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我的福建口音,到底有什么问题?
上了大学之后,我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自然而然,也会听到许多带着不同口音的普通话。在众多带口音的普通话中,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以下简称“闽普”)往往独树一帜,备受关注。
《渔村》 唐庆
每当我操着一口“闽普”进行交际的时候,他人总会对我的口音抱有好奇之心:有的人认为这种口音挺“可爱、”挺“好玩”的;有的人会对此感到迷惑;当然,也不排除第三种人:只是因为我的口音与他不同,便给我扣上“普通话不标准”的帽子,貌似无伤大雅地嘲笑我几句。
但是,这样的嘲笑真的无伤大雅吗?
不管你是笑别人的,还是曾经被笑过的,我都得在这里明确且严肃地表达作为一个闽南人的态度:我的口音是受我的母语闽南语影响的产物,这并不意味着我的普通话因此而“不纯正”“不正确”;并且,我的口音是我本土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并不应该被嘲笑。
195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曾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报告中指出,“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普通话推广工作的目的是扫清因为地理位置、文化背景而导致的交流隔离,是为了便于全国不同地区的人相互沟通,基于人口流动的现实,亦能进一步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是为了让大家都操着一口“完美”的普通话。那么试问嘲笑“闽普”的朋友,我的普通话是不是差到你觉得不知所云?还是我根本听不懂你说的普通话?如果都不是,我讲我的“闽普”能与你正常交流,你又何须露出一副“高傲”的嘴脸呢?更何况,规范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一般来说,真正能说“标准普通话”的都是播音员,你能保证你的发音和用词能赶上这个水平吗?换句话说,咱俩的普通话恐怕都不是所谓“标准”的普通话吧。
《飞天梦》陈其园
所以,讲带有口音的普通话,并不损害普通话本身的功能,只要各位能做到正常交流,我们便无需刻意去回避自己的口音,更不应该有自己的普通话“比别人更土/怂”之类的消极想法,而是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去“拥抱”自己的口音。以我为例,我很清楚知道我的普通话带有浓厚的闽南特色,但我不曾去排斥自己的口音,我甚至用我的口音去进行创作。因为正是这一口“闽普”,能让我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用普通话交际的时候,不断提醒我:我的的母语是闽南语,我的身份是一个闽南人,而涵养我长大的文化是闽南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到自己口音的独特性并接纳它,既是文化认同感和本土文化自信的培养过程,也能使我们更了解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盼归》刘丽萍
有了这样一份文化的归属感和自信感,我们在默默接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时便显得更加客观且从容。既不因为自己的口音而感觉格格不入,也不因为他人的口音与自己不同就妄下评价,反而能以口音作为向其他朋友推介自己家乡文化的契机,实现本土文化的“逆向输出”。
语言多样性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口音的多样性元蕴含着我们与母语和故乡潜在联结的思考。总而言之,广东人说“广普”、四川人说“川普”、闽南人说“闽普”,我觉得,都没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