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蜀”略考

“陇蜀”略考

作者:王义

|

“陇”字最早见于文献记载,可能就是《春秋·文二年》:“盟于垂陇”,垂陇为春秋郑地,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又《荀子·议兵》:“故仁人之兵……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陇种”是摧败披靡的样子。直至《史记·六国表》:“文公踰陇”,《史记·秦本记》:“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这里“陇”才是地方名,指陇山。《说文》:“陇,天水大阪也。”段注:“《地理志》:天水郡有陇县。《郡国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天水郡更名也。陇县有大阪名陇坻。”

郭声波《〈史记〉地名族名辞典》,对“陇”考释如下:“①地域名。先秦时本指陇山,秦代、西汉多指陇西郡地区,约当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②山岭名,即“大陇山”(陇坻)的省称。别称崆峒、空桐。即斜贯于今甘肃省东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与陕西省宝鸡市西部的六盘山脉。春秋时属西戎,战国时属秦国,秦代分属内史与北地、陇西二郡,汉代分属右扶风与北地、天水二郡。”又“陇西”条:郡都名。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析内史西境、汉中郡西境置陇西郡,以处陇山之西为名,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境域约当今甘肃省定西市南部、天水市、平凉市西部、陇南市北部一带。始皇时取羌戎地来属,境域扩至今甘肃省兰州市南部、临夏州、定西市北部。西楚霸王元年(前206)灭秦,以属章邯雍国,而西境(河南地)复失于匈奴。二年,属刘邦汉国。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收复匈奴侵地来属。元鼎三年(前114),析东境置天水郡。六年,析东南境置武都郡。”细读这两个词条,既溯“陇”之来源,梳理了“陇”作为地名、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至少在元鼎年间已经有了明确地行政建置,“(元鼎)六年,析东南境置武都郡”,可以看作是“陇蜀之城”的建置源头。

|

“蜀”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西周时期,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了,《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上目象蜀头形,中间象其身蜎蜎,本义是蛾蝶类的幼虫。《战国策·秦策》:“蜀,西僻之国也。”在今四川一带,既是国名、郡名又是古族名,蜀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

郭声波《〈史记〉地名族名辞典》,对“蜀”考释如下:“①山岭名,即‘岷山’的别称。②封国名,别称西蜀。商代中期,汉水上游的氐羌蜀人部落与巴人已联合建立蜀国,都于今陕西省城固县,境域约当今汉中市、安康市一带。商代末年,境域扩至今四川省北、中部。西周初年,蜀君杜宇氏徙都雒(今四川省广汉市),而北境为褒、巴等国所据。西周后期独立建国,称帝。③邦国名。本西周诸侯蜀国,周宣王时(前9世纪末),兼并西夷鱼凫氏之地,独立建国称帝,徙都卑(今四川省郫县)或都瞿上 (今四川省双流县),境域约当今四川省中部一带。春秋中期,楚人开明氏鳖灵取代杜宇氏为蜀帝,徙都成都(今成都市青羊区),取庸国汉中地来属,境域复至今陕西省汉中市。蜀保帝时(前6世纪中叶),征服青衣、耽犁、僰獠,境域扩至今四川省雅安市、乐山市、宜宾市。战国蜀帝尚时(前4世纪前叶),析置诸侯苴国,取西僰地置诸侯僰国,又取巴国北境(今陕西省安康市西部)来属,改称王。秦惠文王九年(前316),灭之为郡。④郡都名。见【蜀郡】。⑤地域名。秦代、西汉大略指故蜀国地区,置蜀、汉中、广汉、犍为、越嶲等郡,约当今四川省一带。又“蜀郡”条:“郡都名。战国秦惠文王九年(前316)灭苴、蜀二国,以其地置蜀郡,治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境域约当今四川省中、北部一带。十一年、以封赢通蜀国,郡废(一说郡仍存,移治葭萌)。昭襄王二十二年(前285,一说昭襄王六年),废蜀国、复为郡。始皇时,取西南夷地来属。西楚霸王元年(前206),以属刘邦汉国,而西北境为西夷所据,西南境为西南夷所据。高帝六年(前201),析东北境置广汉郡,而析巴郡西南境。”

郭先生详检《史记》,对“蜀”从山岭、邦国、郡都、地域五个方面做了考释,在“邦国”中提到“商代中期,汉水上游的氐羌蜀人部落与巴人已联合建立蜀国”,今陇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氐羌民族所居住,《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冄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其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又《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白马氐者,武帝元鼎六年开,分广汉西部,合以为武都。……居于河池,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及王莽篡乱,氐人亦叛。建武初,氐人悉附陇蜀,及隗嚣灭,其酋豪乃背公孙述降汉,陇西太守马援上复其王侯君长,赐以印绶。”

|

又检郭注“氐”条:“部族名。为西夷氐羌的一支。战国居今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西部、北部以及陕西省西南部一带。秦代属陇西、汉中、蜀等郡,西汉属陇西、武都、广汉、蜀等郡。”又“西羌”:“部族名,亦省称羌。为中原人对西方汉藏语系非华夏族群的统称。夏、商、周时居今甘肃省中部、青海省东部一带。战国时兼并析支、渠瘦等部,居地扩至今甘肃省南部、青海省大部及四川省西北部。秦取其东部部落属陇西郡,汉更置金城等郡以统之。”实际上陇蜀之间的广泛交流,要远远早于历史记载。《诗经·商颂·殷武》中就已经出现了“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雒江生先生《诗经通诂》以为:“《竹书》又云:‘武丁三十四年,氐羌来宾。’则高宗时亦有氐羌宾服之事,故因祀高宗而追溯成汤时事耳。”谓成汤时,住居陇蜀之氐羌民族,咸与殷商民族发生和好关系。潘英《中国上古国名地名词汇及索引》“氐羌”条:“南蛮之一,自秦陇之西北,北连匈奴为羌,秦陇之西南,南近巴蜀为氐,实系秦汉后之所谓氐,见《逸周书·王会》《诗·商颂·殷武》。春秋时代,巴、庸、鱼等国属之。”今日之陇南地区,正是历史上北连匈奴,南近巴蜀的中间区域。

由以上可知“陇”“蜀”作为区域名词,自汉代就已经有了明确的地域指代,今陇南地区正处于陇、蜀之间,早期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族主要为氐羌民族,陇蜀之间的战争、民族交往、经济交流、文化交流大都要经过这一区域,“陇蜀之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陇蜀”一词连用在《史记》中屡见:《史记·天官书》“故中国山川东北流,其维,首在陇蜀,尾没于勃碣。”张守节《史记正义》“言中国山及川东北流行,若南山首在昆仑葱岭,东北行,连陇山至南山、华山,渡河东北尽碣石山。黄河首起昆仑山;渭水、岷江发源出陇山:皆东北东入渤海也。”《史记·留侯世家》“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张守节《史记正义》:“陇山南连蜀之岷山,故云右陇蜀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史记·刺客列传》“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蜀之山,左关殽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馀。”《史记·货殖列传》“及秦文、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裴骃《史记集解》“徐广曰:隙者,间孔也。地居陇蜀之间要路,故曰隙。”在这里“陇蜀”所指已经基本固定,而裴骃《史记集解》“徐广曰:隙者,间孔也。地居陇蜀之间要路,故曰隙。”应该就是今天的陇南地区。

“陇蜀”一词,在史籍中广泛使用,《汉书》与《史记》多有相同,兹举《后汉书》相关者如下:《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光武尝欲出游,刚以陇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陇蜀既平,河西守令咸被征召,财货连毂,弥竟川泽。”,《南蛮西南夷列传》“建武初,氐人悉附陇蜀”,《百官》“若使汉分两越置二三亲国,剖吴、楚树数四列蕃,割辽海而分皇枝,开陇蜀而王子弟,使主尊显,依汉初之贵,民无定限,许滋养之富。”以上所列可见,“陇蜀”已经成为一个明确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其他如《三国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已经成为固定概念。

“陇蜀”一词亦出现在诗歌之中,孔稚珪《白马篇》“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罗隐《夏州胡常侍》“仍闻陇蜀由多事,深喜将军未白头”,陆游《题酒家壁》“烟波东尽江湖远,云栈西从陇蜀回”,王士祯更是有《陇蜀记闻》,兹不赘述。及至清代末年,陕甘总督杨昌濬在《徽县大河店修路碑》中感叹:“陇蜀踞天下之脊,山高而水激。”这里的“陇蜀”感受应该来自他的切身体会,“山高而水激”则是陇南地区的真实写照。

作者: 王  义

(0)

相关推荐

  • 李将军列传(一)

    研读<史记>,品味"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和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老黄为您讲述精彩的<史记>故事.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精彩异常,是我们所熟知历史 ...

  •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郭淮篇(中)

    三国良将系列之郭淮(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郭淮重大事件之四--镇抚羌胡,恩威并施 之前的文章中详细介绍了郭淮在定军山之战.曹丕登基庆典这两次重要时刻生病,但均凭借冷静沉着及聪明才智逢凶化吉 ...

  • 汉代以来史籍中“白马”考辨

    汉代以来史籍中"白马"考辨曾穷石(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在站博士后)Since the Han Dynasty in the history ...

  • 段玉明 | 大理国主段思平家世考

    大理国的开国君主为段思平. 段氏之先,诸本<南诏野史>引<哀牢夷传>称为云南土著:哀牢山下有妇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兄弟娶之,立为十姓,段姓其一.然而,此一记载显不可信:第一, ...

  • 姜维本是魏国官员,被太守抛弃后才投奔诸葛亮!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以后,刘禅下令,让卫将军姜维总管蜀国的内外军事.很多朋友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觉得姜维才是诸葛亮心中的接班人,可实际上,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不管是论资历还是威望 ...

  • 【历史文化名人】“司马相如故里”有关问题的再讨论 ‖ 李大明

    方志四川 直笔著史记盛世  问道彰善启未来 公众号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司马相如故里"有关问题的再讨论 李大明 ...

  • 姜维:继承孔明衣钵,承载蜀汉希望,却成三国时代的最大悲情英雄

    一.身怀羌族血统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姜维出生于天水冀县,其父姜冏时任汉天水郡功曹一职,在一次外出镇压羌族叛乱的途中不幸殉职,少年姜维因此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生于西北苦寒之地,自然需要练就 ...

  • 读通鉴(150)公孙述的小计俩与光武帝的大气运

    读通鉴(150)公孙述的小计策与光武帝的大气运 注:公孙述两次派刺客杀汉名将都成功了,他就陷于这种小计策之中,而没有什么大的谋略,然而光武帝底下精兵良将太多,基本上前线大将的身死对于战局没有造成什么大 ...

  • 魏晋时期的陇西

    曹魏陇西郡 东汉末年, 黄巾起义的狂涛巨浪冲垮了腐朽的东汉政权, 却又形成了军阀混战与三国鼎立的局面 (220 一 280 ) , 这时, 陇西一带纳入魏国版图.蜀国丞相诸葛亮及继任者姜维接连&quo ...

  • 金受申:天坛略考

    本刊副刊,存稿中"酒在北平",还没有写完,惟以未能至社中检视存稿起讫,所以暂先搁起前题,而写一篇关于北平掌故的"天坛略考",一作补充.写本篇的动机,是在前几天杨 ...

  • 朱少伟:嘉定竹枝词略考

    长期以来,上海嘉定竹枝词佳作繁多,精彩纷呈. 竹枝词,亦称衢歌.棹歌.杂咏等,源出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根据民歌改作新词,写了<竹枝词>等组诗,歌咏三峡风情, ...

  • 吴景鸾著述葬坟略考

    吴景鸾著述葬坟略考

  • 《水经注》里的雷首山、王屋山、太行山等略考

    △雷首山在河东蒲坂县东南. 雷首山,古山名.即今山西的中条山脉西南端,介于黄河和涑水间,主 峰在山西芮城西北.此山在古籍中有许多不同的名称:首阳山.历山.蒲山.襄 山.甘枣山.猪山.独头山.薄山.吴山 ...

  • 天工开物——商周动物形玉佩饰略考

    在中国玉文化中,动物形佩饰一直以来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龙.凤.虎.鹰.蚕等吉祥动物在古人心中是吉兆.智慧的象征,也是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被赋予了主宰风雨.载人升天.降临祥瑞等神奇功能.商周动物形玉佩 ...

  • 《水经注》里的中岳嵩山等略考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之一 △嵩高为中岳,在颍川阳城县西北. <春秋说题辞>曰:阴含阳,故石凝为山.<国语>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尔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 ...

  • 《水经注》所涉“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略考

                  "江已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容容.夜.纟卤.湛.乘.牛渚.须无.无濡.营进.皇无.地零.侵离. 侵离水出广州晋兴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东至临尘,入郁. ...

  • 《水经注》所涉弱水流沙等略考

    △流沙地在张掖居延县东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北.<尚书>所谓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与水流行也.亦言出钟山,西行极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两石相打, ...

  • 東漢文學家许慎略考(转载)

    許慎公:[東漢]許慎公,字叔重,汝南召陵人,許慎公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卅年甲寅(公元五四年),考:「漢書食貨志」記載:「八歲入學開蒙,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學二年字書之後「始研誦讀,詩經.論語.孝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