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论语》
悟道《论语》
文/张福仙
你可曾遇见一个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将古典文化化为一汪清泉,浸润着繁华世界中沉浮的心灵。
你可曾遇见一本书?有容乃大,气象万千,把先贤哲言传入万户千家,指引着泱泱华夏中的炎黄子孙。
————前记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让我们每一位同学谈自己的理想,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将来要当一名老师”。也许当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只是觉得老师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知识渊博、受人尊敬的样子,很值得我崇拜。高考填报志愿时,同样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师范院校,毕业后我顺利地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而孔夫子在《论语》中对于弟子的教学方式更是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给了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标杆的作用。
一是有教无类。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孔子收学生,是不问家里有没有钱的,凡到他那里求学的,只要交纳一定的学费,他都予以收留,然后一视同仁地传授知识,“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也”。他的学生颜回就是一个例子。他和他的父亲颜路都是孔子的学生,家里非常穷,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最终,颜回成为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之一。
教育公平体现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如果孔子生活在现代,必然会是教育公平的支持者和严格执行者,为我们当代的老师起到典范作用。
二是区别性情,因材施教。《论语》中,我很喜欢孔夫子与各位学生的对话,真实而可爱。孔子因为采取“有教无类”的方法收取学生,所收的学生自然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既有富家子弟,也有穷孩子,既有聪明好学的,也有比较愚笨的,既有性格急躁的,也有慢性子的,为把每个学生都教好,孔子可谓煞费苦心。他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如,对于“孝”,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都问过,孔夫子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正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性格、喜好等环境,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孔子对于自己的学生非常了解,他曾对其中四位学生做出过比较中肯的评价:“高柴比较直板,曾参比较迟钝,子张比较偏激,子路比较鲁莽。”这也是我们现在的老师需要做到的事情――了解自己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与方式来教导学生。
三是学以致用,学而时习。《论语》中记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意思是说:其用孝梯教育人,从而施加影响于当政者,“是亦为政”了,未必一定要亲自参政。因此,孔子提出了“君子学以致其道”的口号,认为“君子”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掌握“道”,即孔子倡导的“仁道”,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君子学而得道后,则“学而优则仕”而“君主之仕也,行其义也。”这就是孔子的学而得道,得道而仕,仕而行道的教育思想。
四是因循诱导,谦抑启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老师的孔子,为什么这么伟大?学生为什么对他心悦诚服?我觉得有部分原因是这个老师不会泰山压顶,以势压人——我是老师,我就要高高在上,你们就一定要听我的——没那回事。一位好老师,一定要教出超过自己的学生,才能使自己的学问传承、发展下去。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作为教师,该有从容不迫的气度、科学合理的教学技巧和谦抑的态度......这些都是作为教育者该学习的。
读《论语》后我发现,孔子教育学生很少疾言厉色,常常是因循诱导,用缓和商榷的态度教导弟子们;还发现有不少类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的倡导。我反思自己,刚当老师时,不太会把控情绪,经常声色俱厉,指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原来,是自己境界不够,真正的好老师就应该像孔夫子这样,才德兼备、态度平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悠悠岁月,且让我携一部《论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