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也是有一定条件的。若一个人从生下来,就不出户不窥牖,那么,他到老死,也不会知天下和见天道的。所以这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其前的学习,而这种学习又是非出户和窥牖不可的。从没有一个人闭门造车,就成为认识世界的大哲学家的。若帝王之流,他是取得天下后,才可以不出户不窥牖的,若在此之前,要他不出户不窥牖,是绝不可能的。

明太祖注:不出户知天下,以其运虑备安不忘危。不窥牖见天道,以其以心行天心之事,不待倚牖而看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以其神不定而视听乱也。

宋徽宗说以智以心知天下见天道,这智从何而来?这心是否绝对无知无识?心中无智,又怎能知天下见天道?可见其心中已先有智了,才能密运而独化,智周乎万物,无远之不察的。明太祖说的运虑一心行,也都不是无知无识的心所能做到的。清世祖说要知人情物理,见阴阳变化,首先也是要知道什么是人情,什么是物理,什么是阴阳,然后才能见而察之。古人讲道理,往往省略其前提,今人研究古人思想,则必须为之补足,否则就会歪曲古人思想。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不出户,也不是绝对的不求知,不出户也可以读书学习,从而认识为治之道,并进而了解天道。尤其是帝王制度下,帝王本人完全可以不出户而治天下,不必事事躬亲,亲自出户过问天下万事。但这都不是只靠帝王的不出户不窥牖所能收效的,而是辅之以许多前提条件的。这是显而易见的。老子提倡不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虽然没有明说这是为帝王设计的治国方策,但一经分析,即可明白,只有帝王才具备实行的条件,可知他所谓的圣人,就是指的帝王。其他人若也来这样做,不是愚蠢就是糊涂。

明太祖注:又云圣人不行而至,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者,谓道虑备,恩及万物,即至不见其物,能知其名,所以哲。所以能成者,恩既施而物自化也。《书》不云乎:“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圣人之心,其为道也,异乎。

以吾智知天下,以吾心见天道,可想而知,这是其心已经有智之后的事了。所以所谓的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都不是彻底的不行不见和不为。所谓圣人就是帝王,帝王才能施恩于万物,这种施恩,不是别的,就是帝王的英明,大臣的贤良,由此使天下人能够安居乐业,百事兴旺。所以帝王可以不行不见不为,而天下之事仍可得而知,得而名,得而大成。这种统治,是自然化的统治,是不加帝王干涉的统治。这正是老子所希望的。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第二章 功成不必在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 庄子称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在宥天下就成了无为而治的代名词.道家为什么极力反对有为?他所指的有为具体而言是什么内容?这是理解老子思想的关节点.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无有入于无间也,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柔与坚,很有意思.人之正性,可谓未受任何外在因素影响的本性,未受外物的影响,就有很大的灵活性,无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以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道的精神就是清静无为,道的无为是对万物不加干涉,让万物各按自己的活动规律进行活动.这就是道对万物的作用.老子所说的无为,就是这个意思.道与万物的关系是如此,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明太祖注:大道若愚,似乎真愚,若言我真大道,吾道久矣.又云其细,务要守道坚,造化精. 道超乎万物,故为最大者.最大者无形无象,不能用自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常心,固定于一种看法的心,固定于一种看法,往往不适应事物的具体变化,这就成了僵化的意识.如果用这种僵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天下有道无道,完全寄托于帝王一个身上,这是中国封建制度所决定的.而帝王是否有道,又靠什么来制约呢?仅靠他个人的思想修养?还是靠一套比较客观的制度?这是研究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学行大成之人也好,道德大成之君也好,在此大成之时,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但更重要的是要保持清静的头脑.虽已大成,但还要在心理上认为有如玷缺,更加谨慎,这才是保持大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世人求名与利,是迫不得已,不求名与利,就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既生存于人世间,名与利就能给人带来物质方面的许多好处.所以人们求之不已.但为了求名与利,不惜搭上自家的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本来就是一,怎么又生一?道生的一,是冲气,冲气之时,混而为一,不分彼此,故仍统称为一.但冲和之气,已不是道,而是道的产物,所以说道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