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再说玉牛 | 自商代至清代玉牛赏析!
牛是位于十二生肖第二位的丑牛,在古代传说和信仰中是一种神圣的动物,是开天辟地的神兽。中国先民以牛作肉用,早在石器时代已开始,并同时作为家畜饲养。据考,用牛作役用,即作拉车和种地等用,最晚在商代也已开始。牛既是神灵,是通神之物,又是祭神的牺牲品。远在史前时代,原始人就已经用牛骨随葬,这是椎牛祭神之始。商周以后,祭神与征战同样重要。《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古时还有用牛肩胛骨卜的习俗。如人生病,外出打猎,打冤家,求婚定亲,选择墓地等,都要请巫师占卜。传说牛还有镇水、安澜的神力。由于牛忠厚、温顺、吃苦耐劳、实干奉献等特点,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牛还与文物结下了不解之缘。远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经常会有牛首纹饰出现。牛纹在滇文化青铜器上也有很多[2]。在我国各地很多岩画上多有牛的形象。在画像石、画像砖上也有许多牛和牛耕的形象。在我国的年画中牛郎织女故事是重要的主题 ,潍坊印的“大喜牛”、“男十忙”,苏州印的“三百六十行”,杨柳青印的“同庆丰年”等等,都有不少牛的形象,此外,剪纸上也都有牛的题材,这是农民生活的写照,也是对耕牛的赞颂。在壁画、纸或绢上绘牛,在古代很流行,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越来越多,以唐代的五牛图最负盛名[3]。另外古代雕塑艺术中,也有很多牛的形象。
以牛为题材的玉作品又有那些呢?很早以来,就有用珍贵的玉料制作玉牛,或在玉器上雕琢牛的图纹。玉牛的历史,从现有考古资料和遗存的实物来看,最晚在殷商时已开始,而且自出现后就有可观的数量,至今仍存于世。玉牛自殷商至西周出现后,至春秋少见,但自汉代始玉牛又出现 ,并延续至魏晋南北朝。玉牛作品 ,在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和明各朝代很少见,及至清代复又出现,其中大多是清中期制品。
不同时期的玉牛有其各自的特点。殷商期玉牛多为立雕、半立雕、浅浮雕和片雕等,形态有跪卧、伏卧、回首、昂首前视等;有的为牛首,有的整体形;用作嵌饰、佩饰和调色器等。这时期玉牛皆是“臣”字眼,头上有双角。其他部位有的用人纹和勾云纹饰角纹;用不同形式的卷云纹饰毛和腿足的关节纹;有的还于牛背上饰鳞形纹和兽面纹[4]。
西周玉牛多为圆雕或半圆雕器,玉牛大多呈直立状,其纹饰较简单。除有目、角、耳、足和尾纹外,其他则光素无纹,个别在角上饰人字纹。西周玉牛的纹饰多用单条阴线,这与殷商时多用双勾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玉牛的目纹除仍使用“臣”字外,也有以圆圈为目纹的玉牛[5]。
两汉至魏晋南北朝玉牛,总的来说,数量没有殷商和西周两代多。目前所知,在此期只出土一件玉牛,其他皆为传世品。这与汉代其他品种玉器有大量遗存品的情况颇不协调。这个时期的玉牛虽数量相对少,但其造型较大,一般都在5-10厘米之间。呈足前伸的伏卧式,这与此前玉牛多呈跪式,或作直立式等形成鲜明的对比。玉牛的目纹,是在一圆圈纹外两侧再加弧线作成,这与早期玉牛,或作“臣”字目,或作圆圈目,略有差异;此期玉牛大多通体光素无纹,颇有西周的遗风[6]。
清代玉牛,在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和明各朝很少见,及清代才又出现,其中大多是清中期制品。玉牛多为圆雕,在各地博物馆中均有收藏。此外,亦有饰有牛纹的玉器。这时期的玉牛作品中,除有前期那样单个出现的作品外,新出现了复合作品,例如,将山水、人物、牧童、绳索等与牛一起雕琢成器,使作品更富有生活气息,其中尤以牧牛童子最为突出。一般来说成器形体较大,均长达10厘米以上 。所用玉料均产自新疆昆仑山,做工和造型都很讲究,为历代玉牛之最。玉牛有直立、跪卧两式,均昂首或抬头,体态丰满肥润,以突出玉料的莹润感。纹饰较具体和写实[7]。
总之,这些玉牛雕琢姿态各异。有以牛头作为佩饰使用的牛首形玉佩;或以牛形雕琢成的实用器,例如牛形调色器、犀牛玉砚滴;有以童子牧牛等题材雕琢成器的摆件。还有以生肖题材组合而成的十二生肖。这些作品表现了人们对牛的喜爱和崇敬,体现了对牛精神的颂扬。在农历辛丑牛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撷选若干玉牛作品,以飨读者,以其给牛年增添一份喜气和祥瑞。让我们在这辛勤耕耘的年份,呼唤敢闯敢拼的“开山牛”、改革创新的“拓荒牛”,心系人民的“孺子牛”、 敬业奉献的 “老黄牛”精神!
图1
商代牛首形玉佩(图1)[8],高2.79、厚0.52、最宽2.48厘米,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灰白色,匀净,浮雕纹饰。“臣”字眼,双耳上挑,弯角。眼的雕刻反映出商代琢玉工艺,由短直线连接形成直线或曲线,转角生硬,线条硬朗。
图2
商代牛形玉佩(图2)[9],高2.3、长3.8厘米,河南省罗山县莽张乡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质为深灰褐色。圆雕,呈卧姿。昂首前视,立耳并饰云雷纹,“臣”字眼,圆口,尾下垂伏贴在尾部。嘴的正中和下额端有一对穿孔可系绳佩带。
图3
西周卧牛形玉佩(图3)[10],高2.05、长4.75厘米,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国君夫人墓出土,现藏于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青玉,因局部受沁呈棕黄色,有灰白色斑,微透明。圆雕,曲腿而卧。头有“臣”字眼,细线眉,身和角部饰细线云纹,腿和蹄部有轮廓线,下唇部有一斜穿。
图4
西周牛首形玉佩(图4)[11],高11、宽9、厚0.6厘米,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土沁以后为土黄色。器呈片状,双牛角弯曲对称,角根宽扁,上端尖状,立耳,“臣”字 眼,腮两侧外鼓,嘴端有一圆孔。
图5
西周牛首形玉佩(图5)[12],高7.45、宽5.5、厚0.7厘米,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出土,现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青玉,玉质温润,微透明。正面饰牛首形纹,以中部为轴,两侧纹样相同。牛首为“臣”字眼,犄角内卷,口部两边斜伸出两根獠牙,最底部有圆形穿孔。背面为素面。
图6
西周牛形玉饰(图6)[13], 高3.7、长7.1厘米,山西省曲沃县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黄褐色,玉色温润。半圆雕。牛作站立状,昂首前视,尖角后耸,尖耳,肌体肥硕,短尾下垂。身体用几条阴线刻划,非常简练。下唇有穿孔。此器是时代比较早的立式玉牛。
图7
西周牛形调色器(图7)[14],长11、宽5、高4.5厘米,河南省洛阳市北窑西周墓出土,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色青中泛黄。牛作伸首伏卧状,曲腿,背平并雕有四个调色用的圆孔。目耳及腿以双阴线刻成。通体抛光。出土时孔内有朱色痕迹。
图8
西周玉牛牲(图8)[15],长7、宽2.2、高4厘米,山西省曲沃县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现藏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青玉,墨绿色,玉质较纯。圆雕。牛置于一平板上,脖套上有绳子与板固定,牛欲起立,前身前昂,前肢用力,将力表现于缰绳上,动感极强。通体素面抛光。
图9
西周牛首形玉佩(图9)[16],高3.3、宽3.2、厚1厘米,陕西省宝鸡市竹园沟9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青玉,灰绿色。圆雕。玉牛头顶两角竖起,并向内弯曲,两耳向左右张开,并琢磨出耳窝,以阴线雕出双目,脑后阴刻一道竖线,口部和额部各钻一穿。
图10
西周牛形玉佩(图10)[17],高2.4、长4.5、厚1.1厘米,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1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青玉,灰绿色。牛圆眼,呈站立探首状,两耳、两角后伏,神态驯顺。背部微拱,臀后圆而丰满,垂小尾,蹄足,四条腿之间有一切割槽,口部钻有一圆孔。雕琢精致,通体抛光。
图11
春秋牛形玉佩(图11)[18],长2.5 、高1.5、厚0.4 、 孔径0.2厘米,陕西省宝鸡市益门村2号墓出土,现藏于宝鸡市考古队。玉呈灰黄色。长方形扁体,中部鼓起,周边有齿棱,外轮廓似牛。两面均浮雕互相缠体之蟠虺纹,两端对钻一圆孔,虺体下以扭丝纹为底,勾云纹之间以双阴线相接,云纹沟槽中留有朱砂。
图12
春秋玉牛形佩(图12)[19],长5.2、宽3.1、高1.5厘米,青玉籽料,玉质致密。器呈卧牛状。典型兽面,眉毛用线平行,一丝不苟。牛角上弯,饰有短线。周身大量卷云纹饰,口部开孔穿绳用。圆滑小巧,敦实厚重。
图13
南北朝牛形玉镇(图13)[20],高2.8、宽4.9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青灰色,多墨沁。圆雕卧牛,短耳,额头有一圆凸,眉眶微隆,方圆眼,齐口,嘴侧各有两道阴线,尖胸脊,偶蹄形四足,尾细长,绕过右后肢并攀附于腹侧。左前腿穿一孔。形体浑润,凝练传神。
图14
西汉玉牛(图14)[21],长21、宽7、高7厘米,陕西省蒲城县贾曲村遗址出土,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玉呈青色、白色夹黑色。圆雕,牛四腿伏卧姿,头微抬前伸,双目圆睁,鼻孔翕张,嘴唇微启,神情安详,牛双角后伏,一角略残,牛尾向下垂卷。牛身上加饰少许简练的阴线,面部有两个阴线圆圈纹,腹部刻有一 “估”字,其含义尚不清楚。
图15
汉代玉十二生肖组合(图15)[22],12件,高5厘米左右,底座宽2.4厘米左右见方。白玉籽料,朱砂沁。圆雕十二生肖,件件为兽首人身,做跽坐状,着交领衣,身长飞翅,手举玉圭。十二生肖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这套十二生肖摆件则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人格化了的长着翅膀的神仙,可以自由飞向天堂。他们手捧这玉圭,一则表示对主人的臣服,二则表示为主人祈福。
图16
明青玉童子牧牛摆件(图16)[23],高9.5、宽13、厚0.9厘米,卓玉馆藏。青玉,带绺。背有僵,大片土沁夹牛毛纹。圆雕伏首憨厚水牛,体型壮实,卧童持缰绳于背,如闻牧歌。工艺简约粗犷,玉种乏善可陈,明代中期作品。然比例合度,大形完美,神韵宛在,田园诗境亦跃然象外,堪当明大粗之作品代表。
图17
清青玉巧作牧牛牌饰(图17)[24],长5.3、宽4、高1.1 厘米,国家博物馆藏。青白玉。这种方形玉牌又叫“子刚牌”,传为明末明匠陆子刚创制,是明清以来极流行的一种玉佩。这件牌子运用高低不同层次的浮雕,并巧妙地利用玉料两种不同的颜色在这块小方牌上呈现了一幅立体生动的图画:用高浮雕雕成松树、坡岸、牧人及水牛,用浅浮雕雕成湖水遥岑。层次分明,形象逼真。与明清时的竹木牙角雕有同样的艺术风格。
图18
清乾隆犀牛玉砚滴(图18)[25],高11、长13.5、 宽4.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碧玉质,带有糖色。圆雕一似犀牛之动物,驴耳,牛鼻,短尾,四蹄,眼眉、鼻梁深处和尾部均有各种回纹及变形云纹。内膛较小,滴注上刻饰两圈绳纹。底部篆书款“乾隆年制”,此器为乾隆时仿青铜器作品。
图19
清代玉卧牛(图19)[26],长15.5、宽9.5、高6厘米,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玉质青灰色,夹杂黑斑,局部留有人工染红皮。卧牛前蹄跪伏,尾盘于身侧,勾首回望,双目圆睁。雕工圆润,手法写实,栩栩如生,造型准确,艺术性强。
图20
清代玉童子牧牛(图20)[27],长6.5 、宽4、 高12.5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白色,背面为褐色玉皮。圆雕。水牛立于水田中,低头侧目,牛犄角纹路清晰细致,口中咀嚼高粱穗,尾上翘,作摇摆状,绳置于牛背上;背上骑一牧童,昂首,身着短衫,背后背一草帽,双手持笛,赤足。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图21
清代水晶牛(图21)[28], 长6.9、高4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白色透明水晶质。牛呈站立状,牛头低垂,两角后弯,体健硕,长卷尾。
注释:
[1]李露露:《春牛辟地》,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3 , 第183页
[2]同上第63页
[3]同上第65页
[4] 周南泉:《古玉动物与神异兽卷》上 ,蓝天出版社2007.1,第233页、
[5] 同上第236页、
[6] 同上第239页
[7] 同上第240页
[8]图1引自《中国出土玉器河南卷》第95页
[9]图2引自《中国出土玉器河南卷》第103页
[10]图3引自《中国出土玉器河南卷》第116页
[11]图4引自 《中国出土玉器河南卷》第137页
[12]图5引自《中国出土玉器河南卷》第154
[13]图6引自《中国出土玉器河南卷》第123页
[14]图7引自《中国出土玉器陕西卷》第59页
[15]图8引自《中国出土玉器山西卷》第120页
[16]图9引《中国出土玉器陕西卷》第59页
[17]图10引自《中国出土玉器陕西卷》第60页
[18]图11引自《中国出土玉器陕西卷》第99页
[19]图12引自孙迎春 许洪明著:《古玉鉴藏录》第155页,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3
[20]图13引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2》第143页
[21]图14引自《中国出土玉器陕西卷》第159页
[22]图15引自《古玉鉴藏录》 孙迎春 许洪明著》第241页,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3
[23]图16引自《紫光玉照 故宫博物院卓玉馆玉器精粹》西冷印社出版社 卓少东 第262页
[24]图17引自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古代玉器艺术》 下册 第646页
[25]图18引自《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清8》第236页
[26]图19引自《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清6》第165页
[27]图20引自《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清6》第168页
[28]图21引自《中国传世玉器全集清6》第170页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