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三军可夺帅也(9-26)

“志”即人的志向、志气,是中国传统 “人格”观念的根本组成。孔子高度重视“志”,认为“志”是个人的独立人格,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三军:周制,12500人为一军,大的诸侯国可以拥有上、中、下三军,或又称中、左、右三军。此处指人数众多。
匹夫:庶民,平民百姓,主要指男子,这里指单个的人。
【译文】
孔子说:“一国军队(尽管人数众多),却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一个人虽然寡不敌众,其志向是不可能强迫改变的。”
自“子在川上曰”至此一共十章,都是劝学、勉励为学。为学既包括学问知识,更包括人格品德。求知长识是修身进德的基础,是入门功夫;修身进德是求知长识的目的,是价值体现。学则必须先立志,而且要时时刻刻坚守初心,自始至终坚持“不惰”,如逝川一般永不歇息停止。如果人生无志,或是有志而不守,就会山亏一篑。所以,孔子特别看重“志”,凡是“学”而终被外物所扰之人,均是无“志”。
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论语集注》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三军虽然人数众多,如果军中人心不一,其将帅都能被取而代之。事实上,三军因其众而极难夺之,尤以将帅最难夺。如果此类世间最难做到的事情都能够做到,还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匹夫立定志向更难的呢?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注疏》曰:“士大夫已上有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士大夫以上可三妻四妾,庶人只能一夫一妻,即为“匹夫匹妇”,一夫一妻相匹配,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夫妻志同道合,矢志不渝,志不可夺。孔子以匹夫为例,通俗易懂,告诉弟子一个朴素的真理:一个人只要立定志向并锲而不舍,成圣成贤即非难事,何况其他?
我志已立,心应如铁。《诗经》:“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即使不是磐石,但谁也别想轻易让我改变心志!《论语·泰伯》:“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临大节而志不改变,立志之坚,堪称山无陵、水无竭。《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石头可以被打碎,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坚硬品质;朱砂可以被研磨,但绝不能改变它固有的朱红本色。清郑板桥也以《竹石》言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论语·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所强调的就是心中有“志”且能坚守,就能走向成功。志向是一种独立人格。一个人能不能坚守住自己的志向,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完全在于自尊自爱,任何人都没有办法侵犯剥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都是传诵千古的名言警句。当今社会,世人所面对的诱惑繁多,能否保持志向而不发生偏移,关键在于增强修养,保持定力。只要坚定不移地朝着立定的志向、锁定的目标迈进,虽不会永远是一马平川,但终究会曲径通幽或者柳暗花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