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区、蔡甸区和汉阳县究竟有何关联?
长江和它的最大支流汉江在武汉交汇,将武汉主城区分割为武昌(相当于今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汉阳(今汉阳区)、汉口(今江汉区,江岸区,硚口区)三部分,称“武汉三镇”。
来源:学习强国 每日人文地图
在汉江以南、长江西北一带,除汉阳区外,在地图上还能看到蔡甸区、汉南区等行政区。但假如从外地来到汉阳或者蔡甸,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比如,“汉阳大街”、“汉阳一中”不在汉阳区,而是在蔡甸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百度中检索“汉阳县”,百科词条却会跳转至“蔡甸区”,那么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于汉阳区和蔡甸区曾经同为汉阳县的一部分。
汉阳在汉水以南为什么要叫汉阳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所谓“汉阳”,即“汉水之阳(北)”。但我们现在看到的汉阳,分明是在汉江之南,这是为什么呢。
如今的汉江从汉阳以北汇入长江
据《尚书·禹贡》记载: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
孔安国在《尚书传》中的注释:
泉始出山为漾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
这里的嶓冢是山名,指的是汉水的发源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境内,“漾”即漾水,和后面的沔水、沧浪之水,其实指的都是汉水,只不过是流经不同地域的不同称谓罢了。
汉水东流,经过三澨(说法不一,或为水名),从大别山的南面汇入长江。此处的“大别”并不是指的我们所熟知的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而是现在位于汉阳的龟山和凤凰山的古名(现在的龟山电视塔上右下方的石壁上还刻着“大别山”三个字)。这也说明了古时汉水与现在汉江汇入长江之地并不相同。
据汉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写的《汉阳县志》:
隋开皇九年(589),沌阳县隶属沔州(后更名复州)。开皇十七年(597),沌阳县改称汉津县。大业二年(606),因汉津位于汉水北岸,依“山北为阴、水北为阳”的旧例,改汉津为汉阳。此后县名一直沿用历时一千三百八十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汉阳县属沔州汉阳郡,县境西部划入汉川县,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漳山移至鲁山(今汉阳区龟山西头南侧),并筑汉阳城。
一般认为,古时汉阳位于汉水以北,汉水从汉阳以南汇入长江,明代成化初年,汉水改道从汉阳城北入江,但汉阳之称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由图可见汉阳城位于大别山(龟山/鲁山)以南 来源:《嘉靖汉阳府志》
武德年间所筑汉阳城位于鲁山南侧、汉水北侧,符合“山南水北为阳”的惯例的。但汉阳县在隋朝立县之时,县治并不在鲁山的汉阳城,而在临漳山(今城头山)。那么改汉津为汉阳时,“汉阳”可能指的是临漳山以南,汉水以北,而汉水改道对“汉阳”这一名称产生影响的也并非汇入长江入口段的位置改道,而极有可能是临漳山附近的改道。
蔡甸区临嶂古城垣 来源:百度地图
汉阳县的发展演变
清代张行简纂《汉阳县志》关于汉阳县域的记载:
汉阳县领于湖北布政司之汉阳府,府城治在西北司治西北十里,由县治东北三千三百五十里,驿达于京师。县境东及东南均七里至武昌府之江夏县,以江水中分界。南二百四十里,西南一百二十里,均至同府之沔阳州界,西九十里至同府之汉川县界,西北八十里至同府之孝感县界,北五十里东北四十里均至同府之黄陂县界,东西广九十三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可见清朝时期,汉阳县地域之广,与黄陂、孝感、汉川、仙桃接壤,大体上包括了今天武汉的汉阳区、蔡甸区、汉南区、东西湖区(部分)等地区。
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变动共同推动了现在的武汉区划的形成。
1926年,北伐军攻克武汉以后,在武汉新设立汉口市,并把汉阳城区并入汉口市,汉阳县城区和农村开始出现分离。
1927年,汉阳县城区与由夏口厅改为的汉口市和由江夏县改为的武昌市合并成立武汉市,这也是武汉市名称的由来。
1930年4月,汉阳城区回归汉阳县。1937年和1945年9月,汉阳城区与省会区先后两次合并(中途被日军占领),成立武昌市。1946年7月,汉阳城区回归汉阳县。清末及民国时期,汉阳县治所仍设在汉阳城。
1950年,汉阳中心区先后改为汉阳城区、武汉市第六区,1952年8月改称汉阳区。1968年4月,成立汉阳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2月,撤销汉阳区革命委员会,恢复汉阳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