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人物记(12)---生命有光·陶渊明

千秋人物记(12)---生命有光·陶渊明

陶渊明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隐逸著称于青史的陶渊明,是每一个坎坷、磨难、飘泊、疲惫、荣耀后中国人无限幻想的梦归之所。

桃花源,羡慕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我们活在尘世之中,我们活在世俗之外。

不曾被颠倒梦想耽误了自己,耽误了旁人,如菊花,高傲着,孤独着,给梦想以力量,给生活以慰藉。

“田园将芜胡不归”,我们多少次不得不远走他乡,不得不在滚滚尘世里打拼。物质不丰富时代,衣食二字羁绊了太多人梦想。物质太丰富时代,空虚、寂寞、无聊与欲望、困惑、浮躁禁锢了太多人的幸福。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陶渊明式的梦。逃身世外,钟情山水,不问悲喜。

公元365年6月15日,陶渊明出生了。出生那个地方山山水水钟灵毓秀,乃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七里山安成村(今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安成自然村)。陶渊明的父亲曾任安城太守(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安福等县),所以这个村子就以“安成”作为名字。

官本位社会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评价历史人物看才学与贡献,如至圣先师孔子,如大将军卫青;评价当时人物,首要的则是官帽子。太守,无疑是个好大的官,众人膜拜之余,沾一点官气无可厚非。

陶家发迹于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以流民帅起兵,匡扶东晋王朝,受封长沙郡公。尸山血海里而来,乱世里一代枭雄。

然后,陶家官宦累世,富甲一方。陶渊明祖父这一支,没能承袭爵位,到陶渊明这一辈,家道已中落。

富贵闲人只是梦,有好日子过,谁愿意拼搏奋斗为一日三餐忙碌终日。好逸恶劳,人之常情而已。

无忧无虑日子,在陶渊明八岁时戛然而止。他的父亲去世了。

母亲、庶母和他和庶妹。祖产后继有人,终不及长辈在官场照拂有保障,有出头之日。

由汉朝察举制、孝廉制演变而来的九品中正制,一统南北朝官本位社会。生下来,一生的命运大部分人已经看到了尽头。

柴米油盐酱醋茶,太多人蹉跎在其中。

八岁,陶渊明父亲过世;十二岁,庶母过世。

公元376年,十二岁陶渊明和九岁妹妹,在母亲照拂下,守着祖产艰难度日。

“慈妣早世,时尚孺婴,我年二六,尔才九龄。”(陶渊明《祭程氏妹文》)

时间是曲曲折折的线,打几个结后,顺着皱纹爬着也要向前。总有一些磨难,不经意间出现。因与果,纠缠数代人。

公元385年,二十一岁的陶渊明遇到了。

他的外祖父孟嘉曾依附东晋权臣桓温,恒温百般谋划要杀谢安,杀之未成。后来,恒家衰败了,而报复的箭事隔数十年后,射向了孟家及陶渊明家。

陶渊明祖父和父亲,两代人给陶家置的产业,纷纷被侵夺。出手的是谢安的侄子大晋康乐县公谢玄,那个淝水之战一举击溃前秦南征大军的谢玄。

保全了东晋朝廷,功莫大焉。而封地不知朝廷有意还是无意,竟选在了和谢家有生死大仇的孟嘉女婿这一支陶家生活的康乐县。

一战成名,谢安与谢玄不露露牙齿吃几个人,世人怎么知道他们的厉害。

朝堂从来如此,你吃我,我吃你。士族与寒族之争,土著与客家人之争,数百年来不曾停歇,以至于南朝形不成均田制等深层次改革共识,被北方王朝攻灭的命运已经势不可挡。

陶渊明匆匆忙忙从外地赶回来,尽起家族土兵,不惜血战一场,悍卫产业。而有朝廷兵马在手的谢家,自持权倾朝野,以皇命压迫陶渊明,一个人死和一家人死,二十一岁的陶渊明不得不低下头颅,选择屈服,陶家已非当初的陶家,世道还是当初的世道。谁家的偌大产业不曾染过血。想当初,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也是从尸山血海中挣下了陶家偌大产业。

陶渊明这一支陶家后裔,自此从荣华富贵中跌落。穷困,越来越多出现在陶渊明生活中。是选择认命,还是搏一把,陶渊明尝试了多次。

他隐居在家,发奋读书,既为明理,更为出仕。有了一身官衣,钱财顺着手中的权利必然集聚,复仇之日,再遥远也可期待。

而谢家在朝,陶渊明挣扎出一条路,太难了,出头之日遥遥无期。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陶家还是康乐县名门。但这个地方,谢家谢玄才是康乐县公,陶渊明的日子并不好过,迁居他处不得不被他时时留意。

一个门当户对的妻子,助益很大,但康乐县没有几家敢和陶家联姻。

日子如流水,一晃便到了26岁,陶渊明终于娶妻了--王氏,他新修建了一座房子,在康乐县南山之上,和新婚妻子和年迈母亲,耕田度日。

养家糊口,拿笔的手在田地上画不起希望。

陶渊明出门了,他要谋一个官做做。

地方有些远,曲阿县(今江苏省丹阳县)。

《饮酒》二十首其十做了记载:“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人生在世,吃饭最大。

他见到了故人,士族把持的官场,九品中正制谁都要套一套,陶渊明的曾祖父不过卑微出身,再高的官位也算不得纯正士族。而且,陶家败了,故人,爱莫能助。

无奈回到故居。妻子和母亲都在,酒饮下肚子,他不说一路遭遇了多少白眼和屈辱。

母亲渐老,妻子大着肚子在旁,坐吃山空的日子一日窘迫过一日。亲友多方奔走,陶渊明做官了,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祭酒,那一年,陶渊明29岁。

长江浩浩荡荡在身旁流过,陶渊明踌躇满志。江州祭酒这是他这辈子第一顶官帽子,以文人身份参谋军事。

而仕宦生涯,不过迎来送往、吃吃喝喝而已。江州祭酒,看着挺大的官帽子,空架子而已。凡上头来的,都可以压他一头。他忍耐着,一日又一日。某天,郡里遣督邮来查看江州事物,不过小小的官,却是郡里主官脸面,陶渊明要着一身官服远远迎接。

积蓄的不满,在颐气指使督邮面前,爆发了,陶渊明竟自行弃官了。

“《晋传》云:'郡遣督邮至县,吏曰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儿邪!’”

陶渊明赏菊图

一众同僚诧异至极。谁不是蹉跎着岁月,卑躬屈膝在世上苟活,何曾做过真实的自己,不是不想,而是官场之内不敢不能。

陶渊明回不去故居,他觉得自己辜负了太多人,外有康乐县公虎视眈眈,内有一众亲友无限期待,他回不去故居了,就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他带着一家人在安下了新家。长江流水从身旁滚滚东去,如他的豪情壮志。

原来在内心深处,他从来不是一个被世俗约束的人。而面子上,却故作洒脱,故作脱俗,故作不念恩与仇。

妻子生下了他的长子陶俨。一家四口,在异乡安下家,安度流年。什么家族大仇,什么功名利禄他都不在往心头放。

他只想做他,挣脱了牢笼的小鸟,自由自在飞翔,哪怕以困顿姿态,哪怕以落寞神情。

陶渊明赏菊图

次年,妻王氏殁,而嗷嗷待哺的长子不过一岁。

又一年,陶渊明继娶庐山隐士法赐之妹,浔阳翟氏--翟玉英。

从此真的安下家在浔阳,至死未再迁移。

《秀溪陶氏族谱·靖节公家传》:“继娶浔阳翟氏,与公同志,克甘勤苦,留居浔阳祖宅,躬耕是任,朝夕忘劳。”

朝廷动荡与他无关,世间山水与他有染。他用他的笔写这柔情岁月,不负时光。而他的名字终将开创一个流派--隐逸者之祖。

他喜欢菊花的傲,门前门后栽种了许多。他读书,他耕田,他以双手勤勤恳恳劳动,让家人得以果腹。

妻子不曾抱怨,朝堂诡异嗜杀,远远避开,自可无杀身破家之祸。

他们的孩子,一个又一个带着微笑看见朝阳。

朝廷依然动荡,权臣换了一批又一批。谢家成了昨日黄花。他还在浔阳,这长江边的山水间,耕田、种花、读书、写诗。

公元396年,晋孝武帝(公元372年-396年在位)嗜酒如命,为妃子张贵人弑杀。太子即位,是为晋安帝。

“安帝幼而痴,虽寒暑饥饱不能辨。”(《资治通鉴》卷一百八)

这样的皇帝在位,晋惠帝之祸近在眼前。

那不识民间疾苦的帝王,不知百姓为何物的皇帝,必然由苍天给予他们重重惩罚。

《晋书·惠帝纪》记载:“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有多么无知,才可以以帝王之尊说出这样的话。

然后是西晋八王之乱,然后是五胡乱华,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王室南渡,而有东晋。

果然,东晋司马宗室纷纷争权,司马道子胜出,把持朝政,皇帝成了一尊摆在台面上供众人跪拜的傀儡,和晋惠帝司马衷一样的命运重演。

公元398年,已故权臣恒温的小儿子恒玄竟也起兵,豪门大族随之纷纷起兵,恒玄大会诸侯于浔阳,被众豪门推举为盟主。朝廷惶恐不安,竟明诏封恒玄为江州刺史,以求罢兵息战。

南朝之亡,于此可见。朝廷从不被世家大族放在眼里,北方是坞堡,南方是大庄园,首领皆是没有封建之名却有封建之实的地方豪族,掌财权、有私兵、有部属、有地盘。北朝通过均田制一举瓦解了地方豪强,人人分田,向朝廷纳税服役,黎民百姓由豪门私属变为朝廷编户齐民;南朝则一如当初,庶民被豪门大族瓜分一空,朝廷徒剩名分,只是名门大族玩具,皇帝被换来换去。

谁是谁的盟友,祖上已给他们选好了人。

陶渊明所在的陶家是恒玄天然盟友。而陶渊明三个字就是东晋王朝才学的代名词。

枭雄有需要,陶家有需求。

家安在浔阳的陶渊明不得不出山了,出任桓玄军府参军,掌管军府文书簿籍。鱼跃龙门,众人之上,这一年,陶渊明35岁。

不是不出仕,待天时地利人和而已。

这一年12月,桓玄袭杀荆州刺史殷仲堪、南蛮校尉杨佺期,自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予以追认。

公元400年,桓玄都督八州及扬、豫八郡诸军事、兼荆州江州刺史、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权势一时无双,大有取司马氏而代之气象,新朝影子朦朦胧胧出现。

陶渊明奉恒玄之命出使建康(今南京市),侍从百人,蔚为壮观,招摇过市。朝堂之上,陶渊明大声念出恒玄上书朝廷奏章:“许率兵入京,诛佞臣、平乱民。”

名义上的朝廷战战兢兢,委婉拒绝。

时五斗米道举义,糜烂东南无数地方,首领孙恩率大军威逼京师建康。朝廷诏诸路兵马勤王,独独不许恒玄入京。

恒玄再次大会诸侯,大聚兵马,大有横扫江东之势。陶渊明想从漩涡中抽身而去,但他已没的选择。他姓陶,由姓氏而来的恩恩怨怨不是他说放下就能放下的。

而这时,陶渊明的母亲病逝了。

一向以孝子名于当时的陶渊明向恒玄请辞,不为孝子,何以为忠臣。

陶渊明一定要回家奔丧。开国大功,眼看触手可及,他心甘情愿放弃。况且,他也不看好这场王者之争。

淝水之战,打败了前秦苻坚的北府兵还在江淮一带虎视眈眈,新统领刘裕雄才大略,谁敢轻视,不过是朝廷和恒玄一班人装作看不见罢了。

一年后,力量积蓄的都以为可以稳稳获胜。公元402年正月,朝廷先发制人,下诏天下臣民共诛乱臣贼子恒玄,发大兵征讨。

朝廷诸军进剿,一败再败,反被恒玄率军攻入京师。杀司马元显、司马道子,总揽朝政大权,改元大亨。

公元403年2月,桓玄自称大将军。8月自号相国、楚王。11月,逼迫晋安帝禅位。12月,恒玄即皇帝位,改元永始,以晋安帝为平固王,迁于浔阳,建国“楚”。(《晋书·安帝传》、《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

一个新王朝浮出水面,陶家是得利者之一。

而陶渊明的选择或许秉承了家族旨意,也或许是个人意愿,竟弃旧主恒玄,投奔起兵讨伐不臣的镇军将军刘裕,仍然担任参军一职。

公元404年5月,36岁的桓玄兵败被杀,晋安帝复为皇帝。

功名利禄,千年人间孰勘破?

王图霸业,一对父子皆亡人。

服母丧结束,陶渊明正式出任刘裕参军,不过数月便请辞。然后,穿州越县回到浔阳,出任驻守当地的刘敬宣建威将军府参军。

他或者恋家,或者怕再见证一场王朝更替。然而,刘裕揽权但未匆忙称帝,南征北讨,为国征战,积累了偌大好名声。16年后,刘裕集众望所归,在建康称帝,建国“宋”,东晋覆亡。

公元409年,刘裕北伐,攻灭南燕

公元405年8月,41岁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仅仅当官八十多天后,竟再次解印辞归,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自此后,逍遥尘世,不入仕途。

田园将芜胡不归。耕田未尝不可安放心灵。如《归园田居》五首。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再大的闲散,大不过与世无争;再大的幸福,大不过耕读传家。

便磨难不尽,便一无所有。

陶渊明赏菊图

公元408年6月,陶渊明浔阳旧宅遇火,燔毁殆尽,一家人被迫在一叶舟中栖身。

他未曾屈服,未曾向故旧,哪怕是位高权重的刘裕请托过一句话。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带着妻子和儿子们在筚路蓝缕中再建一个新家。

他不再感叹世事无常,不再抱怨世态炎凉与无情,他胸中自有火焰,温暖人世间。

他追随过两任皇帝,戎马数年,却视富贵如过眼云烟,甘守清贫,甘愿在一片荒芜中坚守初心,偌大的南北朝有几人如此!

谁曾不被名和利所扰?谁又曾真的放下了?然后不管不顾,逍遥自在人世间。陶渊明,千百年来被人铭记,就在于此。那一份洒脱,亘古长存;那一份闲散,人人羡慕;那一种清贫,只是不愿意屈服世俗罢了。

公元427年9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写下《挽歌诗》、《自祭文》,飘然离世。

一支淡雅的菊,从此人间凋落,竟香了千年。

从名利漩涡中,施施然抽身退出,大智慧与大勇气,非陶渊明不能有。

后 记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北宋周敦颐《爱莲说》)

在万千风景中,守住本心淡泊一生,无害世间万物,不谤他人是非,用双手谋食,用浓彩重抹画写此生平凡,永无愧我心,但作我自己。

陶渊明,是我向往许久的梦想生活。

数亩薄田耕日月,千册史书读过往。

也许,陶渊明被过分解读了。他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一家人安稳,杀来杀去的刀,砍了太多人脑袋,他怕了。

而隐居乡下,无意间写下的诗和文章,竟名声大噪,久久传颂不息。

如他今日在九江市的坟墓,被我们瞻仰、瞻仰、再瞻仰,片刻不得安静。

也用诗写一写陶渊明吧,权作膜拜与敬仰:

陶渊明

山川未曾忘我,此一生淡泊;

做梦于南柯,枕河流滚滚东去 岁月如歌;

说:这烽火狼烟纷乱了什么?

说:这菊花开了败了哪个?

不过白云一时间 忘了世俗生活;

我也食人间烟火,妻与子莫再问我:

得与失 可曾一辈子 分清楚过?

我记得 太多次 故作洒脱,我记得 太多次 故意开怀大笑过;

世人 都太凉薄,不念 谁的一生 太落寞?

原来 我们都是过客,习惯了一生人世间蹉跎。

2019年3月22日、4月1日、4月2日·伊川

参考资料:

1.凌诚沛《陶渊明年谱重考》;

2.360百科:陶渊明、陶侃、恒玄、刘裕、晋惠帝、东晋等词条内容;

3.《晋书》、《资治通鉴》。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中诗、词、对联未标注者皆为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