主吃了,要打标枪(拉肚子)。

还有一些口婆,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乾县大杨乡编有民谣:“竹竹弥弥王居村,枪枪棒棒留午村,碟碟碗碗高石头,红白萝卜大杨村。”“南乡货,不是怎么就是所”,因为乾县南乡人喜欢说“怎么”(zi me)“所”(suo)。还有,“有女不嫁小留村,吃黑面,剥竹棍,面柜拐拐磨手心。”夸人能成,有本事“红萝卜调辣子,吃出没看出”。

如今的孩子们启蒙教育形式多样,再也用不着老辈人教口婆、哄孩子了。这种充满地方特色的口头文化在慢慢消失,如果没人整理,口婆就只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