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拿地分化加剧,这些还在积极补仓……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9月25日,北京成功出让3宗住宅地块,总出让面积近16万㎡,总起始价85.69亿元。其中,自2017年11月参与首开联合体获得最后一宗住宅地块后,陷入沉寂近2年时间的大型央企保利地产也终于打破僵局,以33亿元的底价竞得了此前一度流拍的大兴庞各庄地块。
事实上,在持续已久的强调控之下,楼市步入下行周期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在拿地补仓方面,万科、融创、富力、旭辉、越秀等一众房企均表示会谨慎拿地,甚至不少声音明确指出,“除非有特别好的机会,否则将完全暂停拿地”。不过,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面粉”毕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有像保利、华润、世茂、绿城、正荣等房企投资态度相对积极,甚至有房企面上说要“谨慎拿地”,事实上补仓力度却丝毫未减。
也正因此,尽管整体溢价率普遍不高,但杭州、武汉、合肥等热门城市的土拍市场却并未真正遇冷。与此同时,从今日北京的竞拍情况来看,进入存量市场以来,尤其在“限竞房”和“共有产权房”的影响下,长期受到“冷落”的北京土拍市场似乎也开始活跃起来。
今年以来,调控继续施压,融资渠道大幅收紧。特别是在7月份,房地产行业迎来了两个重要信号。
在政策层面,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专家分析称,下半年各地调控政策松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因此,无论房企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多么充满信心,短期内都不得不面对楼市下行的趋势。
而资金层面,监管部门严令限制资金流入房地产行业,特别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ABS融资、房地产信托,连各大上市公司热衷的海外融资渠道,也变成了“只能用于借旧换新,不得增发新债”。受此影响,不少开发商在投资和拿地中变得谨慎而迟疑。
“公司下半年基本暂停拿地,除非有特别好的机会,不然基本上在拿地这块目前是停止的。” 一向高调的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今年中期业绩会上曾这样表示。此外,包括富力、旭辉、碧桂园、万科在内的多家房企掌门人,均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暂停拿地”“匀速运动”的观点。
克而瑞分析认为,龙头房企拿地态度谨慎一方面是由于大环境融资政策的收紧,站在风口上,比起冒进,谨慎更有利于企业发展;另一方面,龙头房企土储规模相对充足,足以支撑企业2-3年的销售,企业不存在被动拿地的生存压力。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拿地谨慎只是企业根据自身现状而做出的适时调整。对于部分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房企,特别是国企而言,其拿地节奏基本不受影响。此外,也有部分房企由于自身土地储备不足,或仍在全国化布局的赛道上努力冲刺规模,也不可能过多地放慢其拿地节奏。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一二线城市仍是房企投资拿地的重心,中西部城市土地市场表现火热。前8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TOP10城市累计成交10196亿元,同比增长11.8%,增速较1-7月回落3个百分点。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分析称,自8月份以来,资金成本成为企业拿地的主要决定因素。从拿地企业构成看,民企少,国企占比多。
例如,9月25日北京出让的3宗地块中,除保利地产之外,另外两宗分别被中海地产与合生金茂联合体拿下。值得一提的是,参与此次竞标的房企如招商、金融街、北京建工等几乎是清一色的国企。
特别是中海,凭借极低的融资成本优势,在多地土拍市场均表现得一骑绝尘,甚至有人戏称“北京的开发商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中海,一类是其他开发商。”
同时,华创证券研究报告也指出,近期随着销售节奏的逐渐增强,招商蛇口、保利、金地等不少国企在拿地方面均持积极态势。
除国企之外,刚刚还在高喊“下半年谨慎拿地”的万科,丝毫未曾停下其疯狂补仓的动作。
《国际金融报》记者统计发现,2019年7-8月,万科合计权益拿地金额达629亿元,已接近上半年650亿元拿地总和,远远领先于其他众多房企。并且,万科这两个月的拿地面积与销售面积比例达到184%,而上半年万科的这一数值约为64%。
有趣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万科中期业绩会上,万科首席运营官张旭曾提及,万科不会激进拿地,会“以销定产”,根据销售回款或者现金流情况制定投资策略。他表示,因为拿地比较难,所以万科一直很谨慎,以现金流为导向控制负债率,目前净负债率的要求在40%以下。
记者 张志峰
编辑 沈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