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庆昌回忆亲历东圳水库建设和管理过程

温馨提示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閔氏家族文化” 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闵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闵氏宗亲交流。共同传播閔氏文化!

图①:闵庆昌翻看旧照片;

图②:当时工程队合影;

图③:木兰倒虹吸管建设现场。

  14年11月22日下午,一位老者给记者打来电话说,说看到本报刊登的木兰倒虹吸管建设的纪念碑亭的有关报道,称他参加东圳水库建设和管理有20年,并参与了建亭。

  他叫闵庆昌,1930年出生,今年85岁。他保存了很多刊登有关原鲁山和东圳水库建设的文章的报纸。“我参加东圳水库建设、管理,共有20年时间。1958年在东圳水库指挥部任库内工区副主任,1959年任木兰工区建设倒虹吸管的副主任,1960年转入城厢渠道站站长,1963年调到东圳水库管理局任工管股股长。1978年调到莆田县经济委员会工作直至1992年离休。”闵庆昌还特地找出那段时期的照片,边翻看照片边回忆。

  闵庆昌任库内工区副主任期间,负责运输砂卵石、红粘土、沙等工作,有水兵团、陆战队等6个团队。他负责的十二团主要是水运砂卵石和陆运红粘土。当时由黄石公社调80多只沟船,每船配备两名船工,后来技术改革,由汽船厂调4艘汽船,由汽船拉运沟船,既提高工效又安全。后来又调来造船厂的人员成立修船厂,修补船坏、漏水等;同时还有修车场,就是用独轮车运红粘土的或双轮胶轮车。库区工作是为民工服务的。当时要完成任务,日夜赶程,实行三版倒。歇人不歇工具。由于夜里运船时常出现翻船沉船事故,后来每只船就配备一盏马灯挂在船头。由于当时条件差,还备有每人两块木板,当做“救生圈”用。

  任木兰工区副主任期间,闵庆昌负责建木兰倒虹吸管。他说,本来想建桥,因成本太高,改用倒虹吸管。其实当时的倒虹吸管是用木头加工制造的,由外地运回来的脱脂枕木,加工成不同规格的木条块,通过凹凸衔接,每隔10公分用钢筋环扣锁紧,再刷沥青油,像筘桶一样,不漏水又能抗水流的压力。在建纪念碑亭时,无钱无材料,没有钢筋想用竹片代替,汇报给原鲁山,原鲁山不同意,说水利工程怎么能这样,再穷也要保证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后来原鲁山上报省水利厅,才拨下钢筋。纪念碑亭用建倒虹吸管的脚手架的杉木做亭柱,8根杉木建八角亭,彩亭翘角,亭顶尖本来按传统是用葫芦型的,但考虑到当时反封资修,就改用和平鸽型,成为独特的纪念碑亭。碑刻的碑文由八十岁老人陈唐彬书写。

  东圳水库建成后,闵庆昌任城厢渠道站站长。城厢渠道站是从龙桥到黄石,渠道弯弯曲曲经过涵江、华亭、城厢,当时全站有30多人,平均每人负责两公里多的渠道。遇到下雨天,就得出去巡逻防涝排水,排洪时期还请民工帮忙。抗旱时期要做好分水,掌握水闸开关。还要经常组织各公社对所经渠道的清淤工作。当时群众干劲高,一有任务,大家都积极响应,及时完成。

  后来闵庆昌调到东圳水库管理局,任工程管理股股长,负责所有的水库、坝头、水渠等工程。即使当时条件差,也总是住在坝头,遇到溢洪道的排洪,都很紧急,不敢离岗。他说,现在弘扬原鲁山的精神很好,还要加上群众干劲。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干劲,东圳水库也建不成。当时的“水兵团”“陆战队”,就是最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群众干劲的表现。

团结世界闵氏宗亲    凝聚中华闵氏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