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
“看山是山'是儒家境界!
儒家是现实的,空间的,追求的是秩序。从孔孟之道的先秦儒学,到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无不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之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并为此制定了被广泛认可和接受的一系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最大贡献。
“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人要“温良恭俭让',对人要“仁义礼智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个人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有所矛盾,“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讲求“三纲五常'之人伦,讲求'礼、义、廉、耻'之国之四维,讲求“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民之八德。讲求“修齐治平'之道……凡此种种,都为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也是儒家、儒学思想的社会积极意义之所在。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可以说代表了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看山是山',社会就是社会,如何管理,是儒学的最高追求!!!
|“看山不是山'是道家境界!!
道家是理想的,时间的,希冀的是永恒。
“达则儒,贫则道;群则儒,独则道。'按一般看法,道家是避世的,消极的,自私的。应当说,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不客观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家是站在了另一个层面,也可以说是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待人和社会事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是把人和社会放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里,并对万物终始付与了时间上的概念。将寻求的最高的自然法则,来应用于人和社会的管理。道家思想充满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反者道之动',主张'无为而治'天下,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为即有为,有为则无为'!
“无所为无所不为',道家充分认知了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本质,“看山不是山'。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个人理解,就是“以自然之道法,寓以民之德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以此而言,道家的境界是达观的,积极的,入世的。
“看山还是山'是佛家境界!!!
此处所说的佛家,指的不是出家僧侣、在家居士等释家弟子,而是历代先哲大德,依据佛教经典(三藏)所领悟的非宗教式的中国传统佛学文化精神和精髓。不可否认的是,在构成了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基础的儒、释、道三驾马车中,儒、道是原汁原味原生的本土文化,而释家佛学是源之于古印度的舶来品。在传入中国被逐渐接受并广泛传播的进程中,无可避免的受到了儒、道两家学说的积极影响。中国佛学的伟大之处在于,汲取融会了二家学说之丰富营养,既现实又理想,融入时空,又超越时空,“一切法皆是佛法,法即非法,无实无虚”,法门不二,一体同观❗️
首先指出“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佛法入世的目的是,'欲开、示众生佛知见',从而引导众生最终'悟、入'这一具有非凡智慧的“佛之知见'。一方面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十善道,八正业'等极易为世,人,所接受的基本理念,另一方面以'闻、思、修、证'而后“信、受、奉、行'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自度度人,普渡众生”的博大襟怀所引领的“大乘'精神,去寻求世间宇宙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
佛学以超出世人思维方式所能想像的广度、深度、角度、高度,来认知我们的现实世界!佛学的殊胜之处,即以出世间的绝对无为法(佛法的真理),来指导相对的“一切有为法(世间的法则),引领世间众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最终抵达相对于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的'究竟圆满'的心灵家园❗️❗️❗️
“看山还是山'是佛家境界看到的“山'的本质实相,此“山“已非彼'山',山既非山,是名为山❗️❗️❗️❗️❗️💯
以上是就该所提问的所谓禅语或禅机,拋开单纯的佛学观点,所答的一点浅见,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