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简评集锦(一)
各县市区学会代表每周轮流主持学会微信平台,是潍坊诗词学会会员微信群的一大特色与亮点。轮值老师内藏锦绣,妙语连珠,现串珠集玉,含英咀华,以飨读者。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教师组成立两年了。在学会领导的关怀引领下,在全体老师诗友的支持呵护下,他们不辞辛劳,全力维护着学会会员微信群的正常运行,各尽所能引导着全体诗友的创作和交流,已开创良好的轮值局面。下面选取部分轮值教师的诗评作品,以向全体诗友作一汇报。
本篇为第一期,今后将陆续编辑展示。
程宜文,笔名普雅,山东高密人,现居诸城市。诸城市诗词楹联学会、潍坊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潍坊市楹联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东鲁诗词》副主编,《对句园地》《联珠墨彩》责任编辑。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组组长,诸城代表。
.
也来点赞一回
程宜文 诸城
我极少点赞谁的作品,并不说明我有多么厉害。也不是自我定位太高而狂妄之极,相反,自以为还有些许清醒。之所以如此,是我觉得,一个诗群,诗友们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才是正事,互相无理由无原则点赞只会有害无益。这点,不知各位老师各位诗友有没有、有多少共鸣。
但今天我要点赞沈老师一首作品。同时根据个人浅见分析这首作品的创作构思技巧,以此说明点赞的理由。
题公冶长书院银杏树
沈佃荣 安丘
经风历雨置峦丘,岁月沧桑染上头。
不与繁华争烂漫,任凭墨客写风流。
凝思每自先贤忆,静立如常淡泊求。
阅尽人间多少事,但将绮梦付清秋。
评诗四个基本要素:
1,立意:洁身自好,与世无争,雅致千年。
2,章法:起承转合,赋、比、兴穿插。
3、句法:不犯题——正文五十六个字没有一处“银杏”。
4、平仄:合律。
下面试做具体分析:
经风历雨置峦丘,岁月沧桑染上头。
——首联起,把读者带入环境,以说明歌颂的主体是树,是千年古树。上句首四字形成句中对——赋的技法信手拈来。
不与繁华争烂漫,任凭墨客写风流。
——承,继续颂树,不争名不求利,坦荡任人评——开始用比的技法拟人。
凝思每自先贤忆,静立如常淡泊求。
——转,还在写树吗?分明在写人了。所写何人?“我”,第一人称,写作者自己,为结尾的抒怀做好铺垫。
阅尽人间多少事,但将绮梦付清秋。
——转出去就要收回来。不卑不亢,亮出胸怀,宣示自己,“我”,定是一个对社会有益无害的人。
水平所限,难免浮浅,万一对沈老师构建的意境挂一漏万,请见谅为盼。
欣赏蒋词
程宜文 诸城
我和蒋老师接触不多,好像只见过三两次。但他的诗作我深有印象,尤其是加入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小组以来,作为同事,也就多了些工作上的互动和文字上的交流。千头万绪,还是选一首蒋老师的作品来共赏吧。
浣溪沙·春之恋
蒋里征
细雨轻柔润小街,繁华一树对天开。不知娇艳等谁来。
无意随风飘锦梦,有心揽月上瑶台。胭脂涂上美人腮。
这首《浣溪沙》,立意清新,语言精练,寓意深刻。上片以拟人手法把情思融入“细雨轻柔润小街,繁华一树对天开”景物中,引出词人自问“不知娇艳等谁来?”可说是起笔自然,用语精巧。词中“轻柔”、“娇艳”描写细腻,“对天开”、“等谁来”则富于遐想。而这种细腻与遐想的完美结,集中体现了主题,突出扣合了题目中的一“恋”。
上片提出问题,下片用“无意随风飘锦梦,有心揽月上瑶台”作答,足见章法老到自然。随着寓意的扩展,仿佛带领读者置身于梦幻之中,看到了夜思梦想的“胭脂涂上美人腮”意中人,表达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象与神游高度合一的境界。
以遗貌取神、空灵婉转的笔法,使得作品笔致委婉清丽,全无尘土之气,显得自然而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这正是蒋老师功力所在,令人敬佩。
水平所限,只能说这些,见笑。
孟庆平,男,山东寿光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寿光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寿光代表。
“真”能出彩
孟庆平 寿光
今天群里好诗太多,令人目不暇接。读这些诗,都有令人为之振,眼前一亮或喉头一紧的感觉,从而为读者洗心浣肺,明目清心。
先看这首七律:
挖山野菜 (新韵)
郭顺敏 潍坊学院
一干人马近山围,草色分晴野鸟飞。
小小婆丁芽泛紫,柔柔齿苋叶含晖。
漫寻生意衔朝露,欲把春盘试酒杯。
却是黄花开口笑,插成天趣满头归。
这是郭会长为《烟台诗词》“田园牧歌”栏撰好的投稿,读了更让我觉得“事贵以真,诗贵以新”,和诗友们多聊几句,以求共勉!
首联:“一干人马近山围,草色分晴野鸟飞。”点题造像,突出一个“真”字:人一干,近山围,无一字不真。草色分晴,野鸟惊飞,处处自然。使读者如临其境,又象在看一幅山水田园休闲画,这画又是活的:山青草绿,人欢鸟飞,这是否已近刘庆霖老师所提的“天人合一”论呢?享受啊!而颔联进一步为首联助力,为转联铺垫;小小婆丁芽泛紫,柔柔齿苋叶含晖。至此,时间、地点、事件一目了然,无一处造,无一笔虚,无一字演。而且对仗工稳,天衣无缝。接下来劲联:漫寻生意衔朝露,欲把春盘试酒杯。诗人与这一干人马,悠闲地寻着自己的乐趣,挖出一棵棵带着朝露的美餐,等回家后一盘盘美味和着佳酿入口入心入情入梦,幸福吗?你眼馋吗?心动吗?这画面亲切吗?真实吗?经过精心谋划,层层铺垫,功到自然:却是黄花开口笑,插成天趣满头归。末联点睛,龙欲飞天了!这时却给读者一点依依不舍,象看电视剧一样:还有吗?下集是什么?……没有了,自己细细嚼去吧!
好的作品言近意远,总能让人回味无穷。切不可追古仿雅,令人生厌。
象《挖山野菜》这样的诗作除了它的艺术造诣外,无疑“真'才是灵魂所在!
罗文霞,山东昌乐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月刊》昌乐工作站站长、山东省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常务理事,潍坊市作协会员、昌乐县作协主席团委员诗词委员会副主任,昌乐县营陵诗词学会会长。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昌乐代表。
童年是镌刻在脑海里的一幅幅油画
罗文霞 昌乐
也许是年关将近,也许是人到了一定岁数就爱回忆小时候,也许是到了一定岁数才会有乡愁萦绕在脑海。到这时,童年时的影像就会像过电影般,在一个个睡不着的暗夜里,清晰地徐徐翻过。
《童年岁月忆》是寿光张本文老师写的一首七绝,短短四句诗,仅仅二十八个字,勾勒出童年深夜里醒来后看到的一幅画面。
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首七绝:
童年岁月忆
张本文 寿光
油灯暗淡映愁容,慈母持针夜半缝。
凛冽风吹窗纸吼,衣单食缺怕寒冬。
这是寿光张本文老师投稿在潍坊诗词学会会员微信群里的一首七绝。当这首小诗翻阅到眼前时,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再读一幅油画就出现在了脑海里。
起句就把时间定格在油画里,深夜一盏惨淡的油灯照着一副愁容,那么,是谁的一副愁容呢?承句紧接着描绘出,油灯下,是母亲手持银针在密密缝补着,不知哪个孩子在白天撕破的衣衫。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是多子女,白天忙着家里家外不舍得做针线活,只有在夜里才把一家子老老小小要做的针线活拿出来缝补。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操劳一生,从青丝熬到白发,年复一年。深夜里,油灯下,母爱的光辉深深镌刻在了作者脑。
再来看转句,作者继续进一步描绘这间亮着油灯的屋子。昏暗的灯光照着昏黄的窗户纸,凛冽的寒风一阵阵吹来,鼓荡的窗户纸也跟着发出吼叫声,使这首小诗有了声音,有了活力。就是这么一幅图画,让读者也不禁感到有寒风掠过脸颊,寒凉刺进骨肉。
就在这么一个景象下,合句作者作出了这句“衣单食缺怕寒冬”。说出了那个年代,人们害怕的是缺衣少食的寒夜。
这首以镌刻在脑海里的一幅画而自然流出的四句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淳朴自然。起承转合,情景交融。就像一幅年代久远的油画贴在了心头,贴在了脑海。
时光知味,愈久留香。
高雁飞,山东临朐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诗词学会会员,临朐县诗词楹联学会会员,临朐县作协会员。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临朐代表。
以诗为颂
高雁飞 临朐
读《重山人——致良知学习文集》感题
郭顺敏 潍坊学院
铁骨从来事上磨,真锋向内自剖剥。
打浆成粉奔腾去,不舍朝夕奋斗歌。
重山集团是一家由村办小水泥厂发展成的以水泥建材为主导的多业并举跨省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达到20亿元,连续多年入围中国建材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中国最具成长型企业100强,荣获全国客户满意明星班组,山东名牌,省级花园式单位,省级绿化模范单位,淄博市工业50强等荣誉称号。
企业一直是无贷款发展,替政府无偿承担了社会义务,比如毒品无害化处理、应急救援、军事工业产品研发。不花政府的钱,为社会做贡献。非常伟大。
郭会长这首新韵七绝写出了重山奋斗者的心声,讴歌了重山集团在李学书记的带领下从小到大,边学边干,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辛却辉煌的历程。
我们试着解析一下这首诗蕴藏着的丰富含义,首句“铁骨从来事上磨”,一群铮铮铁骨的汉子将一个小立窑发展壮大成一大型跨区域跨行业的集团公司,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磨难,这个“事”字其实就是整个发展壮大的过程,又因为这个过程,重山人懂得了奋斗创造幸福的真谛。
承句“真锋向内自剖剥”,“真锋”就是意志和精神的体现,以顽强的意志和勇于尝试的精神锻造锋芒。诗人用“剖剥”两个字揭示了重山人自我磨砺,自我完善,不断学习改造充实自己,奋力改革创新。依靠现代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立足本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实质。
转句“打浆成粉奔腾去”“打浆成粉”其实是个专业术语,水泥厂湿法回转窑的生产工艺流程就是生料磨中加水制成料浆均化的高温煅烧的过程。“奔腾去”则是对名牌优质水泥制成品销路不愁的赞美。更是对重山集团多业齐飞,创造财富多元化的赞美。
合句“不舍朝夕奋斗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郭会长化用论语十二章《子罕》里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来褒奖重山人善于捕捉商机,几十年来如一日勤勉干事,造福一方水土的如歌创业史!
为创业者歌,为奋斗者歌,为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潮流者歌,为企业贡献诗意的文化,这方面郭会长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刘汉泽,男,笔名细雨随风,山东省昌邑市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山东省昌邑市第一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已退休。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省诗词学会、潍坊诗词学会、昌邑作家协会和昌邑诗词学会会员及潍坊诗词学会理事,昌邑《文山诗词》主编。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昌邑代表。
蒋里征,男,安丘一中数学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潍坊诗词学会会员,安丘市诗词楹联协会顾问。
潍坊诗词学会轮值指导教师,安丘代表。
学习永远在路上
——学习侯守玉老师绝句感想
刘汉泽 昌邑
几天来守候在群里,感到很多佳作目不暇接地向我涌来。除了按照轮值的规矩例行公事外,更是得到了一次学习历练的良机。其中安丘侯守玉老师的一首七绝《中华诗词学会林峰会长授课有寄》,就像是道出了我的心声:学习永远在路上。真是学无止境,有时在不经意之间就会收获颇多。名家的指教,更是犹如醍醐灌顶令人毛塞顿开。先看一下侯老师的原玉:
中华诗词学会林峰会长授课有寄
侯守玉 安丘
寻诗寻到夕阳红,满目秋光笔下空。
好句不知何处去,名家助我借东风。
起句是说自身诗词的学习和写作,从年青起一直初心不改一往情深,直到人生的桑榆照满晚霞依然不悔,在铺满诗词的路上砥砺前行。
承句紧接上句,即便这样仍感知识的缺失和后劲的不足。面对着满目的秋光,天蓝水碧层林尽染,枫红菊黄斑斓多姿。这样的景色肯定让人生发吟诗作词的雅兴,好像真到下笔时却诗思空乏很难进入情境。这就为继续不断学习包括中华诗词金秋笔会这种高端的研修,接受高人名家的金针度人,作了铺垫。
“好句不知何处去”的转折,就像“山重水复疑无路”一样,也为结句的推出吊足了胃口。最后一句名家的教导犹如诸葛孔明的巧借东风,引领着学诗写诗的方向,收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结句既呼应了起句,又进一步点明强化了诗题。
侯老师的这首绝句,也许不是前两天美篇投稿的最优者,但朴实无华的诗风令人心头一振。这里有一点小小的建议,为了更扣题且增加一点诗味儿,第三句最后一字换成“觅”如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由此,要想自己的写作有所提升,除了不断学习钻研,更要勤于写作实践。
/////////
佳作 妙评 巧修
程宜文 诸城
中华诗词学会林峰会长授课有寄
侯守玉 安丘
寻诗寻到夕阳红,满目秋光笔下空。
好句不知何处去,名家助我借东风。
——不需要交待何时开始寻诗,只说夕阳红了还在寻,寻得苦啊!面对满目大好秋光,欲下笔却脑中无词(谦虚笔法)。起得自然,承得流畅,又为转句留了伏笔。
好句不知何处去,名家助我借东风。
——脑中空啊!那些好句都在哪里呀?我找不到你。幸亏来了名家帮助我,借东风升长帆破万里浪。
多么美好的一个学(寻)诗的故事。尤其转合句,颇有“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句)”之妙。
诗修千遍成佳品,且看轮值组刘老师点睛之建议。
“……
……这里有一点小小的建议,为了更扣题且增加一点诗味儿,第三句最后一字换成“觅”如何?”
妙哉。用“去”字,句子的主体是那些好句;用“觅”字,叙述主体发生了转换,是“我”,是寻诗的人。这点,侯老师可能疏忽了。
苦苦寻“觅”,使得句子动感十足,棒。
侯老师、刘老师珠联璧合,造就佳句。我以为,这该成为潍坊学会诗友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范例。
//////////
赏评侯守玉先生绝句
《中华诗词学会林峰会长授课有寄》
蒋里征 安丘
看了刘汉泽兄、程宜文兄对安丘侯守玉老师的诗评,心中窃喜。因为非常巧合,我曾为《安丘诗词》写了对侯老师这首诗的浅评,说明好诗有目共睹。下面把我的诗评附上,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先来看侯守玉先生的一首近作:
中华诗词学会林峰会长授课有寄
侯守玉 安丘
寻诗寻到夕阳红,满目秋光笔下空。
好句不知何处去,名家助我借东风。
这是2020年10月份,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林峰先生来潍坊讲课,侯先生听课时即席写的一首诗。此诗吸引我的是,一开篇,作者就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入手,娓娓道出写诗几十年来的执着,以及在求索路上的寻寻觅觅。真挚的情感感染了我,让我眼前一亮,忍不住连读几遍,仔细揣摩。该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明了的将这次学习体会刻画的淋漓尽致,给人以朴实而又亲切的感觉,读来犹同与一位长者在促膝长谈。从立意到句子的组织,思路清晰,衔接流畅。起承转合始终围绕着“听课”这一主题,在起伏中递进,在递进中升华。
在起句“寻诗寻到夕阳红”,这句意思不难理解,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已在这一句中明白无误的告诉了读者。喜欢诗词文化,同时又在人生路上不断寻找诗意生活,一位步入夕阳的爱诗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孜孜不倦,酷爱笔耕,积极向上的人。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再看承句“满目秋光笔下空”,作者以此来衬托一路寻诗的不易和无奈,纵然是面对秋光炫彩,风景无限,大好河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总想用诗词来赞美,但又不知从何下笔,此时境况,就如同在迷茫中行走,渴望着有一位指点迷津的人。承句中这个“笔下空”的出现,为转句做好了铺垫(或者是说埋下了伏笔)。看似是无法用文字、用语言来表达。其实是作者的自谦之句,同时又是一种灵活的创作手法,借此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掳获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很自然的随之共鸣。据我了解,侯先生早年爱好新闻写作,作品在多家新闻媒体上刊登。扎实的文字功底,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只要细读该诗就不难发现。转句“好句不知何处去”,这一反问,进一步强调了自己想写而又找不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尴尬,正是这种尴尬,使整首诗产生了一个起伏。袁枚《随园诗话》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有了这一起伏,就把结句中的本次听课学习推向一个高潮,“名家助我借东风”,这句呼应前句,又回到了主题上来,进一步说明了这次听课收获。
林峰会长在诗词理论和创作上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个我也深有体会,咱们安丘诗词楹联协会成立时他来过,当时我有一首诗让他给指导一下,结果他就给改动了几个字就显得诗意明显上升了一个档次,这里不再详述。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着意地说林峰会长的的博识以及讲课的精彩,但是一个“借东风”的出现就让读者明了了。既然用典,自然就有出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不言而喻,作者在这里运用到诗句中来,顺理成章,不着痕迹,一首绝句已把这次学习的收获写尽了。
我们是一起参加的这次学习,当时也有赋诗一首的激情,只是看过作者这首诗后,竟然觉得一时词穷了,故在此做了一番感慨——把自己的赏读感想与大家交流。可能对原作的理解还不那么到位,敬请作者和各位读者朋友指正!
潍坊诗词学会编辑部
主 任 李 然
副主任 陈延云 沈佃荣
编 辑 孙 燕 邢建建 刘清华
编辑:程宜文
制作:陈延云
审核:郭顺敏