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原来太极拳是这样养生的
无论是练太极还是中医养生,其调理手段,最终都是要落实在脏腑功能上。其中,脏腑经络学说正是传统养生的理论源泉。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协调运作,而且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会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
从养生角度来讲,五脏之健康与脏腑之间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其关键所在。同时保持良好的情志状态又能稳定五脏六腑的正常活动。太极拳运动即利用导引、调息吐纳、神意锻炼等,对脏腑功能正常、内外关系协调来进行保健防病的。
心主血脉、主神志,心血运行不畅、心血亏虚都可以影响心脏的功能。太极拳讲究以内气催外形、外形导内气,能够推动气血运行,恰如拳论所讲“气遍周身不少滞”,而且太极拳的练习需要心静,心静养气并且有利于心血的濡养以及心神的安宁。
练太极时,圆活舒展的动作使得全身肌肉、筋骨有节奏的收缩,加速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对人体和心脏都能起到了保健作用。
肝脏有着非常好的解毒作用,所以生活中我们要好好保护肝脏的健康,才有利身体的健康,而练习太极拳就能起到养肝的作用。
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以意行气,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从而肝体得养,肝血得藏,有助于脾胃消化,不致横逆克土。
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行气活血。眼神贯注动作,动作圆活连贯,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流泄,三者的功能影响着正常的气机升降出入和人体的正常消化功能。
太极拳通过中正安舒、起落开合的运动模式,使胸、隔、腹、背、腰等处肌肉产生有节奏的收缩舒张,使内脏得到了'按摩',也通过导引作用引导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能够有效的调节脾胃的运化、受纳功能。
由于脾主肌肉,消化吸收功能一旦得到改善,那么人体的肌肉骨骼的营养也能得到充足的补给,并且科学锻炼还能强化肌肉及骨关节,从而使运动系统的疼痛也能得到缓解。
肺司呼吸、朝百脉,有宣发肃降功能。肺若有疾则宣肃功能失调,卫外功能减弱。
练习太极拳时,要求在自然呼吸的前提下尽量做到“深、长、细、匀”,长期练习可以锻炼呼吸肌,保持肺组织的弹性,增大肺活量。并且“腹内松净气腾然”有利于肺之宣肃功能和肺朝百脉的作用。
肾藏精、主水、主纳气,肾功能失调,元阴元阳受损,影响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
太极拳要求“刻刻留心在腰隙”,“以腰为轴”的运动模式会对肾脏起到良好的刺激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的运动强度后,新陈代谢会加快,又通过呼吸之吐纳修练,后天之本与宗气得到充分补充,进而达到后天补先天的效果。
练习太极拳还能导引三焦之气机升降出入,强化肾脏蒸腾气化的主水功能。太极拳对气的养、蓄修练,本身就是对主纳气的修练。因此太极拳对中医所说的肾系病人,也能起到良好的体疗作用。
在中医经络学中分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太极拳以通任督二脉为基础,要求 “以气运身,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又讲“运之于身、发之于毛”。故而通过太极拳的导引吐纳,自然而然地调节了经络气血,使之运行流畅无滞。
由于太极拳习练时,习练者是处于精神、心理和身体的放松状态,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是充分打开的,也就是微动脉扩张,血液充分流入了微循环系统中,使得微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充分的同化新陈代谢和异化新陈代谢,将微循环系统中的代谢废弃物最大限度地排出,从而实现微结构的疏通,恢复微结构的活性和功能。这是太极拳疏通经络的第一层作用。
第二层作用是,“肌肉被动运动”和器官深度按摩作用。由于太极拳运动时,整个人体都充分地处于放松状态下,人体虽然在作肢体运动,但是这时肌肉并未处于紧张状态,而是在肢体与骨骼的带动下被动地被“牵拉、揉搓、挤按”,就是这种“牵拉、挤按、揉搓”活动,天长日久,慢慢将“板结”、“淤塞”的肌肉组织揉松,揉透,使结死的肌肉疏松开来。如果肌肉组织的微结构疏通了,分布在肌肉组织中的经络也就被疏通了,连接五脏六腑的经络疏通了,按照中医学的解释,人体的器官功能也就容易恢复了。这就是太极拳的疏通经络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