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23,24)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字意双解:

自然在默默遵循着自己的规律运行着。再大的狂风与暴雨不会永不停息!什么导致了如此呢?天地本身啊!天地尚且不能(将某一“行为”永远持续下去),何况人呢?得道的人与“道”相融,有“德”的人与德相融,不成功的人与“违”相融。与“道”、“德”、“违”相融的人,它们会舍弃你吗?人(机构)本身诚信不足一定会有(他人)的不信任产生啊! 

旁注:

“希言自然”有人解释为没有指令让自然如何勉强说得通,离实质的表述仍隔了一层膜。万物都在按照自己的“道”在存在着、发展着,哪能强求呢?狂风暴雨仿佛痛快,它可以不止吗?不能。你我某一瞬间、某以阶段的情感、行为等仿佛愉悦,它可以凝固吗?更不能。其他也是如此,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自身的周期。

一个人想发现、研究“道”,一般来说会比无意于“道”的人更易得到“道”的青睐与眷顾。你若整日想着背道而驰,“道”还能不让你日趋于“失”吗?人若想做事情更易成功要学会尽最大可能把你的诚信展现给与你发生联系的人才行!如果你本身有10分的诚信却给人6分的感觉,他人凭什么信任你呢?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刘晓林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字意双解:

极力踮起脚跟反而站立不住;极力迈着大步想要快行反而不动。自以为是、炫耀、矜持者都会适得其反。于道而言,上述实在是多余至极。对于令人厌恶的事物(行径),得道的人是决不这样做的。

旁注:

本章与第二十四章有着太多的雷同之处,不过在文字结束时的强调有所侧重。第二十二章给人以“道”的分享,第二十四章直接对人提出了警告。事情欲速则不达,事情要适可而止。适即我们常说的“度”。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守”的重要性,想“破”吗?一定要先把“守”的功夫做好。

当然我们也不排除规律中的特例,例如有人可以做到先“破”后“守”,有的人可以做到企者立,跨者行、自见者明……任何一种思想、学说想顾及到所有人难度实在是大!它不可能把所有的物理与规律全部讲的让你我彻底明白,否则要你我的大脑何用?学而用之,学而化之才是!最终你是你,我是我。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0)

相关推荐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生万物,万物皆道”,草木欣荣,一花一...

    "道生万物,万物皆道",草木欣荣,一花一叶之间,众生色相.一饮一啄之中,皆有"道"的踪迹. <道德经>仅五千言,却道尽人生真谛.2500 多年来,五 ...

  • 《道德经》感悟

    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又称为&l ...

  •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什么?

    这是热点上讨论的话题,我今就此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就教于高明!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人最敬畏信仰什么? 一见此问,思如泉涌.佛家有<楞严>,明儒赞曰:"自 ...

  • 思 | 老子的道德经

    最近,一直在看老子的<道德经>.也就5000字的小短文,居然怎么都看不完,大约看了有20+个小时吧. 很多生词生字,还有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不是我们理解的意思的词汇.比如,天地不仁的&quo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81,跋文)

    解老子<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9,80)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字意双解: 和解大的怨恨必然很难彻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5,76)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民之难治者,以其上之有为也,是以难治.民之轻死者,以其上求生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3,74)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刘晓林 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刘晓林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 字意双解: 知道的再多也仍然能认识到自己还有不知到的,这是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9,70)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7,68)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65,66)

    解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德.知此两者,亦稽式.恒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