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365】为什么“保持联系”让我不舒服?
素描:焯焯
案例——
我想和家人还有身边的朋友经常保持联系,多沟通交流,但是每次当我想和他们联系的时候,心里都会觉得有点沉重,然后这次就算了,下一次这样的时候又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但是一次二次三次之后,我又会因为没和他们联系,而觉得心中愧疚难当。不得已逼迫自己给他们打电话,每每这样的聊天我总是逼着自己多去和他们聊,了解他们最近发生了什么,以弥补我最近没和他们联系的亏欠。每次打完电话后,我都感觉如释重负,像完成了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但是这种情况会一直反复,很久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我想改变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
解析……
没有人不需要家人和朋友的陪伴,只是注意方式和方法就可以了。关系的建立不是一个人主动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双方互动,也就是来日方长的意思了。在想到要联系对方的时候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第一是估计对方现在方便吗?发个信息或响一下电话,即使很熟,也不要熟而失礼;第二是探询自己为什么想要联系对方?人在做事一定是有需求的,不可能是单纯的想到就去做了,只是很多人不愿意花精力去思考这点,所以误认为想做就做了,这是不符合事物的因果规律的。如果长时间这样做,就是案主现在的情况,有“逼迫自己”的感觉,如果一件事是很自然也很舒服的感觉,为什么要逼迫自己呢?因此,这种情况可能会有自己不愿接受和不愿面对的部分,如果找出来的话而无法处理和解决,宁愿视而不见,因为,害怕失去某些自认为重要的东西。既然这样,双方的接触就需要适度,也就是为什么要思考对方现在是什么情况,直接联系也可以,如果是家人朋友就不会太计较,但是三番五次,想联系就联系的话,难免会打扰对方的生活节奏,哪怕是你的家人,没有人喜欢被别人五次三番的打断或打扰,除非有特别的事情需要在短期内做出一个结果,这是另当别论,否则只是寒暄问候,完全可以简短的一个信息发过去就好了,现在的沟通方式便捷很多,看看对方的反应再进行后面的事儿。
还有一个方面要思考你联系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只是闲聊吗?这个世界上没有闲聊,一般这种情况是找一个聆听者,而倾诉者本身实际上是自己跟自己聊,不是很在乎对方的感受,案主的这种情况属于“关怀者”,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近况,就好像查户后一样,不了解清楚不轻松,所以他会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这说明他并不是简单的寒暄问候,这是一种“完结情绪”,是违背内心需要的,但需要在行为上完成,可以理解为“例行公事”,这样“无心”的联系,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不可能轻松,更何况是亲情和友情呢?所以,一定要思考自己联系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就算是简单问候,也是一个目的,想到了就会用心了。当然,要尊重彼此的状态,不是每个人都随时可以接受我们此时的联系,大部分人是不愿意拒绝我们的,但是联系过后一定会有不舒服,这是正常反应,最好的方式就是要问对方是否方便,与人方便就是与己方便。所以,适度不要过度。
另外,需要和自己深度相处。丰富自我意识的部分,比如自己最喜欢的事是什么?自己讨厌的事是什么?分析自己是怎样的人?思考自己平时做一件事时为什么做?怎么做?能做到什么程度?不断地加强对自己的关注度,当自己能够越来越多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需求时,就不会盲目地向外去找安慰了,像案主这样看似是在保持联系,关心他人的情况,而实际情况可能是自己的“空虚”而造成的,不知道自己要怎样的生活,也不知道如何独处,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才会让自己觉得有存在感,有价值感,也有了所谓的活着的意义。所以,当外界的这个部分发生变化时,很容易因为无法接受而自闭、自卑、自责,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现在就开始和自己相处,而且是深度相处,是最合适的做法,让自己舒服了,对方也会舒服,关系才会更融洽,而沉重的感觉也就慢慢地弱化了。
总结,我们有时容易把人际关系当成人生的全部,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需求。看似一个简单的电话,一条简短的信息,可能背后是当下这个人最空虚、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尽量给他们帮助,如果自己是这样的人,也要自助。毕竟,人生是有我和我们组成的,缺了任何一个角色,人生的天平一定会失衡,这就需要自己做些什么来维持这份平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