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房企赴港上市热未冷,汇景控股也赶“潮”

中小型房企的赴港上市潮从2018年延续到了2019年。

4月10日,一家发迹于广东东莞,成立逾15年的房企——汇景控股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

记者发现,汇景控股是一家典型的中小型房企。截至1月31日,其所涉足的“领土”仅有大本营东莞、广东河源、安徽合肥、湖南衡阳以及湖南长沙这五个城市。

然而,这家身段“较小”,且在全国房企销售榜单中“默默无闻”的房企并不甘于此,想要在2019年和资本市场来一次亲密接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
身段小

在招股书中,汇景控股并不掩饰其对自身品牌的自信。其称,公司强大的品牌知名度(尤其是在东莞)是其(业绩)增长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度,汇景控股已开发及交付物业的总建筑面积分别为26.04万平方米、10.76万平方米及21.14万平方米,分别获得营收约20.93亿元、11.98亿元及22.39亿元。2019年1月至3月,汇景控股售出及交付约9.8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销售额约为8.9亿元。

投影到布局上,截至2019年1月31日,汇景控股于上述3个省份5个城市共拥有16个物业项目,其中,东莞和河源分别有11个和2个项目,其余城市各有一个项目。整体来看,汇景控股拥有竣工后的总计占地面积约为200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总计约为450万平方米。

在销售额动辄千亿、土储覆盖面拓展至全国范围的龙头房企面前,汇景控股的体量实属“迷你”,且其发展脚步并不快,自2004年起一直专注于东莞,直至2016年才将业务拓展至河源。

值得注意的是,克而瑞2018年东莞房企销售榜单显示,万科、碧桂园、保利、金地等多家房企“瓜分”了东莞楼市,而扎根于此的汇景控股似乎并未能在巨头割据的混战下抢得先机。

基于此,其上市又可否冲破“认购不足”“破发”“低估值”等屏障还待商榷。

从前车之鉴来看,2018年11月,还未走出河南省、2018年全年营收为18.8亿元的恒达集团控股敲响了港交所的锣鼓,但开盘当天股价下跌8.87%;同年12月,与汇景控股同发家于广东省、成立年份相近,但2018年营收仅为5.7亿元的万城控股挂牌港交所,但上市净募资额尚不到2亿港元。

目前,汇景控股的募资规模、上市表现等问题还是未知,但从已披露的募资用途来看,和很多房企一样,其希望通过借力资本市场做大自身规模。

招股书显示,本次IPO募资额将主要用于按照公司已订立的若干收购协议完成收购土地及项目公司,包括平湖昌平项目、沙田杨公洲片区项目等11个项目。这或也意味着,一方面,汇景控股“粮草”已备,只欠上市“东风”,但另一方面,上市进度的快慢或也对其资金到位、收购计划执行情况带来影响。

2
负债高

除了继续拓展项目需要资金,汇景控股本身不容乐观的资金情况或是促使其上市募资的原因之一。

招股书显示,2018年,汇景控股金的资本负债比率为242.7%,虽然相较前两年已有明显下降,但该财务结构或依旧对公司运营造成压力。

截至2018年底,汇景控股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6亿元,但要求一年内或按要求偿还的贸易应付账款为7.3亿元、其他应付款项6.6亿元、应付关联方款项14.3亿元、计息银行及其他借款9亿元。

上述债务规模与现金储备之间或难言平衡,对此,汇景控股直言,其在不断寻觅融资机会从而为其业务提供支援。据悉,2019年1月至3月期间,汇景控股向若干银行取得为期一至三年的有抵押融资,年利率介于4.75%至8.22%之间。

招股书显示,2016年至2018年,汇景控股的净利润分别为3.4亿元、1.6亿元和4亿元。对于净利润的大幅波动,汇景控股称,是由交付面积变化所致。虽然业绩有所起伏,不过,汇景控股毛利率和纯利率在2018年达到53.3%和17.9%,较前两年有所上升。

“中小房企上市主要是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另外也有助于打开公司知名度。但市场是否会认可还是未知数,尤其是在目前中小房企扎堆赴港上市的情况下,如何凸出自身差异化和优势较为重要。”一位地产从事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

编辑 沈玉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