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出土2颗牙齿,这处四川遗址就比三星堆更重要,解开了千古之谜

仅出土2颗牙齿,这处四川遗址就比三星堆更重要,解开了千古之谜

原创2021-06-25 20:04·东方大史

仅出土2颗牙齿,这处四川遗址就比三星堆更重要,解开了千古之谜

2019年底,四川省考古研究院联合上级部门,时隔34年,重启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迄今为止,第二阶段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已落下帷幕。随着成百上千件珍贵文物陆续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化验,围绕着三星堆的许多未解之谜,又再次成为人们热议话题。

比如,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化,是否有特殊联系?到底是什么人建造出了三星堆,又是否会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只可惜,考古工作人员还没有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提取到有用的文字信息。没有文字信息,也没有其他特殊符号,我们只能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对三星堆文明进行简单分析。

无独有偶,2003年初,考古工作者在四川省茂县营盘山遗址,出土大量具备仰韶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的特征“彩陶”,以及两座人祭坑。营盘山遗址的发掘工作直到2008年全部结束,相关科研报告成果于2019年才公布于众。

考古界,营盘山遗址的重要性其实不亚于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其中,工作人员从营盘山遗址的那两座人祭坑,完整提取两枚古人牙齿。仅凭这两枚牙齿,便奠定了营盘山遗址的特殊之处。

2003年2月份,四川省考古研究所收到群众提供的线索,四川茂县营盘山出现大量彩陶。文物部门立马派出精兵强将,来到营盘山进行抢救性发掘。

考古工作者从营盘山遗址,发掘并提取出大量具备仰韶文化晚期和马家窑文化的特征彩陶。后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测试表明,营盘山遗址出土的彩陶,其化学成分更接近于黄土高原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器物。

除此之外,营盘山遗址出土的素面陶化学特征,与四川本地粘土颇为相似。极大程度,素面陶器为本地自产,彩陶器则来自于黄土高原。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在营盘山遗址还发掘出两个人的祭坑。所谓人祭坑,便是封建时期一些部落或者封建政权大人物,殒命归天。

为了彰显死者身份尊贵不凡,必须要用活人对其进行殉葬。我国殉葬制度由来已久,直到明朝时期,英宗朱祁镇结束了残酷的殉葬制度。书归正传,这两座人祭坑埋有两具保存较好的古代人骨标本。

经过鉴定,这两具人骨标本生前均为40岁左右的壮年男子人骨。他们是什么身份?为何被作为祭品下葬已不得而知。通过这两具人骨摆放时的状态,体现出当时存在社会等级分化的强烈原始宗教意味。

更让大家意外,这两具人骨标本虽残破不堪,考古工作者却顺利提取出两枚完整的牙齿。2013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这两枚牙齿进行全面分析。最终得出结果,牙齿的主人日常主食应该是“粟米”。

由于牙齿是人体最为坚硬的组织,一旦矿化生成之后通常不会被代谢,保留个体幼年或青年时的食谱信息。

换言之,至少4000年前,四川茂县营盘山一带生活的古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大量粟米。这两颗牙齿的主人,平日里还能吃到鱼类、蔬菜等其他食物品种。营盘山遗址为中国黄土堆积分布区土质,土壤适合北方旱作农业。由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相关专家得出结论——营盘山遗址有可能吸引北方先民。

种种迹象暗示,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上游随着气候干冷趋势加强,出现大面积干旱,粮食歉收。于是,一部分居住于黄河上游的先民,顺着河谷地带向南迁徙,寻找合适的生存地。他们来到四川茂县营盘山,站稳脚跟,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在此开始交汇融聚,催生出新的文明果实。

经过大量考古发现,考古专家已基本弄清楚,这些上古先民从营盘山、桂圆桥、宝墩等遗址迁徙过程。简单点来说,至少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古蜀国已有大量人类生存,且这些人群应该是从黄河上游来到长江上游,不断迁徙的融合。神秘的四川岷江峡谷地带,隐藏着南北文明交汇的古蜀国源流。

因此,考古专家通过这两枚牙齿,再辅以其他考古发现成果,推断出三星堆遗址包括金沙文化来源,与中原地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无独有偶,2021年2月,三星堆遗址出土了一尊“青铜龙纹人形器”,这件青铜器上,赫然刻着栩栩如生的龙纹。

龙纹的出现,便更能代表三星堆遗址与中原地区之间的联系。对科学家而言,他们不在乎这片遗址中出土了多少金银器,或其他重要文物。小小的一枚牙齿,或者是还未完全腐化的人骨标本,或许会成为解开谜题的关键。

营盘山遗址顺利发掘,使得大家彻底弄清楚了从西北黄河上游,向南迁徙于西南闽江上游地区人群密切关系。通过人群交流互动,对横断山区藏彝走廊古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至少在考古界,营盘山遗址比之三星堆遗址丝毫不遑多让。可能因为关注度的原因,大家只知道三星堆遗址,而不清楚营盘山遗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