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伤寒——宝鉴大师医案故事
活用伤寒——宝鉴大师医案故事
平江有张省一者,病伤寒,眼赤,苦缩,有膏,唇口生疮,
气咄失音,脏腑利已数日,势甚危。
此证伤寒家不载。诸汉锌欲先止胜腑。忽秀州医僧宝鉴大师者过,投以茵陈五苓散、白虎汤而愈。诸医问出何书,僧曰:“仲景云五脏实者死,今赖大肠
通,若更止之,死可立而待也。五鉴导其小肠,白虎以散其邪气
也。”诸人始服。(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五)
散人译文:平江县有一个姓张名省干的人,患了伤寒病,病症为眼睛赤红,口苦舌缩,舌苔厚腻,口唇生疮,气喘失音,肠胃下痢已有数日,看上去病情甚危。此样的证状伤寒医家的著作都没有记载。来诊视的几个先生都认为要先止肠胃下痢。
正好秀州法号称宝鉴大师的一个行医和尚路过,诊视后开出茵陈五等散和白虎汤给病人服用,结果很快痊愈了。
先前的医生请教和尚这个方法出自何书,大师说:“仲景说过,五脏实者死,这样的情况需要大肠畅通,如果反而去阻止肠道排泄,很快就会因肠道阻塞而毙命。五鉴汤疏导病人小肠,白虎汤用以散其邪气,病就好了。
”众人叹服。(宋·赵彦卫《云麓漫抄,卷五)
散人附方:
茵陈五苓散主要成份:赤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白术(炒)。有温阳化气,利湿行水之功能。
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 ,渴不思饮。
白虎汤,最早见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一书。历代中医奉它为解热退烧的经典名方。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治伤寒脉浮滑,表有寒,里有热。
来源:
《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碎(50g) ,知母六两(18g) 甘草二两,炙(6g) 粳米六合(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
伤寒阳明热盛,或温病热在气分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口舌干燥,大汗出,脉洪大有力,现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叶性肺炎,夏季热等属于热在气分者。
方论:
方中知母、石膏清肺胃之热而除烦渴;甘草、粳米益气生津、养胃和中。四味合用,共收清热生津之功。
服法: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散人评:
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中医故事,患者表征:眼睛赤红,口苦舌缩,舌苔厚腻,口唇生疮,气喘失音内热肺燥。但是又肠胃下痢数日,脾湿水停。哪究竟是寒是热呢?和尚明察秋毫,活用伤寒,以茵陈五苓散利湿行水,又用白虎汤解阳明气分热,温脾胃虚寒,一招中的。如果放在今天,医生们会怎么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