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志射干麻黄汤治疗胃癌验案二则
导读:宋孝志先生临证多遵仲景,吾所推崇也。今夜读书,看先生用射干麻黄汤治疗喘憋同时,治愈了患者的胃癌,先生谓“有治此病而使彼病获愈者,虽属偶然,亦有必然之理在”。先生治学态度之严谨,令人佩服。
射干麻黄汤治验偶拾
作者:宋孝志、宋更原整理者:李超
辛巳年(1941年)季秋,有王某某,男,60岁,商人,称胃脘痛伴咳嗽痰喘已30余年,迭更多医,迄未痊可。三个月前前往广州经营,脘痛大作,既往某医院诊治,医生谓需住院检查,后确诊为胃癌,当做手术,否则无治,又云手术也难保不复发。自念身已老朽,不愿耗费多资,遂结束广州之经营。又因长沙某盐店尚有股份,遂前往清理资产,顺便在某某医院诊治,检查结果同前,仍不愿手术。回乡后邀余往诊,余谢以不敏,令转求高明。其竟不再求医。于三天前因受凉而发热恶寒,坐卧不宁,再次求诊,但求缓解咳喘症状,可不管胃癌等。见其面目浮肿,呼吸喘促摇肩,时腹自痛,饮食不入,大便不畅,小便多,胃脘部按之有硬块,稍压则痛剧,舌质淡,边有紫块,苔白厚,脉浮紧。时值秋季,肺受寒邪,素有痰饮,肺胃合邪,据证从寒邪外束,饮邪上逆施治,法当散寒涤饮,降逆平喘,与射干麻黄汤一帖。
二诊:药后得微汗,寒热减,咳喘稍轻,仍痰多喉鸣,原方二帖。
三诊:脉浮已去,仍有紧象,舌质转红,苔薄白,咳嗽大减,痰易易出,浮肿已退,稍能纳食,自称胃痛亦减轻。余以舌质转红,为麻黄发阳,去麻黄加知母三钱,三帖。
药后诸症减轻,遂自己续服三十余帖。两个月后再次请诊,述药后咳嗽已愈,食纳佳,睡眠可,且胃痛未发作,求与善后之方。切其脉渐和,舌质仍红,苔常,大便尚不畅,上方去知母加玄参三钱以清浮热,生地六钱以养胃阴。三帖之后病者觉药后舒适,大便已常,遂将本方连服五十余帖,诸症若失,渐能筹措帷幄。后复去广州经营,到某某医院复查,肿块消失,认为可能是胃癌,近期临床治愈。此人72岁上寿终。
乙酉冬(1945年),有刘某某,41岁,退伍军人,求诊。称昨日感寒,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鸣,胃脘胀痛等。因问及因何退伍,患诉自民国三十二年调至东北,因不耐风寒,加以饮食不适,初时咳喘,继而胃痛,至次年渐至卧床不起,遂于今年秋退役,并掏出一张诊断证明,内书:1.胃癌、2.肺气肿、3.慢性气管炎。见其面目虚浮,舌质紫暗多斑,苔白厚中微黄,脉浮紧,腹诊胃脘部有硬块,按之痛剧,纳食日不过二、三两,大便二、三日一行。因思此证与王某某病症类似,遂与射干麻黄汤二帖。
再诊时诉头痛寒热均已,胃痛亦减轻,惟大便五日未行,腹部胀满。其脉浮紧已去,转见弦数,舌苔已薄,紫暗仍前。原方去麻黄,加苦桔梗三钱,生大黄(后下)五钱,一剂。药后大便畅行五、六次,排出物坚硬异常,裹有黏腻如脓血状,臭秽甚。脉已不数仍弦,舌紫暗稍退,前方改生大黄为熟大黄三钱同煎,三剂。药后渐有食欲,能日食五、六两,大便日一行,仍有黏腻物,令再进六剂,并嘱若无其他不适,可续服六、七十剂,如有外感或其它病症再诊。病者将该方服用八十余剂,胃部硬块消失,疼痛未作,至1969年患症而逝。
愚者后记:已是子时,然心绪难平,先生治验之偶拾,令后学开阔思路,实在感慨。更忆及今之王三虎医生以射干麻黄汤、麦门冬汤等治疗肺癌经验。前辈与今人,胃癌与肺癌,时代不同,所治不同,而辨证施治则一。
文章节选自《北京中医学院三十年论文选》,作者/宋孝志,如有不当引用之处,请随时联系。为方便阅读,后学将原文稍加调整,不改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