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不过三代,持续参与生产劳动就能改变命运

劳动创造了人,同样,也只有劳动才能改变人,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变整体社会关系。

老张退休二十几年了,八级钳工,退休金4000元,十几岁的时候他曾经在一家铁匠铺学徒,解放后就进了工厂,最后成为一名钳工,一直到退休也只是一名普通工人,这就是一代普通工人不能再普通的故事。

老张学徒时的铁匠铺,就是典型的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手工作坊,一个铁匠铺就能生产出一件完整的产品。铁匠铺中的关系是这样的,学徒在学习期间,免费工作,不仅如此,还需要侍候师父的一家老小,徒弟没有独立操作能力,各方面依附于师父,师徒之间是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师父是铁匠铺的所有者,掌握着整套打铁技术和秘诀等核心资源。当徒弟升级为雇工,显然人身依附关系弱了一些,但此时铁匠铺的核心资源依然被师父牢牢地掌控着。

这种人身依附关系在我们的农耕社会持续了几千年,虽然不同时期情形略有不同,而基本上还是大同小异,但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就在我们在铁匠铺打铁的时候,地球的另一边,西方的工业革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随着工业化进程,机器变得越来越复杂,再也没有一个人能掌握所有的技术,也没有一个工厂能生产出所有的零件,分工成为必然。

这种大规模生产,很自然地将一个机器分解成不同的零部件,这就是模块化,而所有的零部件都有公认的标准,这就是标准化。接口标准,使得大范围的沟通成为可能,模块化使得专业分工成为可能,标准化扩大了社会关系范围,模块化使得技术深入并快速发展,标准化、模块化使得大规模生产协作成为可能。西方的工业就是建立在这两化的基础上,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人际关系。由于分工越来越细,没有一个人能掌握所有的技术,所有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这种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所有人的地位基本相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就有了基础。

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最牢固的,也是全社会关系的基础。资本家也只能掌握核心资源中的资金、设备和场地等资源,核心技术被分散到设备里、工人的手里,资本家的话语权降低了很多。随着工业化规模的扩大和应用的深入,技术在核心资源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这种平等关系的基础就越牢固。

近200年,我们从农耕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表面上我们的生产方式与西方没有区别,我们的工人和职员也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我们也有汽车、高铁、核电站,还有引以为傲的互联网,而我们依然是一个最重视人际关系的社会,并且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我们的内耗大于收获,损失多于收益。最明显的是这种人际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而是多多少少有着人身依附的因素。

我们发现,越是技术含量低的垄断企业或机构,这种人身依附关系越严重,越是技术含量高,市场化越充分的领域,这种人身依附关系越淡化。人身依附关系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圈子,圈里总有一个核心,和跟随者共同维护圈子的利益。想进入圈子本身就是对自身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源于大环境,核心资源仍然被掌握在师父们手中。

这种现象其实很容易理解,我们目前的现代化生产都是舶来品,在引进这些生产技术、设备,建立新工厂、公司时,那些铁匠铺的师父们因为有资本有技术有眼光,很自然地成为厂长、老板或技术骨干,或者另外的一个新的掌握资本的群体掌控了引进的技术、设备,核心资源掌握在谁手中,谁就有实际的所有权,谁就是决策者。他们将技术分解,培养自己人,仍然将技术这部分核心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只不过师父变成了师父们,成员多了,变成了一个大一点的圈子。

这就是国人为什么热衷于人际关系的原因,因为技术的作用永远抵不过圈子的力量,打入圈子就可以快速地改变位置,就算一个技术高超的人,他的技术也是被分解后的整体的一部分,受着圈子的制约。老张就是一辈子没有打进圈子,到退休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所幸的是,这种现象在逐步淡化,但这种变化极为缓慢,但总归能看到希望。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说明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牢固性也就是三代左右。不管是舶来的还是自发的,毕竟我们在持续地从事工业化大生产,最多经过四代,也就是80年至120年,我们的社会关系形态必然走向彻底的工业化,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

圈子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只要有圈子的地方必然是落后的地方,没有例外。想要改变社会关系,在一边喊是没用的,只有真干,在生产中才能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周期最快是三代,最慢也就是六代,到时不管体 制改不改,一切都将彻底改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