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元素 提高课堂效率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法制观念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客观而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具有显著的理论性特征,诸多理论性的教育内容都需要结合生活实际才能被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本文重要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融入生活元素,从“链接自身生活,构建自学体系;接轨身边生活,深化生活记忆;引入社会生活,提升教学成效”三个方面具体展开,旨在有效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生活元素;课堂效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引 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源自生活且应用于生活的课程。课程中很大一部分比例的教育内容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虽然在认知能力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部分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之近年来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育中融入生活化理念,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有机融入生活元素,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此降低学生吸收、理解理论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与法制素养,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链接自身生活,构建自学体系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引导学生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实例应用,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其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链接自身生活经历,从中提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素材,以更深刻的方式影响学生,引起他们的心灵共鸣。

例如,讲授七年级统编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时,考虑到初中生比较重视友谊,也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朋友玩伴圈,而如何正确看待友谊,处理好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成为“友谊与成长同行”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也是每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以自身经历的与友谊相关的生活经历为主题,结合教材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一个“朋友圈”的圆,让他们把自己从幼儿园、小学到现在曾经和正在交往的朋友都放进去。接下来,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讲述自己和朋友之间发生的趣事,每个学生可以选择1~3个故事来讲述。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评比谁和朋友之间的故事最感人、最深刻。通过这样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创设与展开,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友谊经历中感受到友谊对自己的影响,体会友谊的珍贵。同时,通过讲述自己和朋友的趣事,学生能够树立的正确的友谊观念,认识到友谊的宝贵价值。

再如,教学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爱在家人间”一课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正确处理和认知与父母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感受家庭亲情的温暖,激发学生的孝道意识。在落实教学目标、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班级为学生创设主题故事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回忆并尝试讲述自己和家人发生的1~2个感动瞬间和矛盾冲突事件。通过讲述,学生能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正视亲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教师趁机讲述“爱在家人间”相关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和家人高效沟通,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家人沟通等。诸如此类的课程组织形式,学生通过自我生活经历就可完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关内容的学习,并在学习中将教材知识融入生活,用理论性的教育内容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升华对相关教育知识的理解。


二、接轨身边生活,深化生活记忆

学生离不开集体。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个体之间处于频繁接触的状态。他们处于同一年龄段,具有相似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身边的事例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知识的认同度,深化生活记忆,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享受学习”一课时,教师就可以以学生身边同学的学习场景作为生活化元素融入教学。“享受学习”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感知学习中的困难与收获,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创设主题探讨活动——我的学习经验,请每个学生讲述各自的学习经验、心得体会、学习困惑等。通过这样一个活动,成绩好的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讲述出来和大家分享,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讲述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通过以班集体为单位的内部交流活动,学生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1]。学习优秀的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些许不足;学习差的学生能够借鉴优秀同学的学习经验,改进学习方式。对初中生而言,这种同学之间经验与问题的交流,对其自身的影响最为深刻。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享受学习”一课的教学目标也逐步达成。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由于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友谊的珍贵,并引导他们掌握建立友谊的正确方法,提升与朋友的沟通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同学情”为主题的活动,引导学生讲述、体验同学之间的友谊。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将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等知识融入其中,通过对这一生活因素的引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知友谊。


三、引入社会生活,提升教学成效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涵盖的内容比较多,如道德、心理、法律等。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情感道德、能力思想等有重要的培养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客观并正确对待自我和外界。可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引导学生个体走向社会化的重要课程[2]。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社会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效对接,给予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指导。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生命可以永恒吗”一课时,由于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正确看待死亡,培养学生热爱生命、正确对待人生的意识,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纳入社会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生活化场景。如2019年4月2日的云南凉山森林大火,30名消防员和当地扑火人员为了扑灭火灾而献出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全国上下为之感动。教师可以将这一社会事件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只有一次;另一方面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消防员为国家财产和人民安危而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精神是永恒、常青的。再如,一些生活中自杀人士的极端行为案例,向学生传达出生命是珍贵的道理,我们应当热爱生命[3]。通过诸如此类源自社会生活的案例,学生能够认知到生命的可贵,更能够客观地看待死亡,在向死而生的生命规律中做到热爱生命,科学规划、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


结 语

综上所述,将生活元素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方法地结合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认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文/张佳辉(江苏省常熟市元和中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