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为什么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2024-05-03 05:58:10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01【名家解说】任继愈先生讲,老子提倡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的思想。因为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风险,少受损失。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策略。这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个体农民的处世态度,而且这种思想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起作用。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他说春秋时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自私贪婪,千方百计地追求富贵与名利,却往往落得个家破人亡。老子看到这些现象,概括出三条规律性的论点:1. 身体比名誉和钱财更珍贵。2. 爱财、藏财,必定都会损失掉。3. 知足、知止,才能不陷于灾难。02【个人体会】世人都将名利、财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孜孜汲汲,无倦于追求、获得,永远也不会感觉满足。可是,我们观察现实况,人越是不知足,越是会遭遇灾祸。对某一个事物过分喜爱,必然会为此多加破费。积藏的财货愈多,损失时必然也愈厚。所以,知道知足就不会招致屈辱,做到知止才能长久。这里讲得还是“不欲盈”的道理。老子在经文第九章中讲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坚持某一意志欲实现最大限度的圆满,不如马下停止!为什么呢?你看,极力踮起脚跟,要将自己的身体举到最高,反而会站立不稳;极力分开两腿,想加大行进的步伐,反而不能迈出下一个脚步。所以,没有休止欲盈会导致向初始目标相反的方向发展。本来踮脚是为了举高自己的身体,但极力踮脚会导致身体站立不住。迈开大步目标是增加行进的速度,但极力劈开双腿,反而不能继续走路了。这就是不知足,不知止招致屈辱的事实证据。不仅如此,老子还讲到:磨刀本是为使刀子锋利耐用,但是无休止的磨刀,刀子固然越来越锋利,但同时刀体也会越磨越薄,刀体太薄就会变得脆弱而更加不耐用了。积累起来的金玉珠宝,满屋满室,但却没有人能守得住,总有损失的那一天。因富贵而骄傲,很少没有招致身败名裂之结局的。所以,要想不招致屈辱,不招致灾祸,就要懂得知足、知足的道理。你再看,道生养万物,却极力隐藏自己,甘居万物之下之后,就害怕被人知晓。这是什么样的品德?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是但求奉献不求索取,只求利万物而不自利。水滋养万物,功于万物,却不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处。这是什么品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功遂身退,天之道”。功业成就,反而身退而隐,这就是不欲盈,这就是知足、知止。03【试译】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重要?身体与财货,哪一个更要紧?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爱惜的愈多,为此的消费也必然要愈大;积藏的愈多,亡失时必然也愈多。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遭遇危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参考资料:《老子绎读》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高亨 著 赞 (0) 相关推荐 老子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浅论 一.道家思想起源的特性 道家哲人老子不仅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哲学家, 而且,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对社会文明演进进行系统性反思. 批判的思想家."批判性反思"的理论品格 ... 高恒解《老子》之三十四 高恒解<老子>之三十四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 ...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六章 <道德经>通读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此章名曰:柔 ...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人生看似是一辈子, 其实只不过为三天, 昨天.今天和明天. ...昨天就是过去, 今天就是现在, 明天就是未来. 再好的过去,都会成为历史, 再差的现在,也需要去珍惜, 再远的未来,也必须去努力. .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44 44.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这是醒人三问.这三问让忙碌奔波的人,停下来,想一想,我们 ... 《道德经》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一部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是虚名重要还是身体重要,是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01 亦舒在她的小说<喜宝> ...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处及意思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摘自<老子·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 ... 《道德经》第44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①?得与亡孰病②?甚爱必大费③: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①多:重视.尊重. ②亡:失去.丢失. ③爱:吝惜,舍不得. [译文] 名誉和生 ... 德经之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帛书校订本: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白话通译本: 名位与健康哪一个更可亲?健康与财货哪一个更重要?获得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一个 ... 经典语录网-老子的名人名言 满足不辱,知止不殆 关键词:老子,褂子,孙子,叔叔,儿子,知识 1.满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2.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 本文来源于名人名言网 http:/ ... 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能拿捏分寸的人,才真正厉害! 愚羔谈历史 2021-03-27 15:19 我们经常会为失去的东西,而难过:为得不到的东西,而遗憾.如果你能读懂老子,思维就会发生彻底的改变.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告诉我们:一个人失去 ...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01【名家解说】任继愈先生讲,老子提倡贵生重己,适可而止,知足的思想。因为他认为这样就可以减少风险,少受损失。认为只有这样才是最安全的策略。这是作为弱势群体的个体农民的处世态度,而且这种思想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起作用。高亨先生认为,这一章是老子的人生论。他说春秋时代,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自私贪婪,千方百计地追求富贵与名利,却往往落得个家破人亡。老子看到这些现象,概括出三条规律性的论点:1. 身体比名誉和钱财更珍贵。2. 爱财、藏财,必定都会损失掉。3. 知足、知止,才能不陷于灾难。02【个人体会】世人都将名利、财货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所以,孜孜汲汲,无倦于追求、获得,永远也不会感觉满足。可是,我们观察现实况,人越是不知足,越是会遭遇灾祸。对某一个事物过分喜爱,必然会为此多加破费。积藏的财货愈多,损失时必然也愈厚。所以,知道知足就不会招致屈辱,做到知止才能长久。这里讲得还是“不欲盈”的道理。老子在经文第九章中讲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坚持某一意志欲实现最大限度的圆满,不如马下停止!为什么呢?你看,极力踮起脚跟,要将自己的身体举到最高,反而会站立不稳;极力分开两腿,想加大行进的步伐,反而不能迈出下一个脚步。所以,没有休止欲盈会导致向初始目标相反的方向发展。本来踮脚是为了举高自己的身体,但极力踮脚会导致身体站立不住。迈开大步目标是增加行进的速度,但极力劈开双腿,反而不能继续走路了。这就是不知足,不知止招致屈辱的事实证据。不仅如此,老子还讲到:磨刀本是为使刀子锋利耐用,但是无休止的磨刀,刀子固然越来越锋利,但同时刀体也会越磨越薄,刀体太薄就会变得脆弱而更加不耐用了。积累起来的金玉珠宝,满屋满室,但却没有人能守得住,总有损失的那一天。因富贵而骄傲,很少没有招致身败名裂之结局的。所以,要想不招致屈辱,不招致灾祸,就要懂得知足、知足的道理。你再看,道生养万物,却极力隐藏自己,甘居万物之下之后,就害怕被人知晓。这是什么样的品德?生之育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这是但求奉献不求索取,只求利万物而不自利。水滋养万物,功于万物,却不争居万物之上,反而总是流向最低处。这是什么品格?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不居。所以,“功遂身退,天之道”。功业成就,反而身退而隐,这就是不欲盈,这就是知足、知止。03【试译】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重要?身体与财货,哪一个更要紧?得到与失去,哪一个更有害?爱惜的愈多,为此的消费也必然要愈大;积藏的愈多,亡失时必然也愈多。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遭遇危险,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长久。参考资料:《老子绎读》任继愈 著《老子注译》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