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案例篇⑨ |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未来荷塘”全人课程

导读

2月23日,《中小学智慧校园蓝皮书(2021-2022)》总报告正式发布(点击查看)。本蓝皮书包括总报告、理论篇、人物篇、案例篇等多部分内容。

其中,案例篇以智慧环境、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生态为基本框架,收录了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智慧校园建设学校实践案例。案例从技术应用场景、使用效果、软硬件建设基础、成败经验分享等角度,力求全面呈现出新技术对学校发展与教育变革所产生的作用,并为全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样板。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将择选案例篇部分内容发布,蓝皮书全文将在第六届中国教育智库年会正式发布。

案例类别:智慧学习>课程变革

案例单位:保定师范附属学校
案例名称:未来荷塘“全人课程”

案例背景

基于“打造高品质未来学校”的研究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的存在价值和存在方式引起关注,并最终集中到一个根本性的哲学问题上:学校教育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如果存在,其存在方式是怎样的?学校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要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变革,满足未来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和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课程的变革。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作为一所百年名校,如何找到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突破口?我们拟通过构建开放融合的未来课程,实现全学科育人,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互联网思维”革新教育理念和重塑学校形态,以“跨界融合、开放体验、数据决策”等特征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开放融合的教育生态,重新定义学校、重新认识学习、重新理解课堂、重新构建学习路径。扎根保定大地,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品质未来学校,培养适合中国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人才。

实践成果

  • 融合新技术资源与学科领域,实现基于互联网+现场学习的推进与评估。

  • 实现学科课程多维度的融合,让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 在多样课程与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应用场景

未来学习课程体现”契合、融合、联合“的开放融合理念,国家课程体现“互联+”,拓展课程体现个性选择。

一、提高立德树人的高度——开放融合“互联网+pad”国家课程

对国家课程进行统整,融合新技术资源和学科领域,以语文学科为例。

二、拓展立德树人的深度——“思政融合”育人

三、增加立德树人的广度——“学科融合”育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 1、学科融合劳动

学科整合劳动,原则: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 校内劳动

  • 家务劳动

  • 社会劳动

➤ 2、学科融合健康

开展保师附校师生健康工程,构建“健康小镇“课程,提高健康素养。

疫情期间创新了《“12345”暨“一米爱”联防联控联包联学方案》在全市推广。师生拍摄了《七步洗手法》MV并在多家媒体放映,保定的公交、企业、高校、医院等公共场所循环播放,影响带动12万人次养成健康洗手习惯。出版了一套防疫环创绿色书签,编写了一系列健康防疫诗歌,形成了一套防疫大健康物表环创体系,成为保定市疫情防控和生命教育的先锋。

➤ 3、学科融合服务,提高实践能力

学科整合服务:食育课程

➤ 4、学科融合艺术,提高审美修养

开设戏剧课,以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历史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地方特色、校园生活,以舞台演出的形式呈现出来。学校的戏剧课程设置了5个类别12个模块,包含校史剧、校园心理剧、国学主题剧等,学生在戏剧活动扮演中,通过“参与、体验、整合、创造”,在发现自己潜能的同时逐渐改变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文化。

 5、学科融合国际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

新时期保师附校基于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新理念,构建了开放融合的国际理解课程小镇,分为国家英语课程,亮点英语课程,国际文化项目课程,英才特需课程。这些课程促进青少年对国际社会多元文化的了解,增进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加强跨文化交流,培育尊重、开放、包容、共享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关注全人类共同问题,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四、延展立德树人的宽度——项目式课程育人

围绕附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学生生活为半径,提出关键问题,进行项目式跨学科主题探究。

建设基础

01

理论基础

➤ 1、课程目标上切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思想。将教育彻底置于人性的充分发展和培养 “完整的人”的价值取向上,强调学生潜能的发展, 学生身心与情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实现。

 2、课程内容上契合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位正常的人至少有八种智能,不同阶段的人的智能构成是处于不断变化、可塑造发展的。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人的智能特点可概括为整体性(都含有至少八种智能)、个性化(各有所长且可发展)、自主化(内因是发展的关键)。

➤ 3、课程评价上符合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情景性,以评价的多元化为基础, 以社会建构与协商的意义为标准,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与社会和家长的评价进行整合,强调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景中进行学习与教学,所以评价的标准应源于丰富的背景支持。

02

文化基础

学校始建于1896年,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之一,是中国基础教育第一个外国教习基地、第一个音乐讲习、第一个美术教育基地,培养出了著名词作家阎肃、作家苏叔阳、中科院院士张玉奎等杰出人才。新时期学校秉承“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校训精神,构建了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幸福全人'达素养’课程”体系,创新了开放融合、灵巧精准的深度学习未来课堂,打破学科边界,设计宽泛、多元、个性化和可选择的“互联网 + 课程”未来课程新图景,积极拓展“研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教学策略,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高洁幸福的公民。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就是一棵生长了122年的一株大树,“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的百年文化灵魂是她的根;这棵大树集传统性、现代性、开放性于一体,在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一直努力与新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追寻适应学生成长、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未来教育。

03

课程基础

➤ 1、“达”课程

“达”课程的“达”字,源于校训:尽本分,尽本能,求发达。

尽本分——凡人各有其本分,本分应为之事,决不可放弃之。无责任心诚为一般人之通病,本校欲以教育之力矫正之,故学校取尽本分为第一条。

尽本能——人之生也,各有天赋之能,即各有其能为之事,能为而不为或为之而不尽其力,皆不足以发展本能,而独立以营事业。

求发达——发达之意,如植物之由播种而成苗,由苗而花,由花而实,至于实则种子之本能,而播种之目的达矣,本校为改良人心,使学生做事以恒为目的,学校取求发达为第三条。

学校始终以老训为根,走出“达”文化传承创新之路,让学生拥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时期学校培育优秀创新人才的根基。新时期“求发达”,取“事业兴盛、人才向上生长 ”之意,意味着学生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散发出绵长优雅的芳香,每个人都能找到个性发展的道路,捧出饱满的果实服务国家民族。

➤ 2、“基于核心素养的开放融合的全人课程体系图”

在“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理念下架构核心素养体系,重构以国家课程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无边界课程体系,让办学理念所倡导的六大核心素养“高、洁、仁、智、乐、活”价值观具体化。创新了“国家课程+未来荷塘”课程体系,五育并举,构建开放融合的全人素养统整课程,形成“学科融合+文化传承+智能智造”课程特色,构建高品质未来学校“ “开放融合”课程新样态,实现全学科育人。

 3、保师附校“未来荷塘”课程全景图

  • 未来荷塘是一幅生态灵动的画面,荷香育金蕾,

  • 金蕾项目课程,精准对接国家课程项目育人,

  • 荷香广场课程支持个性发展,

  • 金莲亮点课程全人发展的领导者,

  • 莲藕定制课程以互联网+六大学院培养终身不愈的学习者、独立判断的思想者、责任担当的行动者。

➤ 4、“国家课程+未来荷塘“达素养课程关系融合分解图谱

完善“国家基础课程+金蕾项目课程、荷香广场课程、金莲亮点型课程、莲藕定制特需课程”阶梯递进的课程体系。

04

课堂基础

未来学校是以信息化为支持,探索课程模式的改变,实现个性化学习模式,实现“每个人都在”的公平。全过程、全息化创设互联网+现场学习融合的学习方式,探索线上线下课堂新模式,重构课堂新样态,让课程、技术、空间深度开放和融合。

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综合素质评价,用综合素质评价整合学校课程的育人效力,用综合素质评价主动健康成长。学校成立了评价研究室,研制和改进评价内容与形式,建立了”一本《快乐一生评价手册》、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评价管理平台、一项积分式奖励评价机制“。以年级为单位统一评价标准,以学期为节点生成综合分数,并转化成相应的等级和积分。

评价过程由学生以“手帐”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进行日反馈、周反思、月总结。以“停课不停学”期间学生的自主管理评价为例:

Q&A经验分享

Q:“未来荷塘全人课程”在保师附校如何实施?

A:构建四个共同体带动,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研究未来学校背景下“强基计划”在中小学贯通培养策略,建立管理共同体、课堂共同体、教研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培养“高洁挺立社会,服务国家民族”的时代新人。

(一)管理共同体:

集团互联互动,形成“理念互联、管理互动;课程互联,课堂互动;项目互联、师生成长互动”的共识、共享、共赢管理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带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这也是高品质未来学校的历史使命。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利⽤⼤数据提供精准的教育管理服务,实行学院制、走课制、导师制、学分制,构建“集团共商,校区共建,年级自治,学院特治”管理模式。

(二)课堂共同体:

重构课堂,把课堂变成学生突破时空的⽴体学习场、学习要素⾼度互动的活动社区。建立”生态智慧“课堂模型。坚持三个观念:生态观、生活观、生命观,体现思想性、和谐性、创造性,开展问题化、情景化、结构化、主题化的学习活动,研究互联网学习与现场学习融合的未来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三三六”线上线下课堂学习模式。“三个教学支撑”:电子课本、预学资源库、前置任务单;“三个学习阶段”: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学习、课后个性化学习。“六个教学步骤”:自主先学——检测反馈——互动研学——展示评价——导学启发——拓展提升。通过现代化整合课程,创造适宜学生发展、个性融会贯通学习需求的未来课堂,优化促进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空间。

(三)教研共同体:

1、以名师名校长工作室“1+N“教研引领,充分发挥名师作用,直播以名师为主(“1”),面向全体学生。答疑以全学科教师为主体(N),每个人针对自己班级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互动答疑。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主校区学科名师引领(“1”),面向阜平、涞水、雄安新区分校(N),构建“疫情防控在线教育共同体”,通过网络共享课程资源,开展网络教研“微行动”:共享微课,共建线上微社区,共治微教研。

2、建立两个在线社区反馈。如“全息在线示范课堂”在线教学交流社区和“全息在线点评”社区,在线社交中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建立“巡审改管”四环节,保障线上线下教学质量,科学评价。

3、参加中央教科院组织的“课堂革命中的教育蝶变”第六届中国未来学校大会,通过挑战任务、线上课程、线下集训、导师指导等多种方式培养“未来种子教师”。

(四)资源共同体:

重构“无限校园”管理范式,研究高品质未来学校“开放体验+智慧创新+品质行动”维度场景变革。重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三元空间融合的资源共同体。重组课时、突破时限。

1、线下重组物理空间,建好“主题课程小镇、跨学科STEAM园、开放的校史馆、主题活动展厅、学科教室、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六大环境育人载体,环境育人。

2、广泛融合社会空间,形成“家-警-校”“家-检-校”共育的青少年法治安全教育体系;让学校成为社区的精神高地,形成“学校-社区”育人共同体。

3、重构资源空间,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基于软件跨平台运行。以保定深圳园燕云校区为实验区,构建从实际教学场景出发的互联网化的互动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智慧教室,互联网+物理线下教室,拓展学校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建立自主学习平台——试题资源库、教学资料库、MOOC提供校内外开放式在线课程,实现高效的“自助分层学习模式”。

审阅指导

王淑英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孙   宁 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副校长

编撰
王乙琨  中国教育智库网主编
杨   雪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编辑

关 于 我 们

未来智慧校园研究中心是中国教育智库网(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与北京一零一中共同发起成立的未来智慧校园研究平台。

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已有全国100余所中小学和20余家教育头部企业相继加入,研究中心依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北京一零一中等重点学校的实践成果,以及教育领军企业的成功案例经验,结合产学研三方智慧,解决传统教育与新技术相融合的难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