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随卦讲了追赶逃犯的故事,你觉得可信吗?
传播理性解读,引导科学思维。我是国学新逻辑,欢迎大家关注交流!
我们今天讲一个卦例用于证明我在前边文章中所提出的观点。今天要讲的是随卦,它是《易经》第十七卦。随卦是由兑卦与震卦上下相叠而成。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卦名随的字义是什么?李镜池在《 周易通义》中认为,随:相随。卦中主要指商人结伴相随出门做生意。周振甫《周易译注》也有这个观点,认为随是随从的意思。高亨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从人之后为随。所以,我们很容易将随字理解为跟随,随从。意思好像是说,前面有人在走,而我紧随其后。
随卦
周振甫引《周易集解》:“郑曰:震,动也。兑,说(悦)也。内动之以德,外说(悦)之以言,则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我不认为这个解释能令人信服,倘若震为动的说法成立,那么德又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呢?内动外悦怎么就是随从、跟随了呢?我理解随字的意义是追赶,将逃跑的追上并捉住。我这一理解的依据有两个,一个是随卦爻辞的具体内容,另一个是随卦卦象的意义。
随卦爻辞分明讲了一个百姓协助官府追捕、缉拿犯的故事。在这一内容的背景下,随字理解为追赶是最洽当的。为什么说随卦讲了追捕逃犯的故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爻辞的具体内容吧。初九爻:官有渝。贞吉。出门交有功。理解这段爻辞的意义,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字,渝。为什么说它关键呢?因为对于这个字的理解不同,整段爻辞的意义也将截然不同了。渝字,诸家多解释为败坏、毁坏。李镜池解为变故,事故。周振甫与李镜池的意见相同。高亨被充说,凡事物由美转恶,由利转害,由成转毁,比谓之渝。故渝可训为败,又可训为堕。我不知道这些见解的根据究竟出自哪里。
当学者们将渝字理解为败坏、损坏时,不得不又要改动另外一个字,这个字就是官。官字本来可以理解为官员的官,官司的官,官府的官。但是它还要与败坏、损坏联系起来就难以说通了。官变坏了,或官府变坏了。所以,学者们将官与馆相通,认为官是馆的异字。这样一来,官有渝也就成了馆有渝,意思是旅馆、旅舍发生事故或损坏。这个解释不能说不通,但是它与下文贞吉,出门交有功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旅馆破了,还吉利,出门还可立功。说得通么?
其实,我们将渝字做另外一个解释,大家就会发现,这段爻辞的意义会发生一个绝大的变化。渝通谕,诏谕的谕,它特指官家或官府发布的诏命、布告、榜文等。做这个理解,我们就不需要改动官字了。官就是官府的官,官员的官。官有渝,我们理解为官府张贴了协捕逃犯的悬赏榜文。作这个理解就能够使得这段爻辞的上下文文意相通了。官府张贴了悬赏榜文,如果有人帮助官府抓捕逃犯立功,就可以得到一笔赏金。那么看到它的人,就可以留意可疑人员,进而捉拿逃犯立功得赏。这就是出门交有功。
渝字解释为官府发布的诏命、告示、榜文,在经文的其它地方也是有征的。讼卦六四爻:不克讼,复即命渝。其中的渝字,多数学者也是作败坏毁、坏讲的,但我个人认为不如理解为官家的诏命更合理。打官司败诉,回来后服从了官家的裁判,不再继续抗争,不再上诉。这就是复即命渝。若理解损坏,反而文意难通。
这个理解不仅使初九爻的爻辞得到合理解释,也使得六段爻辞在意义上关联起来,随卦的六段爻辞都是围绕着追赶、捉拿逃犯展开的。六二,系小子,失丈夫。是说追赶逃犯捉住了小的,却跑丢了大的。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抓住了大的,却又跑丢了小的。继续追赶还能将跑了的捉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追赶跑了的逃犯,最终能捉住立功。但是在捉拿逃犯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损伤。九五,孚于嘉。是说追捕逃犯立功得赏,在庆功宴上获得官府的赏金。上六,拘系之,有纵维之,王用亨于西山。上六爻讲了追捕逃犯的另外一种情形,先是将逃犯捉住,但又故意放走了。这就是说他并没有真正帮助官府捉拿犯人,反而帮助犯人逃跑。文王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被商纣悬赏缉拿,结果被老百姓放走了。文王还因为这个经历而在西山用亨祭天,以谢上天不死之恩。
通观随卦六爻的爻辞,它讲的就是协助官府追赶和缉逃犯的事情。所以,随字理解为追赶是最合适不过的。如果理解为随从,跟随,就很难以讲通全文。另一方面,从卦形上看,随卦由兑卦与震卦上下相叠而成。震卦,一个阴爻将小阳拦在里面。兑卦,一个阴爻将大阳拦在里面。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拦住了大的,又拦住了小的,总之是不让通过。少阳为小阳,太阳为大阳,有了大阳小阳的观念,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什么爻辞中会现系小子,失丈夫,系丈夫,失小子之语。所谓小子,就是未成年的男子,用象小阳。所谓丈夫,就是成年男子,用象大阳。
逃跑也可以用大阳来代表,所以由震而兑,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阳气被拦在里面,跑也跑不掉。最终也不能逃脱被关押、被拘禁的状态。所以随理解为追赶,将逃跑了的犯人追上并捉住,是与爻辞的内容和卦象意义相一致的。将随理解为追赶逃跑了的犯人并捉住,找不到文献的根据。但是它与爻辞所提供的思想是一致的,试问将随字理解为败坏的依据又是出自哪里呢?即使有出处,能否有足够充分的理由确定为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