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现得自私,真是“三岁看到老”吗?摸摸孩子心理再开处方单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文/诺妈
“你个小白眼狼,我把好吃的都留给你,你倒好,一个都不肯!”奶奶坐在桌旁,一边喜滋滋地看着孙子吃草莓,一边故作埋怨。
“我家孩子特别小气自私,只要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肯让出来。”妈妈略显无奈地诉苦。
……
这两个场景,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家的诺诺也曾有过这样一段时期。
记得有一次,我剥了一个橘子给他,看他一个人把半个橘子吃下,于是问他:“能不能分一瓣给妈妈?”小家伙停下来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手里的橘子,犹疑着剥下一瓣。我心里暗自窃喜,却见他迟疑了一下,然后迅速塞进自己嘴里,紧接着把剩下的几瓣橘子也塞进嘴里,囫囵吞枣,然后他摊摊手说:“没有了。”整个过程,看得我大跌眼镜。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孩子这般自私,这般占独食,正常吗?会不会长大后沿承不太好的品德习惯?在孩子稚趣的护食行为下,妈妈们心中涌起的却是一阵阵的担忧。
其实,儿童心理学研究,三周岁左右是孩子秩序的建立期,对物品的归属感也特别强。护食、护玩具,占独食、占玩具,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为人父母当然也不必过于紧张,但同时又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个时期,恰恰又是孩子价值观萌芽时期,良好的引导,将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观影响深远。
因此,“分享”成为幼儿教育中重点的教育内容之一,一般从生活实际和绘本教育两方面做疏通引导。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我记得在橘子事件以后,我长了个心眼,每次给孩子吃东西,我都会给上他一大份,让他先从爷爷奶奶开始挨个分下来,最后再适时表扬并奖励给孩子吃。有时候,爷爷奶奶疼爱孙子,想省下口食让孩子多吃一点儿,逢此情形,我们都会善意地劝导老人接受并吃下去。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秩序感的建立,久而久之,他便养成了一种习惯,那就是有好吃的先想到别人。后来,遇上爷爷奶奶不肯吃,也不需要我们劝,他自己就会好客地坚持让爷爷奶奶吃下去。
在这期间,我也专门给孩子看过几个关于分享的绘本,以期在故事中,孩子的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本《石头汤》,这个故事不单单只是为“分享主题”构思一个简单的故事内容,打动我的是故事字里行间所渗透出来的人性之美好。“人之初性本善”,让孩子对世界的认识从美好一面开始,是我们每一个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石头汤》是一碗心灵之汤。三个和尚为了寻找“什么使人幸福”,于是下山寻找答案。这一路并不顺利,常年饱受生活艰苦的村民们早已不相信友爱,不愿意再接纳陌生人。他们紧闭门窗,他们熄灭灯火,他们拒绝接触。
但无论生活多么残酷,无论土地多么贫瘠,柔软的始终是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