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辨真寒假热证和真热假寒证
如何分辨真寒假热证和真热假寒证?看完这篇全明白了!
中医学苑 前天
本文摘编自学苑出版社《吴佩衡伤寒论讲义》,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词解:
①皮肤:言其浅,在外。
②骨髓:言其深,在内。
解释:
凡病有真热证与真寒证之分,有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之别,倘分辨不明确,一经误治,就会造成医疗事故。李念莪在《内经知要》中注《阴阳应象大论》说:“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阴证似阳,清之者必败;阳证似阴,温之者必亡。”此言在辨证论治上极为重要,故特将本条真假寒热之证加以分辨如下:如病人体温增高,横身皆热,虽不着衣盖被,但仍见恶热、烦躁、消渴饮冷、唇焦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脉洪大,或洪数,或洪实,甚至谵语、狂乱等证,此为邪热内盛,亢阳灼阴,真阴内虚,内外皆热,而成真热之证。在治疗上轻则养阴清热及苦寒救阴,重则用白虎、承气等汤扶阴抑阳,釜底抽薪,以救真阴也,此即“状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意。又如病人体温降低,周身皆冷,虽着衣盖被,但仍见恶寒,并多见头昏、目眩、耳如蝉鸣、自汗盗汗、心慌气短、精神缺乏、眠少梦多、唇舌润滑、胸胃腰腹疼痛、夜多小便、大便泄泻、食欲不振、消化力弱,或口燥不渴,或渴喜热饮不多,甚至腹内痞块、癥瘕积聚等证,此又为邪阴内盛,阴霾四布,真阳内虚,内外皆寒,而成真寒之证。在治疗上轻则温中健胃及强心固肾,重则白通、四逆等汤扶阳抑阴,釜底加薪,以救真阳,也就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意。以上是真热真寒两证的一般情况,在诊断上不难辨别。但病到严重时,还会出现与此相反的特殊现象,如病人身大热,虽着衣盖被,而仍见恶寒,脉沉紧,或沉迟无力,或浮大而空,按之无力,舌苔白滑,不渴饮,即渴而喜热饮不多,甚则舌焦唇燥,反喜冷饮一二口,多则不受,小便短赤,大便凝结,时发郑声,但口气不蒸手,这就是邪阴内盛,格阳于外,即原文“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就是真寒假热,阴极似阳之证,仍应以白通、四逆或人尿猪胆等汤,以驱阴回阳。如误用凉下之剂,则尤雪上加霜,即可造成“反泻含冤”之后果。又如病人身大寒,虽不着衣盖被,而仍见恶热,脉沉数,或沉伏欲绝,唇焦舌燥,或舌干如铁钉,消渴饮冷,甚或神志昏乱,不知索饮,鼻如烟煤,时发谵语,而口气蒸手,此为邪热内盛,逼阴于外,即原文“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就是真热假寒,阳极似阴之证,仍应与白虎、承气、黄连泻心等汤以泻热救阴。如误用温补之剂,有如火上浇油,即可造成“误补益疾”之后果。此系编者数十年的实践经验,特提出以作学习和研究之一助。
按语:
李念莪在《内经知要》治则篇内注《至真要大论》,引王冰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状水之主,以制阳光”。他说:“六味、八味二丸是也。”其意以为六味丸可以“状水之主,以制阳光”,八味丸可以“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此种治法,对火不太弱、水不太亏之证固效,但当大热大寒,水源涸竭,火种欲灭之际,则六味、八味状水益火,有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因此,病到水火攻击之时,必用仲景白通、四逆与白虎、承气等汤,此不特可以益火壮水,且有起死回生之功,故引此说,以资学习参究!
吴佩衡(1888-1971年),名钟权,四川人,1921年至云南行医,云南四大名医之一,当代火神派的重要传人之一。
《伤寒论讲义》是吴佩衡先生遵照当时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审中医教材要求,结合自己多年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临证体悟编著而成。本书从《伤寒论》398条中精选了263条最能反映仲景学术思想的条文进行逐条论述,完整涵盖了《伤寒论》的 112 首方剂,对其中难理解的 133 条条文加以评按,并补充了一些条文缺少的治法方药,从体例和内容可见作者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教学和指导临床。
本书以1965年吴佩衡先生油印本《伤寒论讲义》为底本,重新整理而成。自1965年以来,该书未再版。
本书分概论和各论两部分。
概论包含:
1.《伤寒论》之源流及其书名之意义。
2.《伤寒》六经与《热论》六经。先生经分析认为《伤寒论》六经以《素问·热论》六经为基础,但较其更为完善。
3.《伤寒论》六经分证及其作用。此处先生引郑钦安关于“伤寒六经提纲病情”的论述,指出明确六经病情,把握纲领对于掌握辨证论治的规律及临床诊疗大有裨益。
4.六经与八纲之关系。指出临证以八纲和六经分证,极具指导意义。
5.六经与五行、六气之关系。强调六气及五行生克对理解六经的重要性。
6.六经与八法之关系,认为八法已囊括在六经治法之中。
7.传经与直中。
8.合病与并病。
各论分七章: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和差后劳复病。
吴佩衡先生在阐释条文提及和有证无方补用方剂中,提到最多的方剂为四逆汤、白通汤(含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麻辛附子汤,善用回阳救逆之法,具有明显的火神派特色。当然,先生临证注重六经八纲,标本兼顾,绝不是一味地扶阳。本书切合临床实际,是研习《伤寒论》不可多得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