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连载(340)《子路篇》第23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原文朗读】

【注释】

:和谐,调和。

:相同,雷同,一样。

和而不同: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调和彼此的不同,以求得和谐。

同而不和:不坚持原则,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地盲从苟同他人的意见。

【白话翻译】

孔子说:“君子追求与人和谐而不是完全相同而盲目附和,小人追求与人相同盲目附和而不能和人和谐相处。”

【解读】
1、“和而不同,同而不和”,展现了几千年来中国人两种不同的为人处世原则。

“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这两句话,中国人都非常熟悉,其哲理也通俗易懂,就是展现为人处世的两种原则。

第一句“和而不同”,是说君子在与人交往时要坚持原则,不要为了和谐想方设法与别人相同,而一味地迁就别人,并盲目顺从别人。

第二句“同而不和”,是说小人与君子不一样,他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地追求与别人相同,这样就会丧失原则。

虽然本章的道理浅显易懂,但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我们有必要梳理清楚中华民族的“和文化”,如何与人“和”?又如何与人“同”?这些哲理在各种经典中都阐述得非常深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下,其一,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五行学说中的和文化。其二,《周易》中的和文化。其三,《道德经》中的和文化。

2、中华民族崇尚“天人合一”,古老的五行学说是这个思想的具体展现。

中华民族哲学思想的总根源来自于天地自然,在《周易》的第一卦乾卦中,孔子有这样一段描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大意是,天地阴阳为万物的生长提供了一个极为和谐的时空环境,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孔子把这种最为和谐的时空环境称之为“太和”,故宫有一个宫殿叫“太和殿”,就是期望人类社会也能像天地那样达到最大的和谐。

“天人合一”和“天下太和”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目标,如何追求这种“太和”的境界,我们的古人又提出了“五行学说”。古人将天地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又给其赋予了各种属性。五行代表五个颜色,木青火红土黄金白水黑。代表五个方位,木东火南金西水北土中央。代表五季,木春火夏金秋水冬土长夏。代表五味,火苦木酸金辛水咸土甘甜。此外五行还能代表五脏、五官、五音等等等等。

五行学说有什么用?古人认为,天地阴阳的运转其实是“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的相生相克。那么在“五行”中,哪一个在起调和的作用?是“土”!其色“黄”能调和众色,其味“甘”能调和众味,其质“土”能调和金木水火。

在中国人的哲学体系中,五行中的“土”指的就是地球和大地,所以中国人崇尚人要像大地那样“厚德载物”。

3、《周易》中阐述的“和同文化”。

“和而不同、同而不和”说的都是人与人之间如何交往,这些哲理在古老的《周易》中也多次阐述过,我们给大家展示几个卦来说明。

《周易》的第13卦叫“同人卦”,顾名思义就是探讨如何与人取得最大的“和同”,孔圣人在同人卦的《大象传》中说“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这段话什么意思?人和人的秉性和素质不一样,立场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信仰不一样,如何才能交朋友?那就要“求同存异”,也就是“求小同存大异”,而不是“求大同存小异”,只要能找到一点点共同的话题,就有了对话的基础。

《周易》的第38卦叫“睽(kuí)卦”,讲的就是人和人之间,或者国家和国家之间如何消除误会和隔阂。孔圣人在睽卦的《大象传》中说“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什么意思呀?在承认彼此差异的前提下,去找共同的话题。这个思想与本章中“和而不同”这句话的哲理是一致的。

4、老子《道德经》中的“和同”思想。

老子历来推崇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与天地同道同德。比如在《道德经》第23章中,老子云“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lè)得之。”这段话中有有6个“同”字,告诉我们要与“道和德”去同,不要去与“失道和失德者”去同。

5、本章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好了,我们花了这么大篇幅去梳理中华民族的“和同文化”,现在该回到本章的主题了。

孔子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示?就是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中,尽可能地与人和谐相处,但必须要坚持原则,不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 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跟着张武忠老师学习《论语》、《道德经》、《周易》等国学经典。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