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解词︱小黄黄,小把戏,眼子
皖北解词︱小黄黄,小把戏,眼子
小黄黄
方言读音:xiáo huāng huang
简明释义:旧时孩子的小玩具。
2015年4月28日,网友“勤贻堂主”在阜阳新闻网的颍淮论坛上,发表题为《老艺人和他的“泥黄黄”》的帖子,并且有图有真相。
帖文不长,兹录于后——
中午,路过南门口,看见一位乡下来的老人,肩上挑着副“挑子”,“挑子”前头的木盒子里放着许多“泥黄黄”,有几个路人在围观。听老人讲,他是从太和县蔡庙镇来,给市民研室送样品的。顺便带了一些,看有没有人买。“泥黄黄”都是老人自己手工捏的,很古朴,小动物憨态可掬,招人喜爱。
帖文中的“泥黄黄”,旧时皖北人多称“小黄黄”,即乡间孩童常常把玩的小玩具。彼时,人们几乎没有玩具的概念,只有“黄黄”的概念。
一般而言,“小黄黄”都是就地取材,经过简单加工,即可成为孩子爱不释手的宝贝。普通的泥巴,可以捏成各式各样的小动物。用这“泥黄黄”哄孩子,比给他一块糖还开心。小枝条,小棍子,都可以制作很多“小黄黄”,都是那时乡下孩子梦寐以求的玩具。当然,也有条件好些的人家,花钱买那“小黄黄”,比如小拨浪鼓,小皮球之类。能拥有这样的“小黄黄”,那孩子就是享受小少爷、小公主的待遇了。在他们的朋友圈里,他收获的尽是眼馋、羡慕。
踏上致富列车的皖北人,在孩子的玩具上,早就越过了“小黄黄”的站点。城市乡村的集市上,玩具超市、玩具柜台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玩具,能让孩子看花了眼,而且都是“高大上”。那曾经风光无限,被孩子视为宝贝的“小黄黄”、“泥黄黄”,在这一趟时代列车的行进中,人们随手一丢,丢进了从前。
小把戏
方言读音:xiáo bá xi
简明释义:活泼孩童的昵称。
旧时,人们对魔术、杂耍、杂技这一类技艺,有个近乎统一的俗称,叫“把戏”。皖北乡间的人,则习惯称为“大把戏”。过去颍淮人看“大把戏”,是很隆重的娱乐活动。
皖北一带,物产丰饶,尤以粮食为最。饥寒交迫的时代,跑江湖耍把式卖艺者,都愿意到皖北地面上走一趟。在这里,虽然赚不到更多的银子,但只要表演卖力,果腹总该不成问题的。
通常,跑江湖卖艺的人,都是拖家带口。耳濡目染,那孩子玩耍的本事,也会有长进。大人表演的间隙,孩子也可以上场,耍两套把戏,以活跃气氛。是之谓“小把戏”。
由此出发,皖北人还把“小把戏”,当作那些活泼孩童的昵称。
有一些孩子,似乎天生活泼可爱。见啥学啥,学啥像啥。而且有着强烈的表演欲。人前人后,就像个小人精儿一样,活蹦乱跳。唱歌跳舞,自不必说。扮起动画片里的人物,或者学着明星范儿,都是有板有眼,活灵活现。这样的孩子,人前,给家长长脸;人后,让年轻的爹妈对孩子的未来浮想联翩……可不就是那人见人爱的“小把戏”!
这孩子真是个“小把戏”。这是亲朋邻里对孩子的夸赞。哪怕人家只是随口这么一说,都会拨动家长“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希望。
眼子
方言读音:yán zi
简明释义:目光短浅,做事不加思量的人。
光棍去告状,
回头望三望;
眼子去告状,
一扑棱跑到大堂上。
这是旧时皖北一带,颇为流行的一个段子。有的人家,还用它作为训诫晚辈的“教材”。段子中的“光棍”,不是“双11”的那个意思,也不是百度百科说的“民间称地痞无赖一类人物”。它是说,一个人在某个范围内,有一定的名望,考虑事情周到一些,眼光看得长远一些。这样的人,基本上就算得上“光棍”人了。
那么,段子中的“眼子”,又作何解呢?
皖北人的语境中,“眼子”常作为词语的后缀。比如表示时间概念的“麻丝眼子”,表示心胸狭窄的“小心眼子”。但作为独立名词的“眼子”,则别有所指,另有意涵。
这个“眼子”,是跟“光棍”相反的一个词。皖北人看来,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反应迟钝,在作出重大决定时头脑发热,不加考虑,不计后果,目光短浅。这样的人,就是“眼子”。“一扑棱跑到大堂上”,就是“眼子”这种人的形象写真。
古往今来,厚道的皖北人做事,尤其是告状这样跟别人撕破脸皮的事,最为讲就的,是前思后量,也即“回头望三望”,反复掂量人情世故、前因后果,而不能“一扑棱跑到大堂上”。那是要吃亏、碰壁,摔跟头的。也许,这跟今天“法治中国”的题旨不甚合拍。但其中周全考量、反复论证的道理,总该是不错的。至少,从人生的平安、家庭的平安计,不能做那“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