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人品论
人品论
刘晓林
若按至善至真,古往今来的所有人都有瑕疵。
若按至清至沌,你我见上帝时都要忏悔不已。
这是九天居士的主观之见,但又与客观的道吻合——一切存在皆是复合体!
基于上述,我来浮光掠影地论一下人品。
人品是什么?它不仅限于人的品质,也非仅指人的品格,更多的是一个人表里的综合、本质反映。换言,所谓的好人未必强于所谓的坏人,所谓的江湖未必输于所谓的庙堂。
谈人品须将其放到特定的环境(时空)中,这样才会接近公允。否则,便失去了比较的范畴。具体来说,同样吃不饱饭的两个落魄者,可以比一下风骨大小;同样春风得意的两个顺境者,可以比一下欲望控制。举以返三,以推天下。否则,慎论人品。
人要经得住品!如是之流,少之又少。有的乍看还行,长时间则崩塌。有的初视平平,愈久则愈妙。时名易得,史名难求。当标准一旦发生变化,同一个人的人品便有了不同的“等级”界定——不过尔尔成了巍巍昆仑,春风拂面成了暗藏杀机。甚或,乞丐成了帝王,佛陀成了市井。
当然,人品并非混沌一片,茫然无定。利己之心利人,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厚为道,以包容为旨,以善良为根。我们就是他们!若达此境界的人品,已殊为难能。
人受制于环境,更受制一瞬。前者是使得众生形
成有心之错的根源,后者是使得众生形成无心之过的根源。平心而论,有心之错与无心之过构成了人类罪恶的主体。进一步细分,则会发现人和社会的双重性——人与社会相互影响,但受惩罚的具体对象只能落在人身上。随之,人品高低不定,人品高低难明。
许多人将人品等于人品的特定部分,比如,人缘、信任(这些可以视为“虚的人品”)……其实,人品也分虚实。虚的内容很多,实的部分则离不开利己不害人的生存能力。
在许多时侯,人们又将人品狭义化——将利己不害人的生存能力排除在外。于是,狭义化后的人品成为了某些人的“挡箭牌”!这实在是对人品的曲解和误读。
人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人人可品之人,从来未见。
有人说,人品应有其底线,这是没有经历过磨砺之人的美好愿望。
有人说,人品好的人到哪都行的通,这是不解人心复杂、社会难测的一厢情愿。规律之中有特例,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
我在人间已走过了四十余年,甘苦自知。感动于自己,也感动于别人。因此,对人品抱有极其特殊的看法。人品好坏,非取于一时一事。三生三世,亦未必全然可解。阳光普照,当有遗漏。月光洗水,或有可取。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