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园、老闸桥、天后宫......唐家弄的曾经风华(作者:惜珍)

上海市区北部的天潼路一带以前被称为唐家弄。唐家弄以天潼路为轴心,南自苏州河,北至海宁路,东抵河南北路,西迄浙江北路。

天潼路

唐家弄一带原是农田和荒地。清康熙至同治年间,随着老闸的筑成和老闸渡、老闸桥的次第建成,此处成了上海县城通往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地的陆路要津,形成了老闸镇。太平天国期间,即1860年前后,有唐姓商人来老闸街开设石灰行,并在今天潼路799弄中段处建造了数间平房,从此得名唐家弄……

上海最早的私家园林

天潼路814弄曾是上海最早的私家园林——徐园所在地。

徐园又名双清别墅,占地3亩,1883年由浙江海宁丝商徐鸿奎创建,园内花木扶苏,亭、堂、榭、阁、斋、泉、石等一应俱全,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园中置12景,“其园林布局当为海上诸园之最”,为清末沪北风景绝佳处,当时曾被誉为沪北十景之一。

吴友如所绘《春江胜景图》中之徐园

徐园

徐园于1887年1月24日起对外开放,是上海最早营业性开放的私家园林,游客只需花一毛钱,就可在里面盘桓一天,尽情畅游。晚上,园内张灯结彩,元宵夜,更有各色烟火花炮在鸿印轩前燃放,呈现火树银花奇景,引得沪上骚人墨客争相结伴来游。

中国电影史应该留下唐家弄的徐园之名,因为它是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地方。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国巴黎。半年后,即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园告白》就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1900年10月21日,《申报》又刊徐园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有《马房失火》等14部短片。

1896年6月29日刊登在《申报》上的《徐园告白》,

堪称中国第一则电影预映广告

上海公共租界扩大,徐园所在的天潼路一带被划入公共租界,唐家弄日益城市化,尤其是徐园近旁的万茂场集市终日喧嚣不已,精巧典雅、萧然绝俗、尘嚣不至的徐园实难与其为邻,遂有搬迁之意。不料那年春初,戚家请徐鸿逵喝春酒,他乘着自备的马车前去,喝得醺醺有醉意,归来时马蹄得得,斜照一鞭,没想到车门竟没有关紧,在疾驶中他从车门坠下,后不治身亡,年仅58岁。徐园搬迁之事就此搁浅下来。

1909年,徐鸿逵之子把徐园内的假山、亭台、馆舍等悉数拆迁到康脑脱路(今康定路)。原址上构筑了两排35间两层民居,取名徐家园。建成后租赁出去,获取可观的租金。至今,天潼路814弄43支弄朝东通西唐家弄的门墙上,尚有“徐家园”三字石雕门额遗存。因为徐园,这条弄堂被称作徐家花园,它一直通到七浦路。

徐家园

上海最古老的一条街

老闸镇南沿吴淞江,北至天潼路,东靠山西北路,西迄甘肃路,以吴淞江老石闸命名。清嘉庆时期称老闸市,至民初称老闸镇。

老闸镇以老闸街为主体,原来长度有500米。是清康熙至光绪时期粮食、地货的集散地,系上海最古老的一条街。明隆庆4年(1570),海瑞浚吴淞江(即苏州河),建挡潮石闸,由此逐渐形成市集。

老闸桥

老闸桥现名福建路桥,因附近曾有习称老闸的吴淞江水闸,南北两岸为老闸市而得名。老闸桥上部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结构, 1968年前此处原为木桥,初建于1864年,从1864年到1873年间,当时还是吊桥的新闸桥以下的苏州河上,除了要交钱才能通过的威尔斯桥外,这是唯一一座随意通行的桥梁。

有个叫张金元的商人于1886年在老闸桥堍东侧一排旧式楼房最南两间(今福建北路2号)的楼上开设了书场兼茶馆。书台上放着古式状元台和摆脚凳,台下放置板凳与八仙桌若干,大约有200只座位。听众围桌而坐,边喝茶,边听书,楼下则是浴室和点心店。这种经营方式,是旧上海茶楼书场的典型,今天在上海已很难见到。取名玉茗楼,寓“金枝玉叶,香茗合璧”之意。每天早、中、夜三场。所聘的多为江浙沪评弹响档,场面甚为兴旺。久而久之,书界遂有“若要出名,先进玉茗”之说。

今日福建路桥

1958年公私合营时期,玉茗楼搬到天潼路、福建北路口原河北大戏院,后来被关闭。1983年,百年老书场得以恢复。恢复后的玉茗楼,就像是一幢普普通通的民宅,门前没有醒目的招牌,不上楼,体会不到百年来被誉为“春申第一楼”的独特风情。沿楼梯拾级而上,走进拱门,一个古色古香的老书场呈现在眼前。只见几根红漆雕花的木柱,几盏闪着幽幽灯光的精巧宫灯,绘着淡雅水墨画的四壁,蒙着粉藕色锦缎的书台和木椅,台下十几排深棕色的藤椅,头上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式样、带着吊灯的吊扇,让人仿佛回到以往的岁月。

商务印书馆的发祥地

1902年3月22日,蔡元培、黄宗仰等人发起,在天潼路余庆里成立了中国教育会,以改良教育为宗旨,会长为蔡元培。7月,由夏瑞芳等创办的商务印书馆迁至相距不远的北福建路2号、3号(今福建北路319-331号),自建印刷所,在河南路新设发行所,又增设了编译所。

夏瑞芳

1903年张元济任编译所所长,商务从纯印刷转为出版为主。1904年,编辑出版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为国内第一套按政府学堂章程,按学期、分学科、附教法的教材。到1907年,这里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民营出版机构的所在地。

1907年4月,商务印书馆在宝山路购地80余亩营建新的总厂,之后,于北京、汉口、香港等地设立36个分馆分厂。至1932年,仅上海总馆职工数即达4500人,高踞中国出版界头把交椅。

1915年,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全体同仁合影

在福建北路的六年,商务印书馆除适时出版印发了大批教科书外,许多在中国出版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期刊、图书均创于此。《东方杂志》月刊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大型综合性杂志,1904年3月创刊,1948年12月停刊,有“杂志的杂志”之称誉。《绣像小说半月刊》,1903年5月创刊,1906年4月停刊。铅印线装本,晚清著名文学家李伯元主编,是晚清四大文艺期刊中寿命最长、成就最多,销路最广的一种。李伯元的《文明小史》、刘鹗的《老残游记》、吴研人的《瞎编奇闻》等,均先刊于此。署名荒江钓叟撰的《月球》,于1904年在该刊连载,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科幻小说。

《东方杂志》新年特刊

张元济主编的创刊于1902年1月的《外交报》旬刊是中国第一份以研究国际问题为主的刊物,每期约有一半篇幅译载外国报刊上最近时文,自第20期起由商务出版,共300期,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参考消息。此外,蔡元培译《哲学要领》、赫胥黎《天演论》、林纾译《伊索寓言》《鲁滨逊漂流记》等亦在此出版。1902年严复编著的英汉字典《英文汉诂》是中国第一本横式排版刊印的中文书籍。1903年,商务印书馆于我国首次使用著作权印花,还承印了中国第一套由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

海派艺术创始人吴昌硕故居

与天潼路相交的山西北路457弄12号,是海派艺术创始人吴昌硕的故居。这是一幢石库门三间两厢的二层楼房。这条弄堂呈十字形,联排式,门框用花岗岩条石砌筑,两扇乌漆门上装有铜环,门顶上雕有花饰。主楼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厢房。

吴昌硕

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在艺术创作中善于集百家之长,因而被誉为中国美术界海派艺术的创始人,其艺术风格在我国和日本东南亚地区均有较大影响。他在1913年69岁时,携妻从苏州迁居上海,与儿子吴东迈同住山西路吉庆里923号,即今山西北路457弄12号,直到1927年11月29日因中风在这幢楼房中与世长辞。

故居主楼二楼是吴昌硕的画室,紧挨南窗放着一张特大的画案,画案前是一只下面有一块踏板的高座椅,室内布置简朴、典雅。吴昌硕逝世前三天,还在此画室挥毫创作了他最后一幅画《兰花》,似乎象征着他艺术生命的清香幽远。

二楼后侧是一个宽敞的阳台,种有花木盆景。东厢房二楼是吴昌硕的卧室兼书房。南窗下摆着一张长桌,案头供奉弥勒佛石像一尊。桌前有一张靠背椅,窗旁靠墙是一个放置二十四史的专用书橱。靠北墙放着一张铁床,帐幔上挂着一只葫芦和一把宝剑。写字台旁放着一张楠木沙发摇椅,是吴昌硕75岁生日时朋友送的礼物。室内还有一只保险柜和一面落地镜。西厢房二楼是吴东迈夫妇的居室。

吴昌硕故居

主楼底层及东厢房一楼均为客堂间,西厢房一楼曾是吴昌硕弟子王个簃的居室,王个簃1925年在吴家拜吴昌硕为师。后厢房是裱画室,旁边是厨房。前面天井是砖地,平时只放着一辆人力车,供主人外出时使用。据说,吴昌硕住在这里时,经常身穿道服,头顶挽了个小发髻,两手交叉在背后,来回散步。

从外面看吴昌硕故居,这是最普通的石库门房子,灰色的砖墙,两扇黑色乌漆大门已经斑驳,犹如老人的头发般花白,岁月的沧桑在这上面写得明明白白。

吴昌硕晚年自画像

天后宫和上海总商会

在河南路桥北堍的北苏州路470号,有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西式楼房,原系清出使行辕旧址,1915年在此建造上海市商会会所。进门是甬道,甬道北端西侧辟一小花园,内有童子军四烈士纪念碑一座。童子军四烈士即罗云祥、毛征祥、应文达、邹正武四人,于“一·二八”之役赴前线救护伤员,被日军戕害。主要建筑有南大楼和北大楼。南大楼底层为会场,二、三楼为办公室。1949年上海解放后,改组为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1979年,该会会址迁至香港路51号。

河南北路3号曾有一座建于光绪十年即1884年的天后宫神庙,河南路桥因此被称作天后宫桥。清光绪五年,出使大臣崇厚为上海港口无天后宫事,奏请清政府促地方官建庙。道士李朝真、刘庆安向江、浙、闽、粤四省船帮善士捐资。光绪九年,在铁大桥(今河南路桥)北堍建天后宫,次年闰五月落成。清政府赐“万流仰景”匾额。每逢朔、望及天后诞日,出海商人和船民纷纷前往拈香,祈求护海。世传天后护海有奇应,故出海商人及船民等前来祈求者甚多,20世纪40年代有“香火极盛,可称全沪之冠”之说。

天后宫

清末,天后宫部分毁于战火,门内赌摊林立。民国十二年,境内士绅为避免公共租界工部局干预,维护国权,而筹款修葺。宫内部分房舍为中华职业教育社属商业学校等所用。在公共租界时期,天后宫仍归中国政府管理,成为租界内的一处飞地,各种政治倾向的人均可在这里进行活动。1924年10月10日,在天后宫举行国民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右派,还有上海大学学生共产党员黄仁等。黄仁在演讲时当场遭国民党右派杀害,这是上海第一个为革命捐躯的共产党员。1927年3月,李立三在此开大会宣布上海总工会成立。同年,国民党政府侵占天后宫看楼,作为国民党第三区党部办公室,并将大殿神像捣毁,赶走道士,拨给树基小学作校舍。大殿改为佛教庙堂,由当地士绅聘请知空法师住持。“八一三”日军侵沪时期,天后宫成为难民收容所。河南北路海宁路转角的凌万泰米店前常有争购户口米的场面。

解放后,这里成为河南北路小学校舍,1977年建造山西中学校舍时,将天后宫大殿移至松江方塔公园内,列为上海市保护建筑。1980年,天后宫的楠木大殿照原样拆迁到松江方塔公园内,天后宫大殿原址成了山西中学校舍。原先天后宫门口的一对石狮,现在就在上海城隍庙九曲桥荷花池畔的豫园大门口。天后宫前面,原来有一个戏台,后来分隔为居民住宅,从其精致的斗拱,贴金的檐板,还能想见当年风采。2006年,因该地市政动迁,戏台也被拆除移建别处,天后宫已没有了任何踪迹。

所幸的是,巴洛克风格的总商会旧址还在。今天,我们在河南路桥西北堍的北苏州路470号可以看到一个四层门楼,门楼下是矩形过道,这里便是昔日执中国商界之牛耳的上海总商会会所,曾是上海华商的议事要地和管理上海商务(主要是华界)的总机关。

上海总商会旧址

即便在今天看来,这座总商会的大楼依旧气派非凡。建于1915年的高大的西式拱门仿罗马凯旋门式样,门楼上部是镌刻着花草图案的方柱和圆窗,中间半圆形的砌石拱券,石刻雕饰丰富。

这幢处处让人惊艳的建筑建国后长期被一家工厂使用,后又成为上海电子元件研究所。1999年9月,被上海市政府公布为市级优秀建筑保护单位。

审理过“苏报案”的新衙门

七浦路口东侧的浙江北路191号曾是中国第一个西式衙门。1864年,英国领事巴夏礼建议,在英租界领署内设立理事衙门,由中外互派官员共同审理华洋之间的案件。理事衙门起初设在英驻沪领事馆内,1869年改称会审公廨,1886年迁至南京路,1898年又迁至浙江北路的新厦,当时习称新衙门。1927年1月1日会审公廨结束,在此成立临时法院,1929年起作为国民政府高等法院。

会审公廨旧址

审判厅见证了中国历史上重大的事件。百年前的“苏报案”就在这里审理。1903年上海《苏报》上刊登了“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的《革命书》,引起清朝廷恐慌,设法使租界拘捕了章太炎等人,随后邹容应章太炎之召自行投案。由于当时的租界想标榜自己的所谓民主法制,于是在会审公廨的公堂,出现了以清政府为原告,中国人为被告,外国人为法官的一场荒唐的审判。结果,邹容被判处3年徒刑,后病死于狱中。

清朝末年,上海审判外国犯人在提篮桥,审判中国犯人则在浙江北路191号的“新衙门”。民国时,“新衙门”改为江苏省法院,领导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陈云同志和革命烈士王孝和都曾被关押在这里。2004年4月10日,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发布的上海市第一批登记不可移动的文物名单上,近代建筑会审公廨旧址已赫然名列其中。

会审公廨审案情景

末园、火轮房、钱业会馆

河南北路七浦路西北首有一个小花园,这里曾是私人庭园末园所在地,俗称港北公园。

末园建于1874年前,由晚清四大买办之一的徐润创建,面积0.177公顷,半对外开放。1876年吴淞铁路通车典礼即在此举行。1879年改为山西汇业公所,解放后,旧屋拆除,建起街头绿化地,俗称小花园。因为小花园前就是七浦路服装市场,小花园每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今日七浦路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等组织的吴淞路公司筑窄轨的吴淞铁路,于当年4月至7月间建成的上海车站就在七浦路与塘沽路之间的河南北路上,同年7月3日上海―江湾正式第一次通车营业,该车站与江湾车站同为我国境内最早营业的火车站,因当时人称火车站为火轮房,故俗称“上海火轮房”,站务人员全是英国人。12月1日,吴淞铁路第二期工程通车,从上海至吴淞,通车后,因碾死一名中国人,遭民众强烈反对。1877年10月20日清政府买断、收回铁路,不久线路拆除,车站也就废除了。因为这段历史,所以人们以铁字俗称其邻近地名,先称东北邻的今彭泽路为铁马路,江西北菜场为铁马路菜场,河南路桥为铁大桥,最后,干脆把整条河南北路称为铁马路。

上海火轮房

毗邻七浦路的河南北路塘沽路口原是钱业会馆,1891年由北市钱庄业集资兴建。馆舍系寺庙式建筑,坐北朝南。门前为广场,场中屹立着一座三足铁鼎,沿街有一高大的照壁。钱业会馆是北市民族金融资本的钱庄行业集会的场所,每年春秋两季供祭演戏,并在东西两厢楼设置酒席,由各钱庄轮流值年承办。可以想象当年这里该是何等热闹。

吴淞铁路通车时的盛况

(部分图片源自朱惜珍女士、黄之庆先生)

(杂志编辑 陆其国丨新媒体编辑 周晓瑛)

来源:“档案春秋”公众号

(0)

相关推荐

  • 臭名昭著的老闸捕房

    ▲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南京路五卅惨案纪念地现场讲解,阿达摄影 在南京东路766-772号的街沿,立有"五卅惨案爱国群众流血牺牲地点"的纪念牌,五卅惨案的发生地在原来的公共租 ...

  • 【每天老照片】-1万-4374-1870年代 上海城市风景老照片

    找到一组非常早期的上海老照片,且看1870年代 上海城市风景老照片. 1870年代的上海 外滩公园. 1870年代的黄浦江. 河南路(河南中路)是当年上海公共租界中区和今天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南北向马路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81,肇嘉浜之肇嘉浜路

    打浦桥向西,是卢湾体育馆.2002年,姚明率领大鲨鱼夺得CBA总冠军时,主场就在这儿.2006年,我带儿子去这个体育馆去看大鲨鱼的比赛,姚明夺冠时的主教练李秋平,队友刘炜.章文琪.贾孝忠等还在,但已经 ...

  • 上海“棋盘街”个最后一段盲肠

    讲述:刘时医 上海"棋盘街"个最后一段盲肠 来源:老周望野眼 作者:周力 沪语改写:冯济民 文字修正:丁迪蒙 讲述:刘时医 今年2月26日,我勒公众号里发了一篇<今夜,阿拉听 ...

  • 上海“棋盘街”最后一段盲肠

    今年2月26日我在公众号里发了一篇<今夜,我们听杨振雄>,文中插了一段杨振雄.杨骢父子八十年代的作品<海峡两岸盼明月>,其中有一句唱词写到"当初家住何方地,靠近城隍庙 ...

  • 寻找唐家弄

    2020-04-09 唐家弄,一个区片名,在原闸北区天潼路福建里那边.在历史上,这曾经是上海华界北市之最.随着市政建设,唐家弄被拆了个精光,啥都不存.当年网上有很多说可惜的文章,还有人为保存唐家弄的一 ...

  • 盘锦的桥之五十五—沟海铁路唐家立交桥

    那桥那人间 禾莱 你 如时光 穿越了多少人的青春 你 如轻舟 摆渡了多少人的记忆 你 如名砚 写就了多少人的奋斗 任由日升月落 你始终在那里 听海风高歌 丢下一路音符 唱出顿挫抑扬的故事 任由四季更替 ...

  • 徐璐迪士尼抱唐老鸭生图,肤白貌美大长腿,A4腰直角肩巴掌脸

    相信很多小伙伴对徐璐这位演员还是特别关注的.前段时间直播,不少粉丝都觉得她活得通透真实,她的人气是相当高.乐了冷知识温馨提示:本文约400字,阅读需要1分钟左右. 肤白貌美大长腿,真的很绝!璐璐小公主 ...

  • 汉诗选刊||胡刚毅/徐明/曾绯龙/黄晓园/五里路/苏唐果/夏斌斌/胡粤泉/罗启晁/欧阳河/张昱煜/左清/邓小川

    江西吉安诗人作品选辑 白鼬悲歌 ◎胡刚毅 夜,黑得星星打颤月亮躲匿 深山草丛间,奇特而悲惨的一幕: 一只白鼬小心翼翼警惕地蹑行 一只没有皮毛.浑身血淋漓的白鼬在蹒跚! 一只被剥了皮的呻吟不止的母白鼬在 ...

  • “唐家宇宙”之后,和徐童谈纪录影像的可能性 | 凹凸TOALL第八期

    如果聊中国独立纪录片,徐童导演的"游民三部曲"(<麦收>.<算命>.<老唐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篇章,他也凭借这三部作品,获得国内外无数奖项 ...

  • 汝城土桥镇||黄家村

    文|何优秀   图|黄细建 黄家村位于汝城以北八公里的土桥镇,与天柱山风景秀美的汝城二中毗邻.从标有黄家村三个大字的路口进入,左边是次第成林的枫树林.春夏,树木翠绿挺立:秋冬,红枫随风飞舞,像一个盛装 ...

  • 汝城县土桥镇黄家村|毛主席曾居住过的地方

    位于汝城以北八公里的土桥镇黄家村 与风景优美的天柱山汝城二中毗邻 从标有黄家村三个大字的路口进入 这里,曾是伟人毛泽东居住过的地方 1928年4月上旬 毛泽东为策应湘南起义军上井冈山 曾率领工农革命军 ...

  • 土桥镇黄家村|汝城最好吃的凉薯!

    凉薯在我们汝城被称为番古薯.它可以直接生吃,也可以切丝做成凉拌或者加少许的油炒熟以及炖骨头汤吃.它是一道甘甜清凉物美价廉的地道常见食材,也是丰富我们儿时味蕾的风味小吃. 凉薯属于草质缠绕藤本植物,特适 ...

  • 新奇来了!汝城县土桥镇赵家村也有猴子,有帅哥还与它留影!

    新奇来了!汝城县土桥镇赵家村也有猴子,有帅哥还与它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