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23,24)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字意双解:
自然在默默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运行着。再大的狂风与暴雨不会永不停息!什么导致了如此呢?天地本身啊!天地尚且不能(将某一“行为”永远持续下去),何况人呢?得道的人与“道”相融,有“德”的人与德相融,不成功的人与“违”相融。与“道”、“德”、“违”相融的人,它们会舍弃你吗?人(机构)本身诚信不足一定会有(他人)的不信任产生啊!
旁注:
“希言自然”有人解释为没有指令让自然如何勉强说得通,离实质的表述仍隔了一层膜。万物都在按照自己的“道”在存在着、发展着,哪能强求呢?狂风暴雨仿佛痛快,它可以不止吗?不能。你我某一瞬间、某以阶段的情感、行为等仿佛愉悦,它可以凝固吗?更不能。其他也是如此,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周期。
一个人想发现、研究“道”,一般来说会比无意于“道”的人更易得到“道”的青睐与眷顾。你若整日想着背道而驰,“道”还能不让你日趋于“失”吗?人若想做事情更易成功要学会尽最大可能把你的诚信展现给与你发生联系的人才行!如果你本身有10分的诚信却给人6分的感觉,他人凭什么信任你呢?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刘晓林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字意双解:
极力踮起脚跟反而站立不住;极力迈着大步想要快行反而不动。自以为是、炫耀、矜持者都会适得其反。于道而言,上述实在是多余至极。对于令人厌恶的事物(行径),得道的人是决不这样做的。
旁注:
本章与第二十四章有着太多的雷同之处,不过在文字结束时的强调有所侧重。第二十二章给人以“道”的分享,第二十四章直接对人提出了警告。事情欲速则不达,事情要适可而止。适即我们常说的“度”。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守”的重要性,想“破”吗?一定要先把“守”的功夫做好。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规律中的特例,例如有人可以做到先“破”后“守”,有的人可以做到企者立,跨者行、自见者明……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想顾及到所有人难度实在是大!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物理与规律全部讲的让你我彻底明白,否则要你我的大脑何用?学而用之,学而化之才是!最终你是你,我是我。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