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人
读《韩诗外传》第四卷·三十
(峻岫)
(原文)
孔子见客,客去。颜渊曰:“客、仁也。”孔子曰:“恨兮其心,颡兮其口,仁则吾不知也,言之所聚也。”颜渊蹴然变色。曰:“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夫形、体也,色、心也,闵闵乎其薄也。苟有温良在中,则眉睫著之矣;疵瑕在中,则眉睫不能匿之。《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这一节说:孔子见客人,客人走后,颜回问孔子:“客、仁也。”这位客人仁慈不仁慈?孔子回答说:“恨兮其心,颡兮其口,仁则吾不知也,言之所聚也。”恨是在心里的,“颡”是额头。嘴巴是长在脑门子上的,他是不是仁慈,我不知道。说话才能知道。颜回闻听这话,“蹴然变色。”就是非常吃惊。然后说:“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好的玉如果有一尺那么长,就是十仞厚的土也不能掩饰;好的珠子,如果有一寸的直径,就是有百仞深的水也不能掩盖它的光辉。“夫形、体也,色、心也,闵闵乎其薄也。”透过人外形,就能知道他的身体,看他的面色,就知道他的心灵。实在是忧虑看不深啊!“苟有温良在中,则眉睫著之矣;疵瑕在中,则眉睫不能匿之。”如果心中有温良,一定会表现在眉宇之间,如果心里头有瑕疵,眉宇之间是不能掩饰的。《诗经》上说:“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钟鼓在宫中演奏,一定会传到外面来的。
颜回认为通过一个人的外貌,神态,可以反映他的人品以及心灵。而孔子说:客人没有开口说话,不知道他是不是仁慈。于是颜回“蹴然变色”,颜回的忧虑可以理解,孔子的回答则更有深意,要认识一个人,不能仅凭外表,仅看仪态,真正认识一个人,要全面地了解一个人,要深入观察,深入了解之后,要看它的历史和现实。绝不是看一眼就能下定义,得结论的。(署名 原创)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