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被考古学家称为满天星斗的龙山文化,从哪来又去向何方?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中后期,有一个阶段被称为龙山文化时期,它上承彩陶文化仰韶文化,下启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它是黄河中下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年代在距今4000-5000年之间。

和仰韶文化的彩陶广泛传播相比,龙山文化以黑陶的流行为特征。除了山东之外,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与龙山文化年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分别,但由于文化面貌并不相同,于是考古学中将各地的文化冠以地名区分开来了,这样就有了山东龙山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等称谓。这样来看,龙山文化就不是一种考古学文化了,他更像是代表了同一个时期不同地域的考古学文化,所以更准确来说,龙山文化应该是指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考古学文化分类重要标志物:陶器

回到本文开头,龙山文化是以黑陶的流行为特征,其实黑陶(陶器)只是考古学上归纳考古学文化的一个标志物,确切的说,山东龙山文化是以黑陶的广泛使用为特征,而放眼整个黄河中下游,龙山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各地的城址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这是明显区别于仰韶时代的。龙山文化有那么多分区,那么各地的龙山文化有何不同,他们的来龙去脉是如何呢?

中国各地考古学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海岱龙山文化,是典型的龙山文化,其文化特征是磨光黑陶的广泛使用,制陶技艺达到了颠峰状态,并且烧出了表面光亮如漆、薄如蛋壳的陶器。山东龙山文化是本土文化发展而来,其传承序列清晰完整,其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在山东半岛持续了1700余年的大汶口文化,在其晚期,演变成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山东龙山文化,在和二里头文化大致相当的时期,又发展成了岳石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岳石文化在二里头文化消亡后,大放异彩。

海岱文化区文物

中原龙山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是分布在河南黄河沿岸的龙山文化。中原文化的特征是出现了大量的城址。中原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明显不同的是,其上限与仰韶文化相接,下与二里头文化相连,并没有一刀切的界限,上下都有一个过渡或交叉。尤其是在豫西发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出现了“仰韶--中原龙山--二里头文化”的“三叠层”,证明了文化传承的关系。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三叠层:

三叠层是文化传承有序的一种标志,其概念来源于河南安阳附近的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的发掘,一般情况下,考古学地层,叠压在上层的文化堆积,年代要晚于被叠压的文化堆积,也就是说,文化层越靠上,时代越晚。这称之为地层的“叠压关系”。在安阳后岗,发现了著名的“后岗文化三叠层”,上层为商文化层,中间为龙山文化,下层为仰韶文化层。这次考古发现,首次为中国考古学确认了仰韶文化早于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早于商文化的逻辑序列。

​考古学地层示意图

庙底沟遗址分为两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龙山文化。这样看来,河南的龙山文化,是由本土的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发展而来,又发展为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典型文物

陕西龙山文化

由于陕西地理位置的原因,陕西龙山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关系极少。陕西龙山文化在渭水流域有少量分布,主要是客省庄二期文化,其文化受甘肃和河南龙山文化比较多,它的直接发展去向目前尚不明确,有待通过深入工作解决。

陕西龙山文化的另一主要区域是在陕北,这里发现了众多石头垒砌的城址。陕北龙山文化来源于北方草原,并非来源于陕西本土。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陕北的龙山文化,来源于蒙古草原的老虎山文化。老虎山文化的石城聚落群和式鬲诞生后,积极向南和向东发展,促进了这些地区“方国”的形成和发展,石峁、芦山峁等龙山文化城址,正是老虎山文化类型向陕西发展的结果。与陕西渭水流域的龙山文化结局一样,陕北龙山文化的去向也是不甚明了,文化传承序列并不完整,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的探明。

山东河南陕西龙山文化传承序列

上图来源于许宏的《先秦城邑考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