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舒适区的两面作用

一、什么是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我们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在心理上感到舒适的范围和区域,这个区域,简称舒适区。它起着调节我们行为的作用。

在舒适区之外,是学习区。在学习区,由于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的心理不会感到太舒适,但也不致于感到痛苦。

在学习区之外,是恐慌区。在恐慌区,我们会感到不舒适、不自在、有风险、有压力。在情绪上,我们会产生焦虑、恐惧、恐慌、感到不安全等。

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行为,不会去越过学习区,进入恐慌区。因为一旦越过,我们就感到不舒适、不自在、有风险、有压力。在情绪上,我们会产生焦虑、恐惧、恐慌、感到不安全。因此,我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那些恐慌区。

学习区是一个因人而异的、具有极大可塑性的区域。有的人这个区域大,有的人这个区域小。学习区大的人,舒适区也大,学习区小的人,舒适区小……

具有心理症的人,或者是具有神经症的人,他们往往是学习区很小的人。或者说,他们已经丧失了扩大舒适区的学习能力。他们经常都会感到焦虑、恐慌。

他们往往回避那些危及自己舒适区的交往、关系。如果他们的这些舒适区受到干扰、扰动、侵犯,他们常常会采取回避、逃避、隔离……而这样,又导致每况愈下,舒适区越来越小。

心理舒适区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一种稳定、保护我们的作用,使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控性。同时,由于人具有一种趋利避害、避苦趋乐、追求舒适的天性,以及一定的惰性和惯性。人的这种性质,常常使舒适区的负面作用表现出来,使我们麻痹大意、墨守成规、麻木不仁,或者过于敏感、容易激惹……

二、舒适区的负面作用

常常有下列一些情况:

1、两口子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后来为了避免冲突,就尽量隔离,甚至减少交流,夫妻关系仍然能够维持下去。

2、子女经常逃学,上网吧深夜不归。家长每说一次能够管几天,但几天之后又犯。能够管几天算几天。家长后来也就适麻痹了。很可能发展下去孩子就会留级、休学。

3、和自己的同事搞不好关系,长期不说话,在单位上班时觉得不愉快,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

4、30岁还没有找到自己能够干下去的工作,每换一个单位都干不了多长时间。生活费还够用,也就无所谓了。

5、40岁了还没有结婚,甚至相对固定的朋友、伴侣也没有,也谈不上对象。时间长了,也就适应这种孤独了。

6、结婚过后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有说不出来多的烦恼,甚至觉得还没有单身时愉快,但又绝对不愿意离婚。

7、结了婚就离婚,离了婚又结婚。又结了婚还是搞不好关系。又搞不好还是能够过下去。

……

以上这些情况,要说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不至于。不去改变,我们也能够照常活下去。这就是说,我们仍然有一定的舒适区保护着我们。

但是,世界不会只按照我们的愿望来发展。生活也不会只听从我们的安排。如果呆在舒适区,您会发现,您的舒适区越来越小了。除了那些舒适区,我们总是有不自在的感觉。

尽管也有活得不自在的地方,却往往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更谈不上参加工作坊。

我们并不急于自觉地去改变。或者说,我们总是得过且过。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的罪魁祸首,恰巧就是我们的舒适区。

上面已经谈及,人是惯性的动物,天性喜好避苦趋乐,我们都有意或者无意地都贪恋自己的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指人们习惯的一些心理模式,如果人们的行为超出了这些模式,就会感到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

舒适区具有正面的如同一种避风港的作用。

舒适区象征着人的自我形象。它也决定了人对外界信息的接纳度。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

其实,“舒适”也需要付出代价。舒适区也有它的负面作用。

舒适区既然意味着感到自在的范围。也就是说,你只会在自己舒适区的范围内感觉自在。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舒适区小,你只有小自在。如果你的舒适区大一点,你就有大一点的自在。一旦生活越过了你的舒适区,你就会感觉不适应、不自在。人类的生活上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充满了竞争,生命是无常的,人的一生每天都在面临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我们固守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并不能逃避不自在、不舒服以及痛苦。另外,我们如果不突破我们的舒适区,我们只能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处于生活质量较低的阶层之中。

三、舒适区的规律:不去扩大,就会缩小

“我不需要太大的舒适区,这样我就很满意。”——有的人也许会这样说。问题在于,舒适区不会保持不变。

我们常常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也可以说:“舒适区不去扩大,就会缩小。”

例如,上面谈到两口子关系不和谐,很少交流,似乎各自维持着一个舒适区。可是,谁也难以避免在外面受一些气,受一些委屈。这些委屈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就会积压在心里。一旦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连同以前积压的不满,一起向对方爆发出来。一旦爆发出来,就会伤害对方。对方也往往还以颜色。这样,你们的舒适区便不可避免地缩小了……

从全人心理学的角度看,舒适区也意味着对自己负面情绪(如委屈、愤怒、恐惧、怨恨、悲伤等)的回避、隔离、压抑。如果负面情绪越来越多,我们要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其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从能量学的角度看,这些负面情绪是能量,对于它们的回避、隔离、压抑这些负面情绪,本身也要消耗能量,这样能量就会越来越少。舒适区缩小,与我们能够自然支配的能量减少,是一个意思。

大家都知道“温水青蛙”的故事。把青蛙扔到热水锅里,青蛙会从热水锅里一下子跳出来。如果把水一点一点地慢慢地加热,青蛙不会跳出来,也永远不会跳出来了,因为它不知不觉被煮死了。

不幸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温水青蛙”!

舒适区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阻碍我们活得更加自在,乃至大自在。

要活得更自在,意味着要突破现有的舒适区。突破舒适区,也就是提高心理承受力,也就是让我们的心灵成长,为此,我们要不断地进行学习,进行心理调整,扩大我们的舒适区。

舒适区同时也意味着盲点,因为它淡化、麻木了我们对自己负面情绪的觉察。突破舒适区,也就是学习提高觉察力,提高我们的敏感度。

关于心理咨询的观念应该发生变化。它不光是针对有心理疾病的人,而是针对所有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不自在的地方,不自在心理学就可以帮助您解决。心理咨询的根本作用是帮助人成长,使人活得更加自在。我很欣赏中医的这种说法:“上医治未,中医治已,下医治病。”(注:这里“中医治已”的“中”,是指上、中、下的中,不是中医的“中”。)

我做个体咨询、办减压工作坊、心灵成长工作坊,每次都要帮助当事人、学员解决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一般来说,只要咨询一次,或者参加一次工作坊,当事人就会有明显的变化。威力最大的是工作坊这种形式,由于有一个热身的过程,又借助了集体的力量,常常能够对学员产生震撼效果,而每次做个案的学员中,总会有一部分会有新生的感觉。每次工作坊都有大量的学员有这样的感慨:“幸好来了!”“对工作坊真是相见恨晚!”“值得!”

我借鉴禅宗的“看破、放下、自在”,发展出一个“成长公式”,并且将其运用在个体咨询以及办工作坊的实践中,效果令人吃惊。

这个公式的基本含义是人要活得更自在,首先需要寻找自己不自在,看破、放下这个不自在,人才能够活得更自在。

能够寻求心理咨询,或者参加工作坊,意味着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自在,打破自己的舒适区,这是成长的开始。

对于舒适区大小的期望,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我们做人的“格局”决定的。格局大的人,总是选择大舒适区。有大舒适区者,称为“大自在”。例如,佛陀就是格局最大者之一,其理想的境界就是大自在。

扩大舒适区,是通过成长来达到的。或者说,舒适区越来越大,就是成长。

呆在舒适区,不愿意成长,是一种执着。执着导致舒适区越来越小。

不管是谁,在生活中都有不适应的时候。活在这个世界上,或多或少都有不自在。在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在舒适区之外的时候。

有不少自以为是的人,认为自己活得还可以,舒适区比别人大,不求进取改变。这样的人,可能还不如某些舒适区低的,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反而能够把舒适区扩大很多。

佛陀是能够居安思危,彻底打破自己原来舒适区的典型。他原来是一个王子,生活舒适、安逸,但他对于大家熟视无睹的生、老、病、死却毫不麻木,而是舍弃一切优越,积极探索,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全人心理学的两大意识:成长意识与通心意识,前者体现了佛教的菩提心,后者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