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格律诗的戒忌问题

有关格律诗戒忌问题

资料:来源网络  作者:辽东野鹤(等)

春江花月夜 来自花月闲庭 00:00 05:39

有关格律诗戒忌问题(辅导)

格律诗(绝)七大禁忌与七个尽量避免

对于格律诗的禁忌方面,将其汇集起来,有:八病、五忌、作诗五戒、押韵八戒、律诗四忌、绝句四忌。加在一起,就是34个。真按这些禁忌要求,就是古人的名诗也有许多不符合了。如果再加上现在后加上的“忌新旧韵混用”等就更多了,那我们对格律也就别玩了。

由此看来,也不能完全被那些条条框框所约束,只要注意不犯大忌,以及还有几个尽可能避免的就可以了。

下面介绍较为多数所采用的七个大忌和七个尽量避免,共计14个,虽然还是不少,但这样已经减少20多个了。下面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节:格律诗(绝)七大禁忌:

一忌新旧韵混用:这是现代的一个规则,是指同一首诗中用韵,或用旧韵(平水韵),或用新韵(中华14新韵),二者只能用其一,不能新旧韵混用。

二忌孤平:所谓孤平,指一句中,除去最后一个韵脚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则为犯孤平。
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第三字是仄声,除去第七个韵脚字外,只有第四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

三忌尾三连平(仄):是指每句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或都是平声字,比如“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最后一字是仄声,就是尾三仄;如果第五第六字是平声字,就是尾三平。

四忌失对、粘、替:①失对:是要求一联的上句与下句间的有关字,平仄相反。如果相同了,就是失对。②失粘:是指要求上联下句与下联上句间的字,平仄相同,即为粘,如果不粘,就是失粘。③失替:要求一句内2、4、6字平仄交替。没有交替,就是失替。

五忌合掌:是指律诗中,三四句、五六句,其实是两幅对联,如果一幅对联,上下句意思相同,就是合掌。
       

六忌换韵:是指一首格律诗中,韵脚的字的韵部,只能在同一个韵部中,如果不在同一韵部,就是换韵。所谓韵脚,就是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如果第一句押韵,其韵脚也包括在内。
       

七忌直白:格律是要偏于雅致文言,太过直白,就不是格律诗了。

第二节:七个尽量避免

一避免重字:是指一首诗中,尽量不要有重复的字,但是在本句句式中除外。不过也有许多好的格律诗诗也有重字,尽可能避免。

二避免挤韵:也称犯韵、冒韵,是指在诗句中不是韵脚处过多使用同韵的字,读起来让人拗口。

三避免撞晕: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

四避免重韵: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这个是几个避免中的较为重要的,切记。

五避免七律的三同头(含三平头、三仄头):

六避免七律的三仄尾

七避免押韵单调:要求韵脚平声要阴阳都用,如果出现了皆阴皆阳,会出现阴阳失调。

第三节:例举违规巧用变好诗。

有的诗按严格要求违规了,但却巧用,而成为好诗。举一首被许多人认为就是违规巧变好诗的,就是如下:

王安石的《七绝·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分析一下:有哪些违规了。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分析:

第二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的 第二字“山”,与第七字的“山”相同,拥挤韵了,【犯韵】了。

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南、岸”挤韵,第七字“岸”字是白脚与诗的韵脚“间、山、还”【都是an】撞韵了。

但王安石在第四句用“照我还”几个字,使诗句做成“活韵”,将“撞韵”问题消除了。

这首诗不但撞了韵,还挤了韵。诗中“江南岸”就是典型的挤韵。而作者在白脚用“岸”字,因为“岸”字是浅意开口音字,也把挤韵毛病治疗而消失了。

所以这首诗也让人感觉不到撞韵、挤韵的伤害。全诗读来顺口流畅,成为一首千古名诗!

从上面可以知道,写诗出现撞韵或挤韵,不要简单地说是允许或不允许的。还要是否能把“死韵”做成“活韵”,当然这与作诗的人是否有着高深的文字功底,以及具有驾驭能力有关的。

这个例子是讲了特殊应用的,当然也是很难把握的。初学者要谨慎,尽量不要犯规。

格律诗的作诗五戒

在作诗问题上,经过历代发展,有五戒之说,即:一戒讥讪,二戒谄谀,三戒鄙俗,四戒纤亵,五戒剽窃。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八病五忌”,而对“作诗五戒”,也应当注意。现分述如下:

一、戒讥讪

因为古人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讥刺嘲讽的诗作看成是下品。

讥笑、讪笑都让人发烦,何况写讥讪诗句呢?所以刘公坡先生说“古来谑语嘲歌,大都轻薄者之所为”。

当然也不是一概而论,诗词中含有对不正的风气等以讥讪的方式批评,也是不能强制的禁止吧。

不过要谨慎,因为得到的信息不一定与事实相符,如是冤案,偏见。那你的诗作也就是废品了。另外写讥笑、挖苦的诗,一是无端的去积怨得罪他人,犯不上。二是对自己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所以讥讪之类的诗最好不写。

二、戒谄谀 

谄谀与前边讲的讥讪相反,谄,谄媚 chǎn mèi 也。谀,阿谀 ē yú 也。谄谀,说白了就是“溜须拍马”。

当然,你写赞扬诗可以,但不要过分了。过分了就是谄谀。

特别是对某些个人的赞美,更是如此。万一那人倒台了,你的诗也会变了废品。

更重要的是,有时你颂扬了某人如果过头,不仅旁观者发烦,如果被颂扬的是个“多心眼的”之人,还以为你在“反说”,也会报复你。拍马屁没拍好,拍蹄子上了,还会蹬你一脚。你犯得上吗?所以,这不仅是写诗,也是如何做人,弄不好还会惹祸是非上身。作诗者是要注意的。

三、戒鄙俗

对于“鄙”与“俗”,刘公坡先生认为:诗的“鄙”是立意上出现的问题,“俗”是在造句上出现的毛病。

为了不“鄙”,写诗不能出现“低三下四”等卑鄙的样子,当然又不能“牛皮哄哄”。作诗也要守中庸,不卑不亢才好。

俗,在诗中主要是针对格律诗而言,要远离“俗”而现高雅。因为诗是要求文雅,不像曲,可以偏白俗,而词在文雅与白俗之间。如果格律诗也要“求解老妪”(主要是指没文化的老太太,因历史上的原因,以前的特别是古时女人大多是很少受到文化教育的),那还是高雅特点的格律诗吗?

四、戒纤亵

纤,纤细与技巧。如1到9字诗,是偏于文字游戏,还有地名、人名、药名、数目过分入诗,已成游戏,都看成是纤。当然用的恰到好处,则是另说。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等四句,每句都带有数目、物件名或地名等,也是一首好的格律诗。如果将名、数目用到对联,可以成为佳句的。用到词曲中也很好,但用到格律诗诗中要谨慎。

亵,是指亵玩、艳情之类。如将词的花间风格入诗,弄不好就是“亵”。词、曲带有适度的花间尚可,并且也是一种风格与流派。但是格律诗中避免出现吟弄风月、歌于花间、鸳鸯蝴蝶之类。甚至低级下流,更应禁之。

五、戒剽窃

诗有三偷。其上偷势,其次偷意,最下者偷语。

偷势,指的是效仿名家笔势。偷得较艺术,可以不见踪迹。

很多人认为李白的《登鹳鹊台》,就效仿了崔颢的《黄鹤楼》。

如果大家能偷其势,我是不反对的。

偷意,是指引用古人、名人、他人的原著中的一些字句,或颠倒词序,取意或换意成新。你若化得好,也可以。但要谨慎,避免引句简单或过多。

最为糟糕的的是下边的这个,偷语。纯属剽窃!

偷语,是指将名家、古人、他人的诗句,改换几个字就充为己用。这个是要不得的。

有的人只是改变了个别词字,几乎是生吞活剥,狗尾续貂。

特别是对于偷语,作诗者,不能沾上此等取巧、实却拙劣的行为。

格律诗作诗押韵八戒

建筑房子,房柱子要稳。房屋是诗,韵就是房柱。柱不稳,屋必倾;而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押韵注意有如下八戒,初学者一定要知道:

一、戒凑韵

凑韵,是指选的韵脚与诗中的意思不连贯,是生硬凑合的。如:要求用韵八庚,“花香鸟语峥”中的“峥”就是凑韵。(是现编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二.戒落韵

落韵,又叫出韵。按近体诗(格律诗)的押韵要求,一首诗里只能押一个韵,第一句除外,所有韵脚用字,要求是《平水韵》中相同韵部里边的。若将其他韵部的字来押韵脚,就是“落韵”。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十四寒韵,而在韵脚冒出个“闲”字,闲是押十五删韵的,那就落韵了。

三、戒重韵

重韵,就是在一首诗里,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是不可以的。如:“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同押一首诗中,就“重韵”了。

四、戒倒韵

倒韵,是指为了押韵,将正常的词组的两字颠倒来说,出现了不合正常语序或习惯的别扭状态。比如将“麒麟”(别误会,我可不是说这班的麒麟朋友啊),变为“麟麒”,多别扭啊。但有的是可以前后互换移动的,如按星宿出现地平线的顺序,可以说“斗dǒu 牛”,如寅时现斗牛。但成语也有“气冲牛斗dǒu”,是依据实际意义来决定的。

五、戒用哑韵

哑韵,是指声调读起来暗哑、不清晰的字。作诗押韵用响亮的字音来押,显得音调高超。大家尽量挑选响亮的字音押韵,这首诗也会被你的诗韵挺起很多。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就是不常见的生僻的字,我们尽量少用。如神仙的“仙”(一先韵),写成了上边是人,下边是山的“仚”字,虽与“仙”同音同义,有多少人认识呢?

对僻韵字也不是绝对不可用,有特定意义的,其他字不能替代的,还有与古典及题目意义相关的,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同义之韵,大家都知,不用解释了。在一首格律诗里,不能押同义之韵。如十一真的“人”与“民”,七阳的“芳”与“香”等等,避免出现在同一首律诗中。

按此衡量古名人的诗作也有一些是违规的,如:白居易《种桃歌》:“二年长枝叶,三年桃有花。……命酒树下饮,停杯拾馀葩”,“花”“葩”同义。对这些我们不必去学。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同义异,同一个字,含义不同,又有虚实之分。在作诗押韵时,尽量避开不同意义却字相同的情况。如:一东韵之“风”字,不能用作“风(同讽fěng 旧读去声fèng)刺”意义的“风”字押。如果用了会有出韵、失粘等问题。

格律诗的四忌

律诗的四忌,有四个“不”,即:一曰不工,二曰不贯,三曰不自然,四曰不典雅。

(一)不工

不工,是要求律诗重视对偶。比如常见的五、七律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对偶的。倘若对偶句子字词配搭不合理,就叫不工。

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如果变成“山随平野尽,江浪大荒流”,“山随”是主谓词组,一名一动,而“江浪”都是名词,就不工啦。

(二)不贯

律诗以第一联为起,第二联为承,第三联为转,第四联为合。

如果不按照起承转合的意思顺序来写,而变成联中各句硬凑,层次之间相互联系不上,就不连贯了,按俗话说就是“不顺溜”。

七律按第一到第四联分别而有机地完成这起承转合的步骤,一气贯通。

(三)不自然

不自然是指修辞等出现了问题。对于写诗当中的造句、练字要仔细琢磨。

特别是对偶联句,不能生拍硬和,应当仔细推敲。

提起推敲,便会想起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由开始的“僧推月下门”,变为“僧敲月下门”。其间思考反复,既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不开了,不如改为“敲”。路遇大文豪韩愈,赞成用“敲”字。推,就是不自然,改为敲,就变得自然了。从此“推敲”也成千古佳话。

(四)不典雅

作首律诗往往要用典,但应当注意要“善于”用典,才见典雅。如果只是将迎眸、屈指、好将、回首等堆砌诗中,就不典雅了。

绝句的四忌

律诗有四忌,绝句也有四忌。绝句主要忌讳的有四个“可可”(可不是作为饮料的可可啊!哈哈),即:可加可减、可多可少、可彼可此、可上可下这四个忌讳。简单介绍如下:

(一)可加可减

如果写的一首七绝,减去二字,成为五绝,那说明这两个字放与不放都可以;反过来说,五绝诗句,加二字为七绝,也说明诗句有问题。一般来说,有可加可减的诗句不是好诗。换句话说,写成五绝加两字不行,七绝减两字不可,这样才符合要求。

(二)可多可少

诗中如果一意分成四句表述,或者四句仍然归于一个意思,说多了少了都可以。这样的就不算是好的绝句。

(三)可彼可此

就是说特点没说出,诗句放哪里都行。咏梅的句子可以拿来咏菊;咏山水的诗,可以咏风月。共性是挺强,好像放哪都行,但缺乏个性,这样的绝句不是好诗。

(四)可上可下

是指在写绝句时是起承转合中,要求起句的“开始”的特点与合句的“结束”的特点一定要突出,虽然这种绝句格式“起句”与“合句”的平仄一样,但因句子章法具有特点不同而不能互相换位。

因为七绝仄起押韵的句子,与第四句都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诗句分不出层次,这两句位置可以互换,就是犯了'可上可下'的忌讳。

本次参考资料,是按1991年版的刘公坡(也有版本标为刘坡公)《学诗、学词百法》一书的观点为依据,只是具体语言表达不一样。

(作者:格律诗应注意的问题第二部分——辽东野鹤)

律诗的四声八病

四声和八病是两个永明声律说的主要内容,除了具体内容之外,二者的本质也有所差异,此差异影响了二者价值意义上的深浅程度。
八病说是诗歌界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
这套理论来源与实践,是对前人经验的理论总结。

在《文镜秘府》中,在归纳了沈约和唐代崔融、元兢等人的论述后,列举了如下八种病犯:

一曰平头,二曰上尾,三曰蜂腰,四曰鹤膝,五曰大韵,六曰小韵,七曰旁纽,八曰正纽。

八病应分四组:平头上尾为一组,是同声之病
蜂腰鹤膝为一组,是同调之病
大韵小韵为一组,是同韵之病
旁纽正纽为一组,是同纽之病

下面我们分别学习下这八病:

一、平头

也就是说上句一、二两字不得与下句一、二两字同声。这个“声”就是指“平上去入”如古诗'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今'与'欢'同声,'日'与'乐'同声,犯了平头之误。

大家会问:只有最前面一字同声行吗?
平头实际上目前更多考察的是第二字,第一字要求不严格,尽量避免!

二、上尾


也就是说上句末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声。如古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齐'同为平声之类。(注:全文后)但五律首句入韵式,不在此例!切记!

三、蜂腰
也就是说一句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同则两头大,中心小,似蜂腰之形。如古诗'远与君别久'句
'与'字、'久'字,同为上声之类。

四、鹤膝

也就是说第一句末一字不得与第三句末一字同声。同则两头细,中心粗,似鹤膝之形。如古诗: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截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素'字、'扇'字,同为去声之类。

五、大韵

上句首一字不得与下一句末一字同韵。
如古诗'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
'胡'字与'垆'字同韵,在一个韵部!

六、小韵

上句第四字不得与下句第一字同韵。
如古诗'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明'字与'清'字同韵。

七、旁纽

首先大家明确下“纽”的概念
古人为了正确快速的掌握平上去入,按照发声气流的急缓长短,把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按照声调组织在一起,叫做“一纽”。

举个例子
以木槌轻击鼓之中心,其声为'东',是为平声。再击鼓面之四周,则其声为'董',是为上声。若更在鼓之中心,以木槌重击之,则其声为'冻',是为去声。若以一手扪鼓面,一手重击之,则其声为'笃',是为入声。以“东董冻笃”为一纽,类似的还有“ 同动洞独”、“空孔控哭”等等

回到旁纽
就是说:上句首一字如果已用平声东韵之字,下句首一字不得再用上声董韵或去声送韵之字;或上句已用董韵、送韵之字,则下句不得再用东韵之字。 如古诗'丈夫且安坐,梁尘将欲起。'
'丈'字在上声二十一养,'梁'字在平声七阳。'梁''长'同韵,而'长'字与'丈'字即为一纽之类。也就是说“一纽之中其他字的同韵部字也不能用”这个大家慢慢理解,有点绕!

八、正纽
谓上下两句之中,有一平声之东字不得再用上声之董字及去声之冻字。因东、董、冻三字为一纽也。如古诗'我本汉家片,来嫁单于庭。''家'字在平声六麻,'嫁'字在去声二十二祃,同为一纽之韵。 简单点,就是一纽之中不要重复!

其实八病之中,前四种大家在五律创作中注意避免。后四种因为在两句中比较宽泛,基本已经不为病犯了!

旁纽一病简单理解成:我已经在句首了,你是我兄弟(一纽)的亲戚(同韵部)也不行!

大家都知道。诗讲究的是抑扬顿挫,那么这个抑扬顿挫怎么来实现呢?

清李重华于【贞一斋诗说】云:律诗只论平仄,终其生不得入门。既讲律调,同一仄声,须细分上去入,应用上声者,不得误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声中,又须审量阴阳、清浊,仄声亦复如是。

大家用心阅读上面这句话
这其实就是我们下面要交流的“四声递用法”这个也是总结前人的诗作规律,不是今人的独创!

有人说唐诗的妙处就在于:四声递用

大家都知道,五律的单句句末有几个仄声?

第1、3、5、7句的句末
对的,首句入韵就是三个,不入韵就是四个

入韵的末字肯定是平声,这个没问题,那么剩下的三个仄声,就要求上、去、入各一个!这就是四声递用的一个方面,大家参考下自己的作品,是否是这样的?

也就是第1357句句末,平上去入都有!
那么另一种形式就是:首句不入韵!不入韵的话就是四个仄声!而上、去、入只有三种,那怎么办?没办法,肯定有一种要重复了但这个重复有讲究的,不能连续两句重复,必须是1、5;1、7或3、7末字重复!

有同学问了:为啥不能1、3重复?

1、3重复的话就犯了刚才的上尾之病了!因为五律大多是首句不入韵,故而重复的情况很常见!而七律却是首句入韵的居多,所以四声齐备,比较常见!
这是四声递用的一个意思!大家理解没?

还有一层意思:

一般的五律句子,因为只有五个字,或者三平两仄,或者两平三仄,那么这句中的两个仄声或三个仄声,尽量要上去入都有!

而对于七言句子因为必有三平四仄,或三仄四平,最少有三个仄声,可以上去入尽用!唯有这样,方能把抑扬顿挫发挥到极致!

我们看几个古人的例子;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入上去平平,平平入去平)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平平入上去,平上去平平)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入去平平上,平平上入平)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入平平上去,平去入平平) 
大家看单句的句末仄声:平去上去,是吧?再看每个单句的句内,是否仄声处上去入兼备?

登襄阳城 杜审言 
旅客三秋至,  层城四望开;
(上入平平去,平平去去平) 
楚山横地出,  汉水接天回;
(上平平去入,去上入平平) 
冠盖非新里,  章华即旧台;
(平去平平上,平平入去平) 
习池风景异,  归路满尘埃。
(入平平上去,平去上平平) 
单句末:去入上去!1、7重复。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  此日登临曙色开;
(去平平去上平平,上入平平去入平) 
三晋云山皆北向,  二陵风雨自东来;
(平去平平平入去,去平平上去平平) 
关门令尹谁能识,  河上仙翁去不回;
(平平去上平平入,平上平平去入平) 
且欲更寻彭泽宰,  陶然共醉菊花杯。
(上入去平平入上,平平去去入平平)
大家看这首七律!
单句末:平去入上,齐备!
单句内:仄声处上去入兼备!

送方尊师归嵩山 王维 
仙官欲住九龙潭,毛节朱幡倚石龛;
(平平入去上平平,平入平平上入平) 
山压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平入平平去平上,去平平上入平平)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
(入去平平平去上,入平上去入平平)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去去平平平入入,上平平入去平平) 
这首更胜前者!
这就是四声递用的例子,大家在以后的创作中注意运用。
这个内容不好理解,大家多多的看看《中国修辞学通史》

诗歌八病中的上尾

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 
  

近体诗讲究,律诗要避免\'上尾\'。它的出句句脚最好四声递用,首句入韵的,四个出句的句脚平上去入俱全,首句不入韵的,上去入俱全。要避开相邻两联的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据王力教授考据,\'老节渐于律诗细\'的杜老,多数律诗的出句句脚上去入俱全。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平),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上),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入),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去),

潦倒新停浊酒杯。 

毛泽东的近体诗很讲究声律,他的多数律诗的出句韵脚,四声交递,请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平),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去),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岩暖(上),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入),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出句句脚依次为平、去、上、入。出句句脚平上去入俱全,这是理想的句式。最低限度也应该避免邻近两联出句句脚声调相同,否则就是\'上尾\'。邻近的两个出句句脚声调相同,是小病;三个相同,是大病;如果四个相同,或首句入韵,其余三个出句句脚声调都相同,就是最严重的“上尾”。唐人有这个讲究,但后来一般人也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乃至科考场中也并不认为\'上尾\'不合适,但某些诗论家却将\'上尾\'视为诗病。初学者知道有这么回事就行了,不必刻意去追求,甘受这极苛的束缚,不妨待熟练地掌握了格律诸要素之后,再精雕细琢、锦上添花。

汉典: 
指在诗歌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南史·陆厥传》:“ 约 ( 沉约 )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蠭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自 梁 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於时,对语儷辞盛行於俗。” 杜甫 《秋兴》诗之五“西望瑶池降 王母 ,东来紫气满 函关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清 仇兆鳌 注:“此章下六句,俱用一虚字二实字於句尾,如'降 王母 ’、'满 函关 ’、'开宫扇’、'识圣颜’、'惊岁晚’、'点朝班’,句法相似,未免犯上尾叠足之病矣。

”参见“ 八病 ”。

在线新华词典“

1.指在诗歌声律上犯双声之病。凡上句尾字与下句尾字,或第一句尾字与第三句尾字为双声,皆称'上尾'。

八病之说,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
四声八病,是齐粱时期沈约、谢朓等提出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八病,是指诗歌创作中声韵搭配不当带来的八种弊病。八病之说,本着“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原则,是针对齐粱体的五言诗中要避免的声律缺陷而言的。唐代近体诗是在齐粱体诗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探讨八病与唐代近体诗的关系,对于诗律理论来说,很有必要。特别是在唐代格律诗成熟之后,再看齐粱时代的八病说,对它就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八病包括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说法。八病之说,始见于唐.李延寿《南史.陆厥传》、唐.封演《封氏闻见记》等书。但对八病作具体解说的,还是日本和尚空海的《文镜秘府论》。据此书解释,八病中的前四病涉及四声,后四病与韵母、声母相关。下面分别叙之。

平头。《文境秘府论》说:“平头诗者,五言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平头诗句如:“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芳时”与“提壶”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若五言一联的第二字与第七字同一声调,就违背了平仄对立的原则,同样是诗病。但第一字与第六字都是可平可仄之处,此二字同声,却是律句允许的,不算作诗病。

上尾。《文境秘府论》说:“上尾诗者,五言诗中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上尾诗句如:“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楼”与“齐”相对,同用平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除首句入韵式外,其余各联,奇句的句脚均为仄声,偶句的句脚均为平声,根本没有同声的可能性。但在首句入韵式的首联中,出句必须与对句的尾字同声。

这后一种情况《文境秘府论》也不认为是病,所谓“唯连韵者,非病也”。可见,在非押韵的诗句中,近体诗也是讲上尾的。

蜂腰。《文境秘府论》说:“蜂腰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蜂腰诗句如:“闻君爱我甘,窃独自雕饰。”“君”与“甘”同声,“独”与“饰”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中,此种诗病,不会出现在五言的

「平平平仄仄」和「仄仄仄平平」

句式中,却在

「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

句式中出现,

这都是两种常见的平仄句型。可见蜂腰之说,并没有被唐代格律诗所接受。

鹤膝。《文境秘府论》说:“鹤膝诗者,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似鹤膝也。”鹤膝诗句如:“拨棹金陵渚,遵流背城阙。浪蹙飞船影,山挂垂轮月。”“渚”与“影”同声,故为病句。近体诗奇句句尾,只要求用仄声字,没有上去入的区分,并不认为鹤膝是一种病。尽管如此,不少诗人还是在每首诗的奇句句尾上采取四声递用,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唐人对齐粱诗律鹤膝病的尊重和沿承。

大韵。《文境秘府论》说:“大韵诗者,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不得安'人’、'律’、'邻’、'身’、'陈’等字。既同其类,名犯大韵。”“除非故作叠韵,此即不论。”这是说一联十个字中,除了叠韵字外,都不能用与句尾韵字相同韵部的字。大韵。诗句如:“紫翮拂花树,黄鹂闲绿枝。”“鹂”与“枝”同为支韵,故犯病。这条规则的设立,是为了突出句尾韵字的音响效果。从声韵变化的角度上看,用意是好的,但如果每一首诗都要这样做,就未免太束缚思想了,所以不为唐代诗律取用。不过,唐代诗人还是在诗句中尽力避免或少犯大韵病,以求诗句音响的和谐动听。

小韵。《文境秘府论》说:“小韵诗者,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韵病也。”小韵诗句如:“搴帘出户望,霜花朝漾日”“望”与“漾”同为漾韵,故犯小韵病。这条诗病与大韵近同,不过要求更为严格,要在一联之中做到每个字都不同韵。这对于作诗来说,同样难以做到,因而不为近体诗取用。
  

旁纽。《文境秘府论》写作傍纽,说:“傍纽诗者,五言诗一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愿’等字。此即双声,双声即犯傍纽。”病句如:“鱼游见风月,兽走畏伤蹄。”“鱼”与“月”同为双声字,故犯旁纽病。旁纽病,是在一联或一句之中不得用同韵母字的要求之外,进一步提出的一句之中不能用同声母字的规定。在诗作实践中,这一条同样也难以做到,故为近体诗律所不取。
  

正纽。《文境秘府论》说:“正纽诗者,五言诗'壬’、'衽’'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中,如已有'壬’字,更不得安'衽’、'任’、'人’等字。如此之类,名为犯正纽之病也。”“除非故作双声,下句复双声对,方得免正纽之病也。”正纽之病,是说一联十字之中,用了声调不同而声母相同的字。病句如:“我本汉家子,来嫁单于庭。”“家”与“嫁”声韵全同,尽管它们有平声与去声的不同,还是犯了正纽病。正纽的规则,可以视作对旁纽的补充,即使两字声调上有差异,也不能弥补它们所犯的双声病。这同样也不近情理,故为近体诗格律所不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