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培 | 江都中学的黑肥皂
江都 徐德培
作者徐德培先生:1947年生,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1966年高中毕业于江都县中学,1972年参加教育工作,1980年毕业于扬州教育学院,2008年退休。原江都中学工会主席、江都实验初中党支部书记。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黑肥皂虽其名不雅,但人们谈起它时并无轻贱之意,因为那段时间,能到江都中学买几条黑肥皂,是件令人羡慕的事,甚至也算得上有点面子、有点社会地位的人。
江都中学凭着化学、生物教师比较集中的优势,办起了肥皂厂。毕竟专业性不够,机械、原材料、生产流程的管理跟专业的大厂比不上,生产的肥皂碱性较大,颜色偏黑,卖相不太好。特别是存放的时间长了,像风干了的木乃伊,干瘪瘪皱巴巴的,说是“肥皂”却没有一点“肥”的模样,说成是“瘦皂”倒相当形象。但那时买肥皂需要肥皂票,似乎也没见过什么肥皂粉,更谈不上洗衣液等阳春白雪的玩意儿。农村的肥皂票分配得极少,农民普遍不够用,常用皂角或草木灰泡水代替肥皂为衣被去污。我小时候洗澡,就享受过皂角的精妙之处。从皂角树上挑选红得发黑的老皂角,用竹竿敲落在地下,捡起来用水泡一泡,再用榔头把它锤一锤,坚硬的外壳与豆粒般的种子就会脱落,剩下海绵般的一团有丰富泡沫的纤维丝,擦在身上柔柔的,滑滑的,散发出一股植物的清香味,再用水冲掉泡沫,全身别提有多爽快与舒坦。后来我们这一带的皂角树莫名其妙地枯死了,近乎灭绝,加上肥皂票的紧缺,因此,江都中学校办厂的肥皂尽管又黑又丑,却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虽不需要凭票购买,但也不可能敞开供应,本校教师可以得到照顾,校外人员还需要找关系托人情才能买到一些。当时的肥皂虽然是国产的,但因其是稀罕之物,老百姓仍习惯地称之为“洋碱”,称香肥皂为“洋胰子”,江都中学校办厂的土产肥皂,则被人们命名为黑肥皂。黑肥皂虽其名不雅,但人们谈起它时并无轻贱之意,因为那段时间,能到江都中学买几条黑肥皂,是件令人羡慕的事,甚至也算得上有点面子、有点社会地位的人。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江都中学工作的,当时改革开放之潮刚刚涌动,肥皂等日常用品的紧张程度略有缓解,江都中学肥皂厂见好就收,顺势转产。因此,我只见到过安置在学生食堂后面的熬肥皂的大锅,却未能欣赏到整个生产过程,但堆放在仓库里的黑肥皂并没有清仓大甩卖,依然得凭关系购买。我作为江都中学的教师,具有了购买黑肥皂的优先权,具体价格已经记得不真切,印象中比较便宜。后来家乡的亲朋也请我买过一些,用过以后反馈的信息说去污能力还可以,价格也不算贵,只是模样不好看而已,于是有人陆陆续续又托我买过一些。
时过境迁,在现时青年人眼中不屑一顾的黑肥皂,竟然也有过一段受人欢迎的美好时光。既如此,窃以为当在江都中学校史上记上一笔,以助后人客观地评价当年校办工业的功过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