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孝恭仁皇后:雍正帝的偏心老娘,大清生育最多的皇太后
身为母亲的,没有不望子成龙的;身为皇妃的,没有不期盼做太后的,但是,康熙朝这位又是皇妃又是母亲的德娘娘乌雅氏,在亲儿子胤禛做皇帝后却大肆折腾,又是要殉死,又是不要当太后,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
她为何不愿意看到大儿子当皇帝、她当太后呢?真的是因为偏心小儿子才折腾大儿子吗?
01,从官女子到德嫔
孝恭仁皇后乌雅氏(1660-1723),是满洲正黄旗人,她家祖上世代居住在哈达地方。
乌雅氏的曾祖父额栢根在国初归附清国,其长子额森初任膳房总领,后来从征朝鲜有功晋内大臣,授男爵,又从征明国屡立战功加封骑都尉。额森的儿子、即乌雅氏的父亲威武是掌领宫廷宿卫的护军参领。乾隆朝的名将兆惠,是乌雅氏的族孙,即额栢根大哥萨穆哈五世孙。
顺治十七年(1660)三月十九日,在三阿哥玄烨刚满六周岁的第二天,护军参领威武生了个小闺女,就是后来的孝恭仁皇后,本文女主角。
乌雅氏比她的丈夫康熙帝玄烨刚好小六岁,生日却只比康熙帝晚一天,一个三月十八,一个三月十九,猴格想,两人的生日相连,或许是乌雅氏长盛不衰的部分原因,这可是缘分啊!
大概在康熙十二年(1673),十四岁的乌雅氏通过内务府一年一度挑选宫女的机会进宫,成为康熙帝后宫中最低级的官女子,她也是康熙朝惠、宜、德、荣四妃中唯一不是秀女出身的。
康熙帝虽然有不少妃子,但还有不少低级的官女子和女学生等着他睡,乌雅氏就是从众多官女子中脱颖而出,并在康熙十七年(1678)十月三十,生下第十一子胤禛。
此时25岁的康熙帝已经生育11个儿子、5个女儿,但是很不幸,截至胤禛出生时,10个儿子、5个女儿中已经夭折6个儿子、3个女儿,只剩下胤禔、胤礽、万黼(胤为福,在次年正月夭折)、胤祉、荣宪公主、端靖公主4子2女。
因此,对胤禛的降生,重男轻女的康熙帝还是很高兴的,就在次年(康熙十八年1679)十月十三,提拔又怀身孕的、20岁的乌雅氏为德嫔。
在乌雅氏之前,并不是没有官女子为康熙帝生育孩子,只不过因为生的都是闺女,并没有几个得到晋封,比如庶妃张氏,连续生育皇长女和皇四女,因为俩娃都夭折,张氏啥都没捞到;还有生了皇五女端靖公主的兆佳氏,后来被封为贵人,那还是得益于她闺女长大成人的缘故。
当然,不是生了儿子就能封嫔,同样生了儿子的官女子纳喇氏就没有乌雅氏得宠,她只获得一个贵人的称号,之后俩儿子都夭折,又生了一个闺女也没有得到晋封,还是熬到雍正帝继位,才混上通嫔的称号。
乌雅氏能够一步登天,除了生儿子的原因,自然还有她本身的优秀,温柔又漂亮,生日也十分有缘分的和皇帝生日相连,所以在康熙帝心中有那么一席之地,生儿子后旋即有孕,就直接封嫔了。
乌雅氏封嫔又是康熙朝唯一的特例,康熙帝喜欢搞批发,封妃、封儿子都喜欢一起来,从康熙十六年(1677)第一次大封后宫,此后封妃都是大批次的,唯有乌雅氏封嫔是单独册封,可见康熙帝对她的宠爱,那是一刻都不愿意等到下次大批发。
02,十年生六胎的德妃
康熙十九年(1680)二月初五,21岁的德嫔乌雅氏生下皇十四子、序齿第六的胤祚。二十年(1681)十月二十五,22岁的德嫔、当时又怀孕的乌雅氏和其他后妃一起获得晋封,并越过另一个生娃冠军马佳氏位列四妃第三的德妃。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初一,23岁的德妃乌雅氏生育皇七女,但皇女随即在八月就夭折了。二十二年(1683)九月二十二,24岁的德妃又生下皇九女固论温宪公主。
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二十四,乌雅氏5岁的次子、皇六子胤祚夭折。就在当年六月初一,康熙帝巡幸塞外,命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随驾,初八日,看到太医院奏报说8岁的皇四子胤禛患痢疾之症,康熙帝立即命令回銮,初九回宫亲自去探视胤禛的病情,命太医治疗,等儿子病好了,才重新启程。
对比下嫡长子承祜夭折时的情况,康熙帝似乎对承祜过于冷情了,当然,也或许是他当时在侍奉生病的祖母,脱不开身回来探视嫡长子,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更或许是雍正帝故意在实录中显示自己在皇父心中的与众不同。
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二十四,27岁的德妃又生育皇十二女(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夭折);二十七年(1688)正月初九,29岁的德妃又生二十三子、序齿第十四的胤祯(胤禵)。
真是令人有点无语凝咽啊!德妃从19岁开始,一直到29岁的十年间,不是在怀孕的路上,就是在生产的路上,十年之间生育三男三女六个娃,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这也足见康熙帝对她的确是宠爱,要是不待见不会这么频繁的睡她,总不会是德妃的土地太肥沃了?一碰就中?
就算是康熙帝早年封妃不看门第、不看出身,只看生娃,能生儿子就奖励,那还是有乌雅氏本人的缘故,如果没有康熙帝的厚宠,乌雅氏怎么可能从官女子就升德嫔又晋德妃呢?
不是每个生儿子的人都有乌雅氏这般好运气,像比乌雅氏年轻的生了皇七子胤祐的戴佳氏、生了皇八子胤禩的卫氏、生了皇12子胤裪的万琉(音为六)哈氏、生了皇十三子胤祥的章佳氏等,就没有那么好命了。
章佳氏到康熙三十八年薨后才被追封敏妃,而卫氏则到三十九年才封良妃,戴佳氏和万琉哈氏直到五十七年才一个封成妃、一个封定嫔(雍正帝继位后才封定妃。)
这么一对比就知道德妃有宠没有,可不单单是她能生儿子,同样能生的荣妃马佳氏都被德妃后来居上,只能沦为四妃末位。
03,辟谣清宫低级妃子不能抚养孩子
德妃乌雅氏生长子胤禛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女子,生产后不到半年就再次怀孕,胤禛就由贵妃佟佳氏(孝懿)抚养。史书并没有记载胤禛是在什么时候交给佟佳氏抚养的,依据雍正帝自己说被佟佳氏养育十载判断,大概是在康熙十九年(1680)。
史书也没有记载佟佳氏到底抚养了几个,但是,依据佟佳氏册文中“鞠育众子,备极恩勤”、“抚育诸子悉均慈爱”的语句可知,当时的后宫主母佟佳氏不只是抚育胤禛一个。
只不过就胤禛一个人做了皇帝,又在亲妈那里得不到好,只能在养母这里找爱,养母又是继后,追思她也是给自己增光添彩。就像乾隆帝一样,明明他祖父亲自养育的孙子不止他一个,偏就他一个人拿出来吹个不停,谁让你是皇帝?谁敢和你争啊?
因为胤禛没有被亲妈抚养,故而让后人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康熙朝那些位份低下的后宫没有权力抚养子女,得交给位份高的后宫主位抚养。进而阴谋论的认为清宫如此做法就是为了破坏亲生母子的关系,免得后妃将来母以子贵干涉朝政云云。
其实这种看法都是错误的,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人看到有低位后宫孩子交给高位后宫抚养的相关规定记载,就是说没有这个相关制度的明文规定,当然,会有人说这是“不成文”的规定。
但是,“低级嫔妃没有抚养权”这个“不成文”的规定也并不存在,事实存在的是,有低位嫔妃孩子交给高位嫔妃抚养的例子,也有高位嫔妃孩子交给低位嫔妃抚养的例子,更多的是年轻的后宫们都没有亲自抚养孩子,包括皇后在内。
在康熙朝初期和乾隆朝初期,皇子皇女基本上都交给长辈或者宫外抚养,无一例外。比如康熙帝的嫡长子承祜,出生后就交给仁宪皇太后抚养,并不是由生母孝诚皇后亲自抚养;康熙帝的庶长女,生母是地位低下的庶妃张氏,但这个小公主也是由皇太后抚养。
乾隆帝的嫡长子永琏是养在寿祺皇贵太妃和温惠贵太妃处,嫡女和敬公主则养在纯裕勤太妃那里,庶长子永璜养在顺懿密太妃那里。
嘉庆帝的生母魏佳氏,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初六生育嘉庆帝永琰时,已经是位列后宫老二的令贵妃,但永琰却偏偏交给位份比令贵妃低的庆妃陆氏抚养。难道说是令贵妃无宠?当然不可能,五年后,令贵妃就成了皇贵妃,乾隆后宫第一人。
综上可见,所谓低位妃子要把孩子交给高位妃子抚养的不成文规定就是子虚乌有牵强附会的瞎扯淡。
如果不是身份低微的缘故,难道真是皇帝为了破坏母子感情才不让亲妈抚养亲子女?
并不是,在皇权高度集中的清朝,太后和皇后手中的权力都少的可怜,根本不可能出现后宫干政的可能(清末慈安慈禧属于特殊例外),皇帝也没有那么不近人情的去破坏母子关系,反而竭力为后妃与子女之间提供方便,以便加深母子间的感情。
比如康熙帝带德妃出巡回来,特别命胤禛、胤禵兄弟前来迎接母妃;带德妃去热河,德妃赏赐新鲜荔枝给老儿子胤禵,胤禵为此还写诗感念生母,“往返中途万里程,余甘承赐感垂情。”胤禵西征期间,还专门给生母以及其他母妃写请安折子。
不管是儿子迎接母亲,还是母亲赏赐东西给儿子,这些行为都是皇帝有意促成的,都是加强母子感情、增进骨肉情深的方式。试想,如果真如后人阴谋论那样,觉得皇帝不愿意看到后妃皇子们母子情深,康熙帝又何苦给他们提供这些方便?
不管什么原因,总之,胤禛没有被生母德妃抚养,以至于母子感情淡薄,在胤禛继位后终于引发各种冲突。
04,乌雅氏匪夷所思的行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十一月二十日,雍亲王胤禛即皇帝位,成为雍正皇帝,随着他的登基,各种诸如弑父、矫诏等等传闻是满天飞,就连他的亲妈德妃也屡屡给他添堵。
儿子做了皇帝,自己要当太后了,本来是高兴事,但德妃乌雅氏却偏偏相反,不但没高兴,反而做出超乎寻常、匪夷所思的事来。
首先,在康熙帝升遐之日,哀痛至深的乌雅氏就开始不吃不喝,决意殉死,雍正帝是叩头痛哭、哀告老娘:“皇父把国家大事交付给儿子,如果圣母你执意要追随皇父而去,儿子我还有谁可以依靠?只有以身相从追随您一块去找皇父团聚。”
在雍正帝的苦苦哀求下,乌雅氏才答应不再殉死,雍正帝还不放心,每晚都要亲自过问内监,询问老娘的情况后才放心去休息。
雍正帝也是心里苦啊!古往今来有哪家亲妈看到儿子做皇帝不是欢天喜地的?怎么就让他遇上这么非主流的妈呢?要寻死觅活为先帝殉葬,你是嫌你儿子在政敌口中的谈资不够丰富么?
先帝那么多妃子都没人殉死,就你和大行皇帝感情深?哦!你儿子做皇帝了,转头你殉葬了,你让你儿子的脸往哪搁?有你这样坑儿子的老娘么?
接下来,乌雅氏并没有改变她不愿意做太后的态度,而是继续折腾。新皇帝在举行登基大典之前,应该先去给皇太后行礼,然后再到太和殿,接受大臣的朝拜,但礼部把这些礼仪流程报给乌雅氏后,德妃拒绝接受儿子的行礼,她的理由非常牵强,说是正值先帝丧期中,让她穿着朝服接受皇帝行礼于心不安,让免去行礼一项。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壬午朔。庚子。上以登极。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奉先殿。礼部奏皇上登极。先诣皇太后前行礼毕。然后御殿。并启奏于皇太后。奉皇太后懿旨: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是日王大臣等、又缮折固请。皇太后仍不允。上又再三恳请。奉皇太后懿旨、诸王大臣等、既援引先帝所行大礼。恳切求请。我亦无可如何。今晚于梓宫前谢恩后。再行还宫。(雍正帝实录卷一)
如果皇帝没有母后在世,自然没有这一项,可这不是亲妈还活着吗?怎么能免除呢?这不是打新皇帝的脸吗?因此,诸王大臣就再次固请,乌雅氏仍然拒绝。
最后,无奈的雍正帝只好亲自出马,去向老娘“再三恳请”、“恳切求请”,乌雅氏不得不答应接受儿子的行礼,但她要求当天晚上先在康熙帝梓宫前谢恩后再行回宫。
解决了行礼的问题,又遭遇迁宫的问题。乌雅氏的寝宫是永和宫,按照惯例,她儿子继位了,她就要搬到皇太后居住的宁寿宫去住,宁寿宫是康熙帝为嫡母孝惠皇后修建的寝宫,雍正帝想让老娘也住进去。
但是,面对雍正帝的恳请,乌雅氏坚决不迁宫,就是不去宁寿宫,这次雍正帝是没拗过老娘,乌雅氏到死也没有离开永和宫,无可奈何的雍正帝在继位大典时,只能去永和宫给老娘行礼。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一月。壬午朔。辛丑。上即皇帝位。是日黎明。卤簿全设。各官齐集于朝。上素服。诣梓宫前。跪、上香、告受命于大行皇帝。行三跪九叩头礼。圣容哀感。受命毕。至东偏殿。易礼服。诣永和宫皇太后前。行礼毕。御太和殿。升宝座。鸣钟鼓。中和乐、设而不作。王以下、文武各官、行朝贺礼。免宣庆贺表。(雍正帝实录卷一)
新皇帝即位都要尊崇母后,给皇太后上徽号以示尊崇,这也是清朝的惯例,雍正帝自然不例外,准备给老娘上徽号“仁寿”时,又被乌雅氏拒绝了,她以先帝还没有入葬为理由,拒绝雍正帝给她上徽号。整个清朝,从来没有先帝不入葬,皇太后就不能上徽号的规定,乌雅氏拒绝的理由还是太牵强。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壬子朔。乙卯。礼部会同王大臣、及大学士、翰詹各官等。恭上皇太后徽号曰仁寿皇太后。遂将应行典礼仪注具奏。奉皇太后懿旨:予蒙大行皇帝深恩。备位妃列。几五十年。虽夙夜小心。勤修壸职。未能图报万一。今日予子仰遵遗命。缵承大统。实深悚惕。当龙驭升遐。予本欲相从冥漠。予子皇帝再三谏阻。情辞恳至。予念先帝付托之重。丕基是绍。宗社攸关。勉慰其心。未伸予志。今诸王大臣援引旧典。请上尊称。此时梓宫大事。正在举行。凄切哀衷。何暇他及。尊崇典礼。实非予心所安。予戒慎居心。谦冲训子。但愿予子体先帝之心、永保令名。诸王大臣体先帝之心、各抒忠悃。则兆民胥赖。海宇蒙休。予躬大有光荣。胜于受尊称远矣。诸王大臣共谅予心。勿复固请。于是诸王大臣等复援据典礼。具折恳请。皇太后坚执不允。上诚敬谆切、叩请再三。始奉皇太后懿旨。诸王大臣援引旧典。恳切陈辞。皇帝屡次叩请。这所奏知道了。命八旗详察孝行素著者以闻。(雍正帝实录卷二)
诸王大臣们再次引经据典恳请乌雅氏接受,她就是“坚执不允”,雍正帝又去亲自“叩请再三”、“屡次叩请”,大臣们“恳切陈辞”,乌雅氏就一句“知道了”打发了事,让上徽号的事不了了之。
到了雍正元年(1723)的元旦,按惯例,这一天皇帝要带着文武群臣去给皇太后行庆贺礼,这还是雍正帝继位后的第一个元旦,具有特殊意义。
因此,礼部早在去年腊月二十一就上贺元旦仪注:皇帝要穿礼服去给皇太后行礼,王公大臣也要行礼,礼毕后皇帝再去太和殿接受诸王大臣的朝贺。但是,乌雅氏再次拒绝,怼她儿子:大行皇帝连百日都没过,你怎么忍心去行庆贺礼?
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十二月。壬子朔。○壬申○礼部奏请雍正元年正月元旦令节。皇上具礼服。诣皇太后宫行礼。王公大臣官员、各依班次行礼。礼毕。皇上升太和殿行礼。得旨、朕转奏皇太后。奉皇太后慈谕。前皇帝登极、钜典攸关。故勉从诸王大臣之请。今雍正元年元旦。尚在百日之内。何忍即行庆礼。钦此。谕尔等知悉。至朕元旦升殿。前请颁发表式之本、己降谕旨(雍正实录卷二)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辛巳朔。上诣寿皇殿行礼。回宫。不升殿受贺。诣皇太后宫问安。奉懿旨、免行庆贺礼(雍正实录卷三)
相信乌雅氏拒绝的那一刻,雍正帝的脸都是绿的,因为他老娘的抵制,雍正元年的元旦过的冷冷清清,别说给皇太后行贺礼,皇帝在太和殿接受朝贺的事都取消了。
转瞬到了三月十九日,这天是乌雅氏的生辰,也是乌雅氏身为太后的第一个生辰,雍正帝就想好好过,也缓和一下母子关系,就按惯例申请为老娘行庆贺礼。没想到,又碰了一鼻子灰,乌雅氏再次拒绝,不管雍正帝怎么再三恳请,乌雅氏就是拒绝,雍正帝只好宣布奉懿旨免行庆贺礼。
随即在五月二十二日,乌雅氏不豫,雍正帝亲自到永和宫守护老娘,“亲视汤药,昼夜无间”,第二天丑时,乌雅氏就病死了,享年六十四岁。
雍正帝是“擗踊号恸、抢地呼天、哭无停声、水浆不御。”当天戌时,乌雅氏被入殓梓宫,奉安到宁寿宫去,一直到二十六日才移动到景山寿皇殿暂安。
八月十二日,恭上乌雅氏尊谥为孝恭仁皇后,十八日,雍正帝亲自护送老娘的梓宫去景陵,九月初一和胤祥的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一起入葬景陵,为乌雅氏的一生划上句号。
05,猴格说
乌雅氏在雍正帝继位后的种种匪夷所思行为,无不体现出她对太后之位的抵触情绪,让他儿子陷入尴尬的境地,也为他儿子的皇位合法性蒙上一层阴影。
特别是她的死亡,头天传出得病的消息,第二天就死了,在民间演绎出几个版本,又是绝食死,又是撞柱死,总之是没得好死,让被怀疑合法性的雍正帝那众多流言蜚语中,又加上一条逼母至死,是怎样也洗不干净了。
乌雅氏如此折腾的原因是什么呢?自然是因为她的老儿子胤禵。
不管雍正帝即位是否合法,在没人找出不合法证据时,他就是合法的,或许在乌雅氏眼中,胤禵才是康熙帝默认的继承人,所以才对大儿子即位接受无能,所以才公开表示“钦命予子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二)
做为新皇帝的亲妈,在儿子处于政治环境险恶、群狼环视的情况下,说出那样的话,简直是在给儿子的政敌送把柄,把儿子架在火上烤,是生怕别人不怀疑儿子的节奏啊!从这点看,这对母子的关系真的够疏离、够淡漠。
对乌雅氏来说,最疼爱的心尖尖就是老儿子,眼看着从来没有受过挫折的老儿子,居然被大儿子打压看管,心都要疼死了。果然不是亲养的不亲啊!身为长兄居然和弟弟争东西,居然不知道谦让弟弟,个狼心狗肺的,当初还不如不生他,你不让我老儿子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
对雍正帝来说,你们见天的母慈子孝,就我是捡来的?胤禵是你的心尖尖,我就是充话费送的?皇位是我凭本事得来的,我凭啥让给他?他小他就有理了?你是我亲娘啊!怎么忍心如此对我?我对你的孺慕之思你就没一点感觉吗?为什么不能以我为荣呢?宝宝心里苦谁知道啊?偏心的老娘一次又一次的刺激我,是真不把我当儿子看啊?行,你折腾我,我就折腾你老儿子!
对胤禵来说,亲爹是亲爹,亲娘是亲娘,亲哥不是个东西,我是热情奔放的小狼狗,我亲哥就是阴险狡诈的老狗币,他对皇父阳奉阴违,对母妃忤逆不孝,对我心狠手辣,他弑父、逼母、杀兄、屠弟,老天会来收他的!且等着!
母子兄弟娘仨个,都觉得自己委屈,从他们的言行举止看,真不愧是娘仨,都是个性倔强强硬,毫不退让,乌雅氏的慈母心肠都放在胤禵那里了,对着雍正帝就只剩下冷漠。
雍正帝的内心是极其渴望母爱,偏偏得不到一点,想想他劝阻亲娘殉死时的心情,猴格怪不待见他,也有些可怜他,要在什么样的心情下,雍正才会说出那样的赌气话:你要追随俺爹走,那把我也一块带走吧!
他越是对母爱求而不得,就越反感胤禵,不管乌雅氏承认不承认,她能够成为太后、能够陪葬景陵、能够升祔太庙、包括娘家世袭罔替的一等公,都是她不待见的大儿子雍正帝带来的,帝母所有的荣耀都是皇帝儿子胤禛赋予的,这也是乌雅氏拒绝承认的,所以她拒绝迁宫、拒绝上徽号、拒绝元旦圣诞行贺礼,而从乌雅氏死后梓宫迁移宁寿宫这件事,也可以看出雍正帝病态的执念,老娘生前不愿意搬到宁寿宫,死后也非让你住进去不可,这对母子真是令人叹息。
乌雅氏对雍正帝为何就没有慈母心呢?
姬寤生失爱于母后是因为难产让亲娘不待见;甘麻拉和贾赦那货一样,都是自幼养在祖父母身边,所以亲娘偏爱少子不待见老大;海山是从小被迫和亲娘分离,才只能看着弟弟和老娘亲密无间,那雍正帝因为没有养在亲娘面前、也没有小弟弟讨喜而缺失母爱,也实属正常。
平心而论,乌雅氏不是一个好母亲,虽然母子之间也需要缘分,但如此偏心的母亲还是少见,哪怕是偏爱少子的武姜,也没有不承认大儿子的合法性;哪怕是不喜欢大儿子的答己,在大儿子的强势下也转风使舵;哪怕是阔阔真帮助小儿子夺位,表面还是一碗水端平的;唯有乌雅氏,是那么的绝情,打脸儿子一次又一次,最终落个猝死而亡。
那乌雅氏的死因又是什么呢?
应该是和她的气管炎、哮喘脱不了关系,或许是母子争执之下突然发病,一口气喘不上了也是有的,因此雍正帝才愧疚于心,不顾暑热在老娘的后事上亲力亲为,甚至在老娘死去的当天封胤禵为郡王,这些都可以视为雍正帝的补偿。
众所周知,雍正帝在有些事上显得特别幼稚,喜欢争辩吧!偏偏又说不到重点上,净纠缠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把自己陷入舆论不利的处境,比如搞那个《大义觉迷录》,就差点把自己整成笑话,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就是那些不良娱记稍微一挑拨就发爆的龟毛明星。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